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京沪穗深与港澳创意文化产业并加强其6强联合的伟大意义,必须站在中国21世纪的经济文化发展战略的高度来看才可透析,它是实践邓小平关于“一国两制”的理论,将京沪穗深和港澳建设成6座各具特色的多功能的国际历史文化名城,互为呼应,为中华文化产品辐射全国、走向世界而奠定坚实基础的需要,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
这6座城市创意文化产业独有的文化资源,尤其是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国历史文化资源的精华部分,闪射出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但就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及其地理、人缘关系看,它又是分别通过与中华文化的分支——京华文化、海派文化、岭南文化的联系而体现的。
雄立华北,俯控全国,历史悠久的大北京,以国家级的精英文化傲视神州,联结四海,是国内社会主流文化的代表,奏响了民族文化的主旋律和最高音。其创意文化产业必然以体现这一文化内涵气度为优势。控长江龙头,摆尾东望,经济文化基础雄厚,影视实力强劲的东方巨埠大上海,人才济济,锐意改革,成果丰硕,其创意文化产业之路,走的也是北京式由国家控股,垄断经营,强强联合之路,而呈海派文化新潮丰美之华彩。
与此不同的是,穗深港澳四大都市,虽各有华南古都、移民新城、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和拉丁文化的独特风采,其文化根基却同在岭南,其经济链也同处与珠江三角洲都市圈中。所以,在广州佛山都市群、深圳-香港城市集团、珠海-澳门城市集团成为圈中三大节点城市⑰,形成了珠三角以穗港澳为中心的梯形城市结构后,无论是改革滞后力图振兴的大广州,雄心勃勃已经成为全国现代化示范市的深圳,还是回归后困扰于东南亚金融风暴的香港,目前首次处于负增长的经济缓慢阶段的澳门,要加快发展各自的创意文化产业,要构建国际文化名城的宏图,就要加强它们与岭南文化母体的有机联系,互扶共荣,站稳根基,扩大市场。
其实,穗深与港澳虽有“境内外”之别,却极为认同的岭南文化,是在中华主体文化涵摄下,融汇其他区域文化和海外文化而形成的华南区域性文化。它的精神与概貌,在其本土和包括其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在内的区域性文化的总合中得到充分体现。岭南文化史证明,它的根扎在中国,是穗深与港澳文化的母体,也是它们在珠江流域发展创意文化产业的根基和广阔市场。
在帮助港澳发展创意文化产业方面,岭南文化的内地市场有独特的优势。一是在原料市场、人力市场等资源优势;二是在城市经济文化实力和市场规模上的整体优势;三是在人才和科研方面的资源优势。作为全国科技大省,广东地区有高等院校45间,各类科研机构1700多个,自然科技人才42万,国家级高新科技开发区6个,高新科技产业1100家,产值占全国高新科技产业总产量的20%。故此,从粤港澳三地的人口、面积、制度、历史文化地位和物质文化的实力看,三地创意文化产业在岭南总文化系统中有很强的互补性,如能加强合作,对促进三地为节点的珠三角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如从中国艺坛看,岭南影视文化最大众化、最直观地表现了岭南文化精神的时代风采和人文景观。加强粤港澳影视文化合作,可促进港澳和内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粤港澳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为港澳回归后,与祖国中华母体文化的血脉相接和更加畅通,为中国影视的走向世界,创造更良好的契机。
在岭南文化体系中,有东方好莱坞之称的香港,是将华语影视节目打入世界文化市场数量最多的亚洲最大影城。粤港澳合拍片的兴起,可以打破岭南地域的文化阻隔,加强创意文化产业间的合作,扩大国际国内文化市场,通过珠海电影节“飞龙奖”的评选,形成以国际华语电影节为文化座标的新格局。
岭南近年连续两届夺得飞龙奖的最佳影片奖,绝非偶然,它充分肯定了岭南合拍片的文化整合及艺术创新之路,预示出“一国两制”条件下合拍片的光明前景。从长远看,岭南粤港澳创意文化产业在“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框架内取长补短,全面整合,是人类文明的伟大创举,对台湾回归有伟大的示范和感召作用,它必将为岭南同内地继而与世界携手,描绘一幅大中华文化建设的宏伟蓝图,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和优质服务,它有利于国力强盛和改革成功,有利于中华民族的文明建设和祖国统一。
注释:
[1]日下公人(日).新文化产业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9.
[2][5]广州文化产业发展专题调研组赴京、沪、湘文化产业调研报告.广州“文化产业与文化立法”研讨会论文集[C].广州市委宣传部研究室.
[3]周鸿铎.产业型、集团化是我国广播电视业发展的总趋势[J].南方电视学刊,1998(5).
[4]王国宾.论文化产业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1.(www.xing528.com)
[6)]李光一.构建面向新世纪的都市支柱产业-上海文化产业[J].上海艺术家,1999.1.28;上海人均GDP数字另见[M].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N].参考消息,2000.3.27.
[7]花建.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和政策导向[J].党政论坛,1999.2.
[8]易红霞.阳光灿烂的日子.90年代广州文化建设面面观[J].广东艺术,1999(4).
[9]羊城晚报,1999.9.23.
[10]三巨头托起广州数码港[N].亚太经济时报,1999.9.23.
[11]欣生文.据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等组织的“99中国市场与媒体研究”的调查显示,广州的大学以上的高学历群体,以及初中和初中以下的低学历群体在居民中的比例,分别为21.7%和28.7%,前者低于国内12大城市27.8%的比例,后者则高于国内12大城市的平均水平[N].羊城晚报,1999.11.18.
[12]谢康.继续打好服务这张牌[N].广州日报,1999.9.30.
[13]杨立勋.深圳建设国际性城市的指标选择与对策研究.中国现代化与深圳跨世纪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出版者不详].
[14]曾牧野.市场经济与体制改革[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1.
[15]柯可.中国岭南影视艺术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12.
[16]张广芳.香港21世纪作为亚洲文化中心前瞻.广州“文化产业与文化立法”研讨会论文集[C][出版者不详].
[17]一“计”圈旺大广州[N].羊城晚报,2000.9.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