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必须通过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来实现,因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一)阶级的内涵
针对阶级是何物,列宁曾在文献中这样描述道:“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10]由此可以看出,阶级是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
为了进一步搞懂阶级的内涵,我们从两方面对此进行深度探讨:
首先,从本质上而言,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阶级是特定生产关系的承担者,是在特定经济结构中处于特定地位的人群共同体。它作为一个经济范畴,其划分的标准只能是经济标准,而不是根据思想认识和政治态度来划分的。这主要是由人们在特定的经济结构中处于不同的地位、结成不同的关系所决定的。基于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以及在劳动组织、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其参与分配的方式和取得收入的数量也不尽相同,受此影响,以其不同的经济利益而划分的不同层次的群体就是阶级的雏形。比如,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经济利益上的不同,这也是划分为二者的根本依据。尽管阶级在形成之后会在政治思想、情感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有所表现,并具有相应的政治思想以及其他多方面的特征,但是,阶级之所以成为阶级,归根到底决定于它的经济方面。这是划分阶级的客观标准。对此,恩格斯一针见血地指出:“相互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11]”因此,阶级就是基于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不同而形成的利益根本对立的社会集团或人群共同体。
其次,从社会发展史上而言,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它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作为一个历史范畴,阶级的产生和存在同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用马克思的话说,阶级是以生产的不足为基础的,阶级是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而又发展不充分的产物。在原始社会的初期与中期,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没有剩余产品,也就没有人剥削人的可能,没有阶级划分的基础。到了原始社会末期,随着金属工具的使用,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剩余产品出现了,这才使氏族内部一部分人有可能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剩余劳动产品,即为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提供了可能。随着社会分工以及由此而来的交换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使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
由此可见,剩余产品的出现只是阶级产生的首要的经济前提,而社会分工的发展及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确立,才使阶级的产生有可能变为现实。基于此,马克思、恩格斯说:“分工和私有制是两个同义语,讲的是同一件事情。[12]”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总之,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一个历史范畴,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阶级产生之日起就必然伴随着敌对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二)阶级与等级、阶层
从阶级的定义来看,阶级不同于等级或阶层,阶级与等级、与阶层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且不能错误地用“阶层”“等级”取代“阶级”范畴。
1.阶级与等级的区分:
(1)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是根据人们的经济关系而划分的社会集团;而等级则是一个政治法律范畴,是按照人们的地位、身份、门第、职业或法律上的财产关系进行划分的。二者之间存在经济范畴与政治法律范畴的不同。例如古代罗马有贵族、骑士、平民、农奴的划分,在中世纪有封建领主、陪臣、行会师傅、帮工、奴隶的划分。
(2)两者的外延范围不同,等级比阶级的外延狭窄,等级只存在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而阶级存在于一切阶级社会之中。另外,阶级与等级之间还相互联系,如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阶级表现为一些特别的等级,等级关系掩盖着阶级关系。
2.阶级与阶层二者之间也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层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同一阶级内部按经济地位或其他标准分成的若干层次,比如资产阶级中有工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金融资本家之分,工人阶级中有熟练工人与非熟练工人之分。在阶级的社会里,阶层只是阶级的一个部分、一个层次,它既离不开阶级,又不同于阶级。一层是指阶级范围以外的社会集团的划分,它是社会构成的特殊部分,比如知识分子阶层就是根据劳动分工的原则划分的,这显然与阶级不同。科学的态度是,一方面,要联系阶级来分析阶层,以便在不同层次上和不同程度上把握社会成员的结构状况;另一方面,又要防止用阶层划分来取代阶级划分。
(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是指阶级利益根本冲突与对立的两大对抗阶级之间的斗争。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作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或特殊表现,是不可避免的。阶级斗争是指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两大对抗阶级之间的斗争。对此,列宁指出:“什么是阶级斗争?这就是一部分人反对另一部分人的斗争,就是广大无权者、被压迫者和劳动者反对特权者、压迫者和寄生虫的斗争,雇佣工人或无产者反对私有主或资产阶级的斗争。”[13]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在经济利益上的根本对立,是阶级斗争的深刻根源。历史上的一切统治阶级总是凭借他们所占有的生产资料和在生产体系中所处的统治地位,对被剥削阶级实行残酷的压榨和掠夺,而且为了维护其经济上的利益,对被剥削阶级实行政治统治和思想统治,镇压被剥削阶级的反抗和斗争。为此在阶级社会中,两大对抗的阶级之间的矛盾斗争是不可避免的。
除此以外,在新旧社会形态交替的历史时期,代表新旧不同生产关系的不同剥削阶级之间,由于经济利益的冲突,也会发生阶级对抗。例如,新兴地主阶级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对抗和斗争、新兴的资产阶级同没落腐朽的封建地主阶级之间的对抗和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中的必然现象。有阶级存在,就一定会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社会集团之间的斗争。争取和维护本阶级的经济利益是阶级斗争的实质内容。
在阶级社会中,剥削阶级为了使自身的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总是凭借他们占有的生产资料和掌握的国家权力,对被剥削阶级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使被剥削阶级处于贫困的境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富者田连阡陌,穷者无立锥之地”,就是对阶级剥削的深刻揭露。即使在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但社会的两极分化、阶级差距更为扩大,雇佣劳动者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哪里有剥削,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有斗争。人类自原始社会解体以来的历史,既是一部生产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阶级斗争史。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对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阶级斗争推动了同一社会形态自身的发展。在社会发展的量变阶段里,阶级斗争不同程度地直接打击了当时的统治阶级,或者直接摧毁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部分最腐朽的部分,或者迫使统治者采取某些社会改良措施,促使统治阶级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做出局部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例如,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从秦朝末年的陈胜、吴广起义到清代的太平天国运动,其间曾发生了大小数百次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这些斗争虽然没有彻底推翻封建制度,但每次斗争都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王朝,在一定程度上,都推动了社会历史发展。
其次,在阶级社会中,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转变的质变过程是阶级斗争的作用最突出的表现。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生产关系就会变成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变革旧生产关系就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然而要把这一要求变为现实,还必须通过人的努力和斗争。代表旧生产关系的反动统治阶级是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的,总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手中的权力来维护已经腐朽的生产关系,以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和统治地位。而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进步阶级,只有通过激烈的阶级斗争,才能把反动统治阶级赶下历史舞台,使新的生产关系最终取代旧的生产关系,进而实现社会形态的更替,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www.xing528.com)
最后,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最集中地表现在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中。从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看,阶级斗争不仅推动阶级社会本身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而且最终必然造成阶级矛盾发展到了顶点,并将通过阶级斗争最终消灭一切阶级,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说,“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14]这表明,阶级斗争不仅是阶级社会本身发展的直接动力,而且是从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过渡的直接动力。
(四)阶级斗争的形式是多样的
阶级斗争主要有三种基本形式,即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为了更好地说明三者的关系,我们以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为例来进行阐述,经济斗争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初级形式,它对于改善工人劳动条件和锻炼无产阶级都有一定的作用。但它不能从根本上废除资本主义制度,马克思曾指出,经济斗争只能起到“止痛剂”的作用,而不能“铲除病根”。政治斗争是无产阶级为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而进行的斗争。它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高级形式,其斗争的核心是政权问题。夺取政权的武装斗争是政治斗争的最高形式。思想斗争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阶级斗争,它的任务是揭露资产阶级反动腐朽的思想意识,扫除反动思想对无产阶级的影响,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无产阶级,为无产阶级革命制造舆论。
这三种基本形式又是相互作用、相互配合的,并不是孤立的,其中政治斗争起着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根据阶级斗争的需要,把三种基本形式巧妙地结合起来,以夺取革命斗争的胜利。
(五)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正确认识阶级社会及其矛盾的科学方法
阶级分析方法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与阶级斗争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或存在阶级的社会的历史、事件、人物以及种种社会现象,认清社会生活的本质,把握具体的阶级关系及其变化发展的规律,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导。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一致性原则来看,把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具体化为认识中的指导线索,就是阶级分析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对立统一规律中矛盾分析方法在社会领域中的具体运用。运用阶级分析方法观察问题,总的原则就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说来,阶级分析方法就是要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认识阶级社会中的复杂现象,要全面分析阶级状况,分析各阶级的阶级地位、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从而对整个阶级关系和阶级力量的对比加以全面动态的把握,由此来把握社会运动和社会生活的脉搏。
对此,我们要极力反对将阶级分析方法简单化、庸俗化,反对把它当作现成的模式、标签,到处乱套、乱贴。要明确一味地否认阶级分析的方法,用超阶级的观点看待带有阶级斗争性质的社会矛盾和社会现象,都是违背现实的。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在认识和处理阶级矛盾时要严格区分阶级矛盾和非阶级矛盾、对抗阶级和非对抗阶级,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学会运用阶级分析方法,也能为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阶级社会现象,认识阶级社会的本质和规律提供科学的指导。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学会正确掌握和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坚持唯物辩证的具体分析,这样才能实事求是地评判历史和社会现实,从中引出指导社会实践的科学结论。无产阶级政党只有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实事求是地分析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政治态度和思想状况,研究各阶级的历史变化和相互关系,才能对阶级斗争作出正确的估量,确定革命的对象、动力,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战略、策略,夺取革命和建设的胜利。
针对如何学会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具体分析阶级斗争时应必须注意四个问题:
其一,革命阶级和被压迫阶级对反动阶级进行的阶级斗争才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而反动阶级和压迫阶级对革命阶级、革命人民的镇压是历史前进的阻力。
其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比起以往的各阶级之间的斗争具有特殊的性质和更大的历史作用。
其三,革命阶级和革命势力所进行的阶级斗争,也必须遵循历史规律,只有有利于解放生产力,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同时能够对阶级斗争形势作出正确的估量,并采取正确的斗争策略,才能真正起到动力作用。
其四,阶级斗争的各种形式及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完全相同的,也要做具体分析。
在阶级分析问题上,我们应该明确,国际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从未停止过,目前仍然十分尖锐激烈。在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并没有改变,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也并没有消失,只是改变了它的形式。它们会采取各种手段加紧实施其和平演变战略,企图利用它们在经济上和科技上的暂时优势,在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消灭社会主义。这是一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殊死斗争。如果不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不用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去观察国际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科技竞争问题,就会被一些假象所迷惑,在敌人的进攻面前处于被动地位。对此,我们应该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悲惨结局中吸取血的教训。
此外,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来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我们也应该清晰认识三点:
其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阶级斗争,是历史上的阶级斗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特殊形式的遗留。阶级斗争的形式已不再是完整的两大对抗阶级之间的斗争,而是人民群众同各种反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分子之间的斗争。
其二,由于我国目前大多数社会矛盾已经不具有阶级斗争的性质,阶级斗争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变化,已经不是社会中的主要矛盾。
其三,由于国内外敌对势力还存在,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仍将长期存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阶级斗争是一个客观存在,不应该缩小也不应该夸大。总之,阶级和阶级斗争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革命。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范畴的革命,也就是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和飞跃。
综合以上内容,我们可以认识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就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研究阶级社会的一个基本方法,在我国现阶段阶级斗争已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的情况下,只能用此方法看待仍然带有阶级斗争性质的社会问题,而对于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已不再适用此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