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故宫,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在当时,努尔哈赤力排众议,果断决定由辽阳东京城迁都沈阳,营建宫室,使沈阳成为东北的政治、军事乃至经济文化中心,从而为清军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础。沈阳故宫在清王朝迁都北京后的260年间,一直受到清王室的尊崇,被称为“京宫阙”“陪都宫殿”。按照清朝祖制,历代皇帝登基后,均须东巡陪都,祭奠祖宗。乾隆曾多次东巡谒陵,对先皇宫室深怀尊崇,并规定此后凡内府刻印之书,每种均以一部或数部,送至盛京故宫收藏,其用意一是供皇帝前来祭祀时阅读,二是借此提高盛京故宫的地位,以示不忘根本,敬重祖宗之意。
文溯阁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十月建成于沈阳故宫,是北四阁中最后建成的藏书楼。文溯阁的建筑颇为奇特,它是在故宫的西路增建的,故宫西路的宫殿百余间,主要布局分为两区,由南至北前部是嘉荫堂、戏台,后面是文溯阁。文溯阁是个二层三楼的建筑,它的色彩与其他宫殿截然不同。一般宫殿殿顶都采用黄琉璃瓦绿剪边及五彩饰件,而文溯阁用的则是黑色琉璃瓦绿剪边,所有的门、窗、柱都漆成绿色,外檐彩画也以蓝、绿、白相间的冷色调为主,这与其他宫殿红金为主的外檐彩饰迥然不同。其彩绘画题材也不用宫殿中常见的行龙飞凤,而是以“河马负图”“翰墨卷册”等与藏书楼功用相和谐的图案,给人以古雅清新之感。按“五行八卦”之说,“北方壬癸水,其色属黑”,黑是代表水的。文溯阁是专为存贮《四库全书》所建的楼阁,书最忌火,以黑瓦为顶,寓含着“以水克火”之意,窗、柱等不饰红金等暖色也有“取吉避灾”的用意。前檐两山各有卷门,其上悬砌绿琉璃垂花门罩,门下各有四级踏跺。阁外观为两层,阁内实为三层,下层顶板下的空间,东、北、西三面各以回廊的形式增加一层,俗称“仙楼”,两侧各占一间之地,正面约二米多宽,使正中三间形成二层空间的敞厅,下层靠北以隔扇分出近二米宽的过道。敞厅内放置御榻、书案、香几、鸾翎宫扇等,其东、西间及隔扇后夹道,也分别放置有紫檀炕案、琴桌、挂屏等,仙楼及顶楼上亦于书架间置有宝座、桌、杌、香几等,供皇帝驾临时使用。阁内各层,则分列《四库全书》和《古今图书集成》书架。阁前为一宽阔月台,台前为三间黄琉璃瓦卷棚式宫门,阁后东西两侧各有回廊,呈九十度,与阁之两山墙相接,自成院落。文溯阁后面,有抄手殿廊连接仰熙斋,斋后为九间房,其中有芍药圃、梧桐院等。纵观整个西路格局,院落层次清晰,套院相接而不乱,花草树木点缀其间。
沈阳文溯阁
沈阳文溯阁
文溯阁檐前悬有御书满汉两体文字“文溯阁”匾额,上有乾隆玉玺一方,系乾隆御笔。据其《文溯阁记》中说,此阁的题名是为“溯涧求本”之意。殿内悬有乾隆御笔亲题两幅楹联。北侧的一幅是:“古今并入含茹,万象沧溟探大本;礼乐仰承基绪,三江天汉导洪澜。”中有横额“圣海沿洄”。南侧的一幅是:“由鉴今以垂模,敦化川流区脉络;本绍闻为典学,心传道法验权舆。”
文溯阁匾(www.xing528.com)
沈阳文溯阁内景
《文溯阁记》玉册
沈阳文溯阁碑亭
文溯阁之东,建有黄琉璃瓦顶碑亭一座,是文溯阁的附属建筑,单层檐,四坡顶,俗称“盔顶亭”。顶铺纯黄琉璃瓦,亭四周以五踩单昂翘斗拱出檐,有圆柱12根,每一亭角3根,四面入口置红木栅栏门,柱、墙及栏杆均涂红色。旋子彩画,金线大点金。亭内顶中央为井字天花,碑亭正中置石碑一座,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正面为乾隆《御制文溯阁记》,碑阴刻《宋孝宗论》。《文溯阁记》为乾隆四十八年八月至九月乾隆东巡盛京时所撰,叙述了文溯阁的建阁经过和《四库全书》的收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