首页 理论教育 核心素养与新课程改革的关系及实践研究

核心素养与新课程改革的关系及实践研究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深化课程改革为举措的核心素养发展有助于重新审视“三维目标”的整合问题。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基础之上的新一轮教学改革实质就是围绕核心素养的改革,新课程改革与核心素养发展是一脉相承的。

核心素养与新课程改革的关系及实践研究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球经济一体化、思想文化多元化、社会生活数字化等一系列根本性社会变化对我国各方面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教育领域学校存在某些教师唯科学、唯技术、唯知识“灌输”、见“分”(分数)不见“人”(学生)、见“人”(学生)不见“神”(心灵)的现象,过分强调升学的需要,人为地将智商和情商剥离,导致学生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对社会的关心和对科学家所应有的崇敬之情,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更缺少人文精神和理想信念,没有激情和乐趣,学生有丰富知识,但没有创新、应变能力;即使有某些能力,但没有相应的知识,意志薄弱,怕吃苦,甚至因为课业负担过重而产生厌学、逃学、弃学、自杀的现象屡屡发生……这些现象都是教育教学与育人被严重割裂造成的恶果,“全面发展的人”的愿景根本无法实现。因此,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2001年国家启动的第八次课程改革,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为了打破学科教学过分注重学科知识点的传授和操练,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教育部基础教育研究机构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科教育目标。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繁、难、偏等问题,并在培育学科素养方面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然而,立足于学科的《课程标准》,对学科教育教学应达到的标准,仍对学科知识提出了较为具体的要求,使得课程内容相对偏多;而且《课程标准》对学科素养、学科能力的具体内容、培育途径及评价要求较为笼统,可操作性不很强,导致好多教师教学实践无章可循。然而,由于理论和现实中的种种原因,“三维目标”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演变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不能充分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被形式化和虚化。于是,不少教师有意无意地以“夯实双基”“拓展视野”“训练思维”“培养能力”为名,在课堂上教授过多知识、安排超负荷训练。这样的教学,剥夺了学生深度学习、合作交流与体验成功的机会,致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等,身心健康也受到损害,等等。为改变上述现状,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适应自身可持续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变革、满足国际竞争的需求,教育部提出了“要组织研究提出各个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体系”“各级各类学校要……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工作的‘关键’因素”等要求。

以深化课程改革为举措的核心素养发展有助于重新审视“三维目标”的整合问题。核心素养在本质上是应对和解决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的综合性品质,发展核心素养这一过程离不开个体能否综合运用相关的知识技能、思维模式或探究技能以及态度和价值观等在内的动力系统。在这个意义上,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是一脉相承的,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这种整合发生在具体的、特定的任务情境中;核心素养是个体在与情境的持续互动中,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核心素养是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发展壮大的,它具有三维目标的内涵,同时有更鲜美的教育特色。学生个体在情境中通过活动,掌握知识,形成思维观念和探究技能,发展核心素养。《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化学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情操,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基础之上的新一轮教学改革实质就是围绕核心素养的改革,新课程改革与核心素养发展是一脉相承的。(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