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成果

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成果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物质作为一种客观实在,其包含的范围极广,自然事物、实践活动以及物质实体、物质联系等等都囊括其中。生产实践是一切实践活动的前提,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以及实践的基本形式充分地表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活动与生活中最基础、最根本的地位。

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之前,世界哲学家们对“实践”范畴就已有了各种各样的理解和认识,主要归结为以下四种观点:以中国古代、古希腊为代表的哲学家认为实践是一种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以英国著名思想家罗吉尔·培根、弗兰西斯·培根为代表的,认为实践是一种实验、科学实践;以中国明朝思想家王阳明、西方著名哲学家黑格尔为代表的,认为实践是一种精神活动;以中国古代思想家墨子、西方著名哲学家费尔巴哈为代表的,认为实践是人的现实感性活动。这些观点也都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奠定了基础。

(一)对实践定义的认知

要想对实践有个很深刻的认识,首先要搞懂实践的定义,即:实践是人类以改造客观世界为对象的物质活动。从定义上来看,实践作为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它在人类社会中进行,同样社会生活在本质上也是实践的。为了全面把握实践的本质与特性,进一步深刻理解人与世界的作用关系,我们从三个方面对此做深度的阐述与分析:

1.从实践与物质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观的变革,明显地体现在它将人类实践看作一种客观实在,并将它视为对物质范畴的理解,继而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历史观的统一、本体论认识论的统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具体理解有三点:

(1)将实践纳入到对物质的理解,即将物质范畴延伸到社会历史领域。这不仅深化了对自然物质的理解,还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而物质作为一种客观实在,其包含的范围极广,自然事物、实践活动以及物质实体、物质联系等等都囊括其中。

(2)人作为客观物质过程中的实际参与者,在进行的客观物质活动中认识物质,这就彻底推翻了物质的不可知论的说法,也充分证实了唯物主义本体论与能动反映论统一的问题。

(3)将实践包含于现实世界的辩证运动中,把它的能动性运用到物质运动的过程中,其实质就是从物质过程的内部来理解事物发展的辩证关系,从而真正地实现物质客观性与发展的辩证性的统一,进而实现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2.从实践的本质与基本形式来说,实践为人与物质世界相互作用提供了平台,充作两者之间的中介,也是人存在的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解释实践本质的前提条件下,全面深刻揭示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的根本地位,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根基。

实践作为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其定义包含两方面: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活动区别于意识活动的一般本质主要表现在实践具有物质的性质和形式,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对此,马克思认为,实践虽然包括人的精神因素,也能表现为一定的自觉的能动性,但它不是精神性的活动,而是人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马克思对实践这一科学的解释,带来了整个哲学上的变革,它不仅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观性,还摆脱了唯心主义对实践本身脱离客观物质基础的抽象的能动性。

(2)实践又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它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世界为对象,并将人的目的、理想、知识等本质力量转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于人的对象世界,其具有鲜明的主体性特点,这也是实践区别于自然物质形态运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特殊本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区别人与动物的基本因素,人的诞生离不开实践劳动,人也可以通过自身实践劳动发展与外面世界的关系,这也是人与动物区别的主要因素,也是人的本质属性的体现。对此,马克思曾在著作中指出:“一个物种的全部特性、它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无论什么形式的实践都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即物质性、自觉能动性与社会历史性。这也是其不同于人的认识活动以及动物本能地被动适应外部环境的活动的主要因素。具体表现为:

(1)实践的物质性也称为客观实在性,即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这主要是由于构成实践活动的主要要素,比如实践主体、对象、手段、工具等等,都是客观实在的,实践的过程及结果受客观条件与运动规律的制约,也是客观的。

(2)实践的自觉能动性指的是实践的目的性、意识性。实践并非是盲目的实践,它是在一定的意识或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并主动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其过程与结果都始终坚持与主体目的、意识相一致的原则进行的,从这点可以看出,实践不同于动物无目的、无意识指导的本能活动。

(3)实践的社会历史性也称为实践的社会制约性。实践作为主体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的活动,其必然会受到当时社会条件的制约,受历史发展的束缚,并且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从这点可以得知,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体系中,受到这个关系体系与当时社会历史的制约,而并非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

从以上这三点可以得出,实践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重要特征。实践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本质,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随着人类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不断深入以及对实践活动认识的加深,实践形式的发展也在逐步地增强,一般而言,实践的基本形式主要有:

(1)生产实践,就是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也称为物质生产活动。生产实践是一切实践活动的前提,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处理与变革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实践,其意为人类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与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尤其是在阶级社会的关系中,其主要表现形式是阶级斗争

(3)科学实验,即专门为了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与准备性活动。它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活动。除此之外,实践的形式还包括艺术教育的活动,它们是属于以生产精神文化产品为目的的精神文化创造实践。

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以及实践的基本形式充分地表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活动与生活中最基础、最根本的地位。实践是人类生命的特殊运动形式,是构成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世界上每一个有生命的事物都有自己特定的存在方式。动物以消极地适应自然来维持自己的生存,而人则以工具积极改造自然来维持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在其间,实践成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实践造就了人的基本特征,使人成了“社会存在物”“有意识能动的存在物”,创造了区别于动物的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总之,实践是人类不同于动物的特殊生命形式的体现,同时也在实践的过程中,人成为了一种自我创造的主体性存在。

3.从实践的主体与客体及其相互作用上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的观点出发,着眼于人与客观世界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认为实践是人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是人与客观世界既统一又对立的基础。实践的中介作用与基础性作用主要是通过实践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主体与客体源于人的实践活动中人与世界关系派生的两个范畴。也因为主体与客体两者的相互作用,才使得这个世界变得日益丰富。

实践主体就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从事着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的人。人作为一定社会关系与历史条件下的实践活动的发动者与承担者,自然构成了实践的主体。人作为实践主体,担负着提出实践目的、操作实践工具、改造实践客体的多重任务。而要完成这些任务,作为实践的主体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其主体的能力主要有三方面:

(1)人自身的自然力,指的是由人的生理条件决定和作为人的支撑体力,同时也包括以此为基础的人的精力、耐力等等,从对物质现象发生作用的现实来看,它是实践主体能力的物质基础。

(2)主体自身的智力能力,也称人的文化科学技术素质,是后天培养与锻炼的一种能力。其主要包括实际掌握、运用的知识与经验等内容。它是决定人的实践活动效率以及目标达成与否的主要原因。从这点可以看出,人的自身智力能力是实践主体能力的基础能力。

(3)主体的精神、价值方面的因素。实践主体能力的发挥不仅取决于知识技能的主导作用,而且也总与主体对客体的情感体验与意志努力程度有关。情感意志等都可以转化为改造世界的一种精神。由此可以看出,精神因素是实践主体能力因素中的精神动力。另外,实践主体又是一种社会结构。它主要由个人主体、集体主体、社会主体以及人类主体四个方面构成,其不同的主体之间也会发生相互的关系。与实践主体相对应的是实践客体,它的内涵是指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作为实践的客体,它并非是自在的客观事物,而是进入人的认识与实践的过程,是同主体发生实践与认识联系的那部分客观事物。

要对实践客体有深度认识,可以从以下三点理解:(www.xing528.com)

(1)作为实践的客体,具有客观性,以受动性和可改造性的对象性存在,它的客观性决定了它必然不会以主体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2)客体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是与主体相联系的实践与认识的对象。另外,要明确客体不等同于客观事物,只有进入主体实践活动范围、与主体发生联系的客观事物才能称为客体。

(3)实践的历史决定了哪些客观存在的事物能够成为客体。实践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由狭到广的不断发展的运动过程,并且随着人的实践与认识能力不断发展,实践客体也得到了发展,比如众多原本自在之物转化为客体。除此之外,作为历史范畴的客体,也有自然形式的客体、社会形式的客体以及精神形式的客体三种基本类型的表现形式。虽然说主体与客体是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仅仅靠两者也不能形成完整的实践活动。在这里边提到了一个连接两者的中介,即工具、手段以及运用这些工具的程序与方法。由此可以看得出,实践活动就是一个以主体、中介和客体为基本框架动态的发展系统。

根据以上所述,针对实践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两点进行重点把握:

第一,我们从实践的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特点与实质看,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具有物质性的特点,它体现了一般物质实体相互作用所没有的关系,即目的与手段、创造者与被创造者、能动者与受动者之间的关系。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主体一面受到客体的限制与制约,另一面还要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与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突破客体的限制,从而超越现实的客体。而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这种限定与超越以及其间的超越关系,就构成了实践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

第二,从实践的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内容与结果看,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主体对象化与客体非对象化的双向运动而实现的。主体的对象化指的是人通过实践活动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也就是所谓的主体客观化。同样,客体非对象化是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者是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从而使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转变为主体的一部分,也就是所谓的客体主体化。主体客体化的形成,致使人的活动成果的体外积累,逐渐形成了人类的积累、交换、传递、继承与发展自己本质力量的特有方式与遗传方式,从而使人类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不会因个体的消失而消失;而人通过这种形式汲取前人的活动成果,同时又不断丰富与发展人自身的本质力量,进而提高了主体的能力,继而去改造客体世界。从这点不难得出,实践的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总是在新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的。

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两个方面,它们互为前提,互为条件,人类也就是靠这种运动方式来不断地解决现实世界的矛盾,这也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本质内容。

(二)人把握物质世界的实践环节

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是一个能动创造的动态过程,是自然的拟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过程。实践不仅造就了社会依存的自然基础,而且缔造了人类社会历史,自然界却无法自发满足人的需要。人类要根据自己的本性、需要和能力,通过劳动来创造自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条件。

这些自然条件就构成人类及其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实践活动是以社会的形式存在的。人类在与大自然做斗争中,不得不以集体行动来弥补个体自卫能力的不足。由于劳动的发展,使群体联系日益密切、广泛,逐渐变成了人类的社会联系。人类在改造自然创造自身赖以存在的自然基础的同时,也就创造了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及实践各要素的分化,是社会各个领域分化的源泉和前提。

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着一系列主要基本环节,科学地把握这些环节,能够很好地提高实践活动的效能。而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是在实践的运行过程中实现的,其实践环节包括四大部分:

1.实践决策。为了保证实践活动的成功,实践决策必须坚持“合目的”和“合规律”这一双重尺度。决策的合目的性是指决策必须反映实践主体的需要和意愿,有利于主体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既要考虑到实践活动的经济效益,又要充分估计到实践活动的社会效益以及对自然界可能造成的后果;不仅要看到眼前利益,也要顾及长远利益;不仅要顾及局部利益,更要着眼于整体、全局的利益。决策的合规律性是指实践活动的决策必须尽量正确、全面反映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既要充分估计到实践客体的各种属性、特征及其所能产生的效应,又要充分估计到这种事物同其他事物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2.实践目标的制订。实践目标是对经过实践改造以后将要出现的东西的提前反映。

3.实践的组织和管理。组织就是为了更有效达到一定的实践目标,对人员进行合理安排和物质条件的合理分配。管理就是为使实践主体更好地实现实践目标而进行的协调、调控等一系列活动。

4.实践结果检验。实践的结果同预想的目标一致,也就是在实践结果中实现了预期的目标,就表明实践结果是好的、成功的。实践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一个具体实践过程的终结,对实践主体来说都是必须接受的结果。

总之,实践是以主体、中介和客体为基本框架,通过目的、手段与结果的反馈调控而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活动过程。以实践的效果、效能与效率作为衡量实践活动是否具有合理性的基本尺度,通过目的、手段和结果的反馈调控,就能使实践在主体的控制和操纵下发动与运转起来,并使实践本身也在循环往复的运行中不断得到发展。由此构成了人的实践活动的运行机制并通过它们实现了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人类实践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的分析,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思想不仅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的本质,而且进一步说明了实践在人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其表现主要有以下五点:

1.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任何生命物质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社会的主体是人,人以实践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从人类生存的前提来看,正是实践活动不断地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从人与动物的区别来看,动物是在消极地适应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人则是在积极地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2.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和“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把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和提升出来,形成了人类社会。

3.实践构成了社会关系系统。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物质世界的社会性活动,物质生产实践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就必须能够生活。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这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人们正是在实践中创造和产生了人的社会关系、社会本质和人类历史等全部社会关系。

4.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即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这三种实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作用,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并对象化为社会的基本结构,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

5.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的动力只能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中,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生产力就是人们的实践能力的结果。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是人们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的实际体现。可见,实践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总之,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一切社会现象最后的根源。人通过实践活动把握物质世界,又通过实践活动改造物质世界,并改造人自己。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是实践的产物和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