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自动化是从图书馆内部业务管理开始,围绕图书馆的业务流程——采、分、编、典、流展开,是模仿手工操作过程开发的,是传统图书馆业务流程的自动化。20世纪80年代初,以图书馆内部业务处理为核心的图书馆管理自动化兴起。在这一时期,国内部分图书情报单位开始了图书馆自动化软件的开发和试用工作。[1]
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文献信息的加工整理和传播利用,使图书馆以更快的速度向现代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经历了实验系统向实用系统发展、单机多用户系统向微机局域网系统发展、封闭式的局域网系统向开放式的互联网系统发展的转变,开始面向用户的文献信息服务自动化。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特别是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的不断成熟,计算机在全国范围内的图书馆得到应用。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也开始进入实际应用阶段,国内自行研发的软件不断完善,有的已经逐步实现商品化。
(一)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的研发
近年来国内兴起并投入了一批图书馆自动化管理集成系统软件,如深圳市图书馆的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ILAS)、北京现代文津信息技术研究中心的“文津系统”、北京丹诚软件公司的“Data Trans系统”、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研制的“MELINETS”、北京大学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PULAIS”、深圳大学图书馆的图书馆自动化管理集成系统(SULCMIS),以及由江苏省教委支持、南京大学图书馆研制的“汇文”图书馆管理系统等,都已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图书馆中投入使用。(www.xing528.com)
在国内自行研发的诸多图书馆管理软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ILAS)。ILAS是文化部于1988年下达的重点科研课题,由深圳市图书馆承担并组织部分省级图书馆的技术人员参加,共同研制和开发出来的一套能适应国内外不同层次、多种规模、各种类型图书馆使用的自动化集成系统软件。到目前为止,ILAS已从V1.0发展到了Client/Server模式的ILAS-Ⅱ网络版,且已在全国31个省市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投入使用,用户总数突破1700个图书馆,同时在全国29个省市建立了36个推广培训服务站。ILAS从研制开发、推广应用发展到今天,已成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用户最多、应用面最广、联网性能最佳的图书馆自动化管理集成系统。ILAS的成功,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图书馆自动化事业的发展,初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研制开发并推广应用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路子。ILAS先后荣获文化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科技推广三等奖、联合国TIPS系统颁发的“发明创新科技之星”等国内国际重大奖项。
(二)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引进
在我国图书馆自动化发展的早期,曾有个别图书馆引进了国外研制的图书馆管理软件,如日本富士通的ILIS系统。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一些大型图书馆又先后引进了国外较为先进的图书馆管理软件,如上海图书馆引进的HORIZON系统、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引进的TOTALS系统、清华大学图书馆引进的INNC3PAC系统、北京大学图书馆引进的SIRSI系统,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引进的以色列的ALEPH系统等,这些系统为国内软件的研发提供了技术借鉴,对我国图书馆管理软件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