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苏维埃俄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后,不仅面临着巩固政权的任务,还面临着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这些特殊的因素便决定了列宁、斯大林领导人民在没有经验模式的同时,要想走向社会主义道路,不得不经历一个艰难曲折的探索过程。
(一)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大体上经历了三个时期:即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即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变为新经济政策时期。
从1917年11月到1918年春天,苏维埃政权基本上完成了“剥夺剥夺者”的任务,随着银行与大工业的国有化,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1918年3月,苏俄和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战争暂时停止,从而获得了不到半年的极为短暂的喘息时机。列宁借助这一和平时机,立即着手拟订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步计划。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和《论“左派”幼稚性和小资产阶级性》等一系列著作中,列宁制订了苏维埃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步计划,提出了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法和途径等措施。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引起了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恐惧、仇视和反抗。1918年下半年起,帝国主义纠合14个国家发动了对苏维埃政权的武装干涉,同时俄国爆发了国内战争。为了打赢这场战争,捍卫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从1918年夏天到1921年春,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实行了以取消商品货币关系为主要特征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经济上采取一系列非常的、特殊的又带有强制性的措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战争环境和帝国主义武装干涉迫使无产阶级采取的一种临时性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对于粉碎国际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起了重要作用。但是“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的做法脱离了实际,“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1920年年底,苏维埃俄国击退外国武装干涉者,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1921年年初转入和平经济建设时期。此时的国民经济经过战争的摧残,已经濒临崩溃,国内相继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在这种形势下,列宁深感如不改变政策将会失去广大群众,丢掉阶级基础。1921年3月,俄共(布)召开十大,毅然决定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实行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政策。(www.xing528.com)
这一决定,表明列宁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对在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又有了新的认识,标志着列宁找到了一条符合俄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扭转了国家的严重危机,活跃了苏维埃的城乡经济,发展了生产,大大加强了苏维埃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也改善了工人、农民和其他劳动者的物质文化生活。
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初期,特别是实行新经济政策期间,列宁对苏维埃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思考,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论述。总结起来,包括四点:首先,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要地位;其次,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再次,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最后,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另外,为了提高执政党的建设,列宁还指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我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尤其是详细阐明了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加强国家政权建设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有关的一系列措施。列宁能够正视国情,面对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拘泥于已有的结论,而是“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千百万群众的实践,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也是他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思想遗产。
(二)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列宁逝世后,联共(布)党内及理论界在苏联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出现了严重分歧,其争论的结果最终是以斯大林的理论与政策主张占据了主导的地位。自此,苏维埃俄国开始进入了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1928年10月,苏联开始实行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中心、建立社会主义大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32年年底完成。1933年斯大林在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的成就时说:由于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经增加到了70%,因此苏联已经由一个农业国变成了一个工业国;由于消灭了工商业部门中的资本主义成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已经成为工业中的唯一形式;由于击溃了富农阶级,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也成为农业中的稳固的经济基础;集体农庄制度消灭了农村中的贫困现象,消灭了失业现象,社会主义在国民经济的一切部门都取得了胜利,消灭了人剥削人的现象。1936年12月,在苏维埃第八次非常代表大会通过的宪法中,他宣布苏联已经建成了社会主义。在这个过程中,苏联模式也得以形成并最终确立。从经济方面来看,主要是由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两部分组成。在发展战略方面,主要是以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为首要任务,以重工业为发展重点,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与这种发展战略相适应,在经济体制方面,主要是在所有制结构上形成了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在经济运行中排斥市场机制,完全采用行政手段,形成了过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从政治方面来看,主要表现为过度集权的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等。
苏联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与发展,直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度发展,同时确保了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的发展,这为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中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人民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高。此外,苏联模式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与人员保障。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模式的弊端与漏洞也随之逐步明显,综合起来,其主要表现为集中过多,管得过死,否定市场的作用,严重束缚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证明,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并非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