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节庆文化资源开发的战略意义-《创意兴国》

中华节庆文化资源开发的战略意义-《创意兴国》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般来说,无论是以中华圣贤、神仙、民俗或国家法定节日为内容,节庆文化的主体即它的自愿组织者、参与者和分享者,亦即它的忠实传播者和最广大受众群。可以说,中华节庆文化是增强民族自信心,发展创意经济的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节庆文化资源开发的战略意义-《创意兴国》

纵览中华神仙谱系,可谓神仙众多,法力无边;若揭开其神秘文化面纱,其实是一部济民护国,惩恶扬善,威严恩深,活色生香,滋生于中华历史文化土壤之上的名人录。其借助洞天福地、神庙宫观、历史典籍、神话传说宗教祭祀民俗文化等物质载体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从开天辟地,移山填海,改朝换代,到天罡地煞、山神海龙,神灵精怪,人文始祖、三皇五帝,大圣名贤,将相艺匠,文人墨客,道士村姑,以生动形象,真实想像,无所不包的神仙事迹,流传久远,深入人心的广泛影响,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创世精神、道德情操与理想追求,是中华丰富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当今发展中华创意经济,创建文化强国与和谐社会的重要文化资源,值得我们的重视与大力开发。

一般来说,无论是以中华圣贤、神仙、民俗或国家法定节日为内容,节庆文化的主体即它的自愿组织者、参与者和分享者,亦即它的忠实传播者和最广大受众群。这是任何其他国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盈利性或功利性的大型文化活动所绝对无法抹杀或忽略的最大优势,享有影响巨大的无比丰富厚重的民族文化资源。

面对全球化时代文化霸权主义咄咄逼人的话语主导态势,我国已及时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富含各地民俗文化色彩的民族传统节日,与国际劳动节、国庆节等新设节庆一起,共同列为举国共度的法定节日,彰显出中华节庆千年传承,周期回放,历久弥新,在遵循天文历法,积累农牧经验,缅怀圣贤英灵等方面的民族深层记忆,并通过延续民族生态文明、鼓舞民族生命律动的全民庆典仪式,保持我固有的民族信念、民族文化基因,促进中华民族创意经济繁荣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

可以说,中华节庆文化是增强民族自信心,发展创意经济的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如下特性:一是全民自发性。动辄上万、数亿人,其中蕴涵了源远流长含义深刻的民族信念和潜意识。二是民魂传承性:尊天——如春节,寓意三阳开泰,天人合一,万象更新;崇祖——如清明节,拜山扫墓,敬终慎远;爱国——如端午节,比赛龙舟,团结向上;敬老——如重阳节,登高望远,孝敬父母;爱亲——如中秋节,阖家团圆,其乐融融。三是地方民俗性:包括历史传承的儒释道三教名人,以及属于民间信仰的岭南三女神等。四是商贸流通性。节日期间的人流量、物流量和消费量惊人,可大大活跃当地经济文化生活。

目前的中华节庆文化的种类很多,主要包括:

(一)宗教类,群众参与自发性强。如儒教的祭孔、祭黄帝、祭炎帝、祭大禹道教的祭三清、祭龙王、祭神灵、祭老子佛教的孟兰盆会,佛诞、观音诞、华严文化节;伊斯兰教宰牲节开斋节、圣纪等各类节日。这类文化节日具有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和悠久的历史传统,往往与地方民俗活动融为一体,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不招自来,场面盛大,应善加利用。

(二)民间俗信类,民众参与自发性同样很强。主要有国家规定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未规定的元宵节、重阳节,冬至节;地方性的历史名人,如珠江地区结合最为重视的中华三女神妈祖、龙母、冼太的诞辰,举办的龙母诞、冼太诞、妈祖文化节,利用民俗文化举办的卖身节之类,以及为各个行业及其祖师举办的纪念日,如建军节、教师节、护士节以及鲁班、药王、醋王等的诞辰等。

(三)政府或企业策划类,时代性强,创新性强,但知名度有限,需加大宣传力度,做好邀请领导、文化名人、演艺明星,发动群众的工作,才能取得理想效果。如利用当地农林物产举办的荔枝节、龙眼节、水果节,菜心节,利用工业产品做秀的红酒节、啤酒节,利用文艺作品效应举办的诗歌节、电影节等等。(www.xing528.com)

(四)从国外引进的西方宗教类、民俗类以及网络新兴的“节日”,如基督教圣诞节复活节,各国的狂欢节母亲节父亲节、情人节,以及让商家欢欣鼓舞,大赚一笔的11月11日的光棍节之类。随着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进程,这类节日有逐渐兴起的趋势,但不宜任其发展进而取代中华民族固有的节日文化。

为此,中华节庆文化的资源开发与发展战略,自然是在重视和利用国家颁布的法定节日,包括国庆节、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的基础上,积极策划、组织好由地方政府积极倡导的全省民俗节庆文化活动,开发好这一宝贵资源,其扶持重点的标准为:

1.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美德弘扬的;

2.有利于树立行业新风,服务社会,尊师重教的;

3.有利与地方经济繁荣、旅游发展以及创意文化经济繁荣的;

4.有利于地方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群众热情参与的节庆文化活动。

在此情势下,中国文化强省的建设,自然需要对中华民俗文化尤其是地方民间信仰文化的善加呵护和巧妙利用,它不仅符合全球文化创意经济的发展趋势,而且有利于构建中华核心价值观与和谐社会,有利于海内外和两岸四地文化交流,满足人民群众的节庆欢乐、心理健康和人文关怀的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