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民群众的内涵
人民群众作为重要的历史范畴,既有质的规定性,也有量的规定性。从量的规定性而言,指的是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从质的规定性而言,指的是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在阶级社会中,还包括一切对历史发展起着促进作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其中人民群众最稳定的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知识分子。
“人民群众”这一概念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但是,不管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人民群众始终是指以从事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为主体的、占居民绝大多数的、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比如18世纪法国革命时期,人民群众的第三等级主要是由资产阶级、城市贫民、农民和无产者构成的;我国在抗日战争时期,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解放战争时期,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阶级、阶层都是人民群众;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群众就是指一切赞成、拥护和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等等。由于劳动群众既是创造历史的主力军,又是居民中的多数,这就体现了人民群众这个概念的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的统一。
(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社会基本矛盾观点出发,认为社会发展的历史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作为物质资料生产者的人民群众所创造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唯物主义在科学地规定人民群众范畴的同时,全面地揭示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这种决定作用突出地表现在三点,即: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物质财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要生存、要发展,首先就要解决吃、穿、住、用等必要的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尤其是劳动群众,作为生产力的主要因素,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资料的创造者,正是由于劳动人民提供了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资料,所以人们才能去做其他社会生产活动。如果没有劳动群众的生产活动,人们就不能生存下去,社会就不能存在,更谈不上社会的发展。对此,马克思曾指出:“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恩格斯也指出:“没有一个生产者阶级,社会就不能生存。”尤其是在当今时代,随着生产过程的现代化和繁重的体力劳动的逐渐减少,从此脑力劳动将日益成为创造世界财富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生产活动。从事科技工作的广大知识分子,在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创造社会物质财富过程中的作用也日益地突出。正是这些从事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群众,在生产斗争中不断积累经验,改进生产工具与技术,使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创造越来越高的物质文明,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由此可见,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同时也证实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生产活动的主体,也是精神生产活动的主体。其表现有三点:
首先,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活动,为从事一切精神生产的人提供了物质基础。比如说吃、喝、住、穿的问题,搞科研要有实验器材,观察宇宙空间的要有望远镜,捕捉基本粒子,要有高能粒子加速器等等。人们只有在物质生活有了保证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从事科学文化活动,创造精神财富。
其次,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和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源泉。因为任何精神产品都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古代的药物学、医学、农学、文学艺术等都是总结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经验的产物。比如说,我国古代名著《本草纲目》就是历代的药物学家、医学家总结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而由李时珍加工整理而成。他为了编写《本草纲目》,阅读了大量的古书,多达800多册,访问民间的医药土方达300多条,亲自到荒僻的深山里采药,最后对大量的材料进行整理编写,前后花了27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多达100多万字的医学巨著,记录下1892种药物、11000多个单方,成为我国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最后,普通劳动群众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广大的普通劳动群众,不仅为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的精神生产创造了物质前提,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原料,而且对这些原料作出了初步的加工,并且历史上许多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本身就是直接从劳动群众中涌现出来的,直接创造出精神财富的珍品。如我国宋代发明活字印刷的毕昇、明代写《本草纲目》的药物学家李时珍、美国电学理论学家富兰克林、俄国文豪高尔基等都是出身于劳动阶级,就是出身于剥削阶级的杰出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他们也是劳动者,也应归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之中。所以,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精神财富中也起着决定性作用,抹杀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精神财富中的作用,是剥削阶级的偏见,是违背历史事实的。
这一理论观点在肯定人民群众对精神财富的创造作用同时,并未否定知识分子在精神财富创造中的主要的作用。尤其是科学文化的创造、传播和发展,这与知识分子对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这种特殊的作用是分不开的。人类历史上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文学艺术家等等,他们对人类科学文化事业的贡献,对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和发展作用巨大。知识分子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作用,既是对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加工,又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经过知识分子的概括和总结,而形成和不断发展的科学文化,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人民的精神生活,而且反过来对人类物质生产生活的发展,也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www.xing528.com)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并改造着社会关系,从而成为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不仅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而且还推动着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社会形态的更替,都是通过人民群众推翻反动统治阶级来实现的,都是人民群众革命斗争的结果。在特定的历史境遇中,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并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改进生产关系,所以说人民群众是社会革命的主导力量,他们在充当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的作用。对此,毛泽东曾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尤其是在近代革命中,十月革命俄国人民攻打冬宫、中国人民的百万雄师过大江,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人民群众是消灭腐朽的反动的社会制度,建立新兴的进步的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和生力军。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某种社会活动是否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是其胜败的关键。
(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制约
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又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对此,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6]人民群众同样“为一定的、也在历史上产生和变化着的条件所左右”。这就是说人民群众只能在一定的历史条件的制约下,在已有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来创造自己的历史。由此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要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
制约人民群众活动的社会历史条件主要包括三点:
第一,经济条件,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无论哪一个时代,人们所面对的现在的生产力对于人们创造历史的作用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不同的生产力状态下,人们创造历史的作用大不相同。在生产力水平低的社会,人民群众所起的作用就较小,生产力水平较高,人民群众所起的作用就较大。生产关系也制约着人们的历史活动,不同的生产关系以及人们在生产关系中的不同地位,给人们提供的创造历史的条件也各不相同。总体而言,经济条件对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有着首要的决定性的影响。
第二,政治条件。政治条件对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也具有直接的影响。政治条件主要指的是政治制度,其主要表现在政治制度与群众的历史活动之间的密切关系上。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下,人民群众的政治地位和享受到的政治权利不一样,他们在政治以及在其他领域的创造作用也不尽相同。比如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人民遭受奴役和压迫,政治上处于无权的地位,因而,其历史的创造性、主动性、积极性都受到压抑。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因而其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高,其聪明才智也得到很好的发挥。
第三,精神文化条件。科学文化与精神传统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也有着重要制约作用。既定的历史时期,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受着一定社会的思想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消极的落后的文化意识会削弱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而先进的文化条件则对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整个社会的科学文化水平、人的文化素质,特别是群众掌握科学文化的程度,对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的作用有着直接的影响。群众科学文化水平的高低,不仅直接制约着人民群众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活动中作用的大小,而且制约着人民群众政治积极性的发挥。从我国当今时代的现实来看,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提供了极好的经济、政治和精神文化条件,当然也存在不少有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比如,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不够高,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还有不完善的地方,科技文化还比较落后,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改革,加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又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基于此,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又是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统一。其表现有两方面:一方面,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并且还受着特定条件的制约,从这个意义讲,每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力量是有限的;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世世代代延续下去,不断打破旧的历史条件的限制,创造新的历史条件,这种发展是无止境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力量又是无限的,而人民群众就是在这种既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又不断打破这种限制的有限与无限的过程中,改造与推动人类历史从有限趋向无限的矛盾运动中一步一步前进的。只看到人民群众的创造力的有限性,而看不到其无限性,就会失去前进的信心;只看到人民群众创造力的无限性,而看不到具体条件下人民群众力量的有限性,就会夸大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犯急躁冒进的错误。对此,我们要坚持并承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条件性,就是为了避免不顾具体的历史条件,夸大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导致挫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我们承认并坚持人民群众创造作用的无限性,就是要反对那种看不到人民群众伟大作用的悲观论。人类的历史正是如此,在从有限不断地趋向无限的矛盾运动中前进的,这就是历史辩证法。
总之,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主要是因为人民群众的创造作用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是相一致的,人民群众是顺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力量,是具有变革旧的生产关系的愿望的社会力量,是主张变革旧的社会制度或旧的思想观念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也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处理党同人民群众之间关系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这是我们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创造,它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和唯物史观。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群众观点基本内容主要有: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对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概括起来这也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也是我们如何面对群众、如何处理领导与群众关系的正确指针。同时坚持群众观点就必须做到四个反对,即:反对恩赐的观点;反对谋私利、搞特权的不正之风;反对对人民群众漠不关心的官僚主义态度;反对鄙视群众的观点。综合而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我们的各项事业都是人民群众的事业,我们应当相信人民群众的伟大的创造力,依靠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反对恩赐的观点和包办代替的行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宗旨,无产阶级政党是人民群众的利益的代表者,因此,无产阶级政党及其成员决不能谋一己之私利,搞特权。人民群众的利益就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利益,因此置人民群众利益于不顾,对人民群众的疾苦毫不关心,这样一种官僚主义的态度和作风应当予以坚决的摒弃。相信人民群众是智慧和力量的源泉,无产阶级政党应当向群众学习,甘当群众的学生,相信群众的呼声,这就要反对那种鄙视群众的态度。
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把群众的观点运用实践工作,就形成了群众路线,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依据群众史观,创造性地提出了群众路线,也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具体而言,一切为了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无产阶级政党的一切工作目的就是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我们的工作只有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依靠他们的支持和信任,否则必将一事无成;“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领导方法,也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工作方法。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也是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党的正确领导的基础,是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另外,从群众路线可以看出来,党的群众路线既是认识路线、认识方法,又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工作路线及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体现了目的与手段、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对于我们党无论在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的建设和改革时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就要坚持三个“一致性”,即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就要充分认识和认真实践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就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自觉依靠人民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谋群众之所求,解群众之所忧,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