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有关社会主义学说的文献资料,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是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中转站,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以《东方杂志》为例,许多重要的社会主义引介文章,如《社会主义神髓》《社会主义之未来国家》《社会主义底意义及其类别》等都是日本社会主义者的作品,各种介绍西方社会主义的书刊也有很多是经由日文再转译进入我国的。另一方面,在《东方杂志》上较早介绍社会主义思想的陈望道、江亢虎、潘力山等人皆有留日学生经历,他们的社会主义思想或多或少受到日本的社会主义思潮影响,这些经历对日后的翻译引介工作也产生了一定作用。
第二,《东方杂志》的作者遍及社会的各个领域,不仅有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知识分子,如陈望道、胡愈之、吴恩裕;也有持保守观点的报人、学者,如钱智修、欧阳溥存、潘力山等。《东方杂志》较好地保留了样本的全面性,表明当时的知识分子对社会主义的观念是不统一的,在对社会主义学说的研究中,更加有利于描绘出社会主义学说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全貌。这种百家争鸣更好地说明了为什么社会主义能够战胜资本主义成为近代中国的历史选择。
第三,在杂志作者多样化的前提下,围绕《东方杂志》,众多关注社会主义的作者形成了较为稳固的作者群体,相关作者有不止一篇文章发表。其中以瞿秋白、陈望道、胡愈之等为代表的左翼作者,借助《东方杂志》的平台,传播唯物史观、革命、民主法治观念,在五四时期前后尤为集中活跃。尽管社会主义思潮在20世纪初就已经传入中国,但中国人早期的选择是倾向于走资本主义道路。但是对辛亥革命实效的失望,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尤其是五四运动的爆发,又进一步增强了社会主义学说的吸引力。五四运动之后,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呈现出科学社会主义一支号召力日渐增长的特点。
第四,时间上,在近代社会主义观念逐步成为主流观念的情况下,以《东方杂志》为样本参照来看,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高潮时期,即从1911年到1912年,从1919年到1921年,在这些时期,《东方杂志》对社会主义学说表现出了极高的关注热情,在文章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呈现了峰值。[8]
表3 《东方杂志》所刊社会主义学说相关篇目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第五,《东方杂志》有附加插图的传统,其资料留存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插图内容以国内国外有影响力的人物、重大政治事件的图片报道为主,同时也有很多历史文化、时事漫画等内容。这些图片报道也是展现当时世界局势的重要材料。
表4 《东方杂志》所刊社会主义学说相关图片(www.xing528.com)
第五,《东方杂志》有附加插图的传统,其资料留存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插图内容以国内国外有影响力的人物、重大政治事件的图片报道为主,同时也有很多历史文化、时事漫画等内容。这些图片报道也是展现当时世界局势的重要材料。
表4 《东方杂志》所刊社会主义学说相关图片
续表
续表
这些文献资料也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外来的思想传到中国以后,经过历史的检验和抉择,最终落地生根,这个变革的过程无疑受到了大众传媒的推动。《东方杂志》作为一份综合性、发行量大、有影响力的杂志,在其中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它们有利于社会主义学说传播范围的扩大,也促进了社会各阶层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接受。
第二,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主旋律下,各种思想和学说粉墨登场,《东方杂志》鼎盛时正逢中国学术思想交流激荡的时代,作为一个思想论争的重要阵地,《东方杂志》秉持相对中立的态度,对社会主义的传播侧重于知识的传播和学理性的讨论,并未加入过多个人主观评论,对知识分子起到了开拓视野,廓清思路的作用。
第三、作为一份颇有影响力的综合性杂志,《东方杂志》不仅记录了20世纪上半叶中外社会的发展,见证了中国人国际视野的不断开阔,为社会主义在华传播的脉络梳理提供了重要参照,更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态过程,它的发展历程呼应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思想到实践、从共性到个性的三层转变,即《东方杂志》所刊文章体现了社会主义思想从法国思想家圣西门、傅立叶,英国思想家欧文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逐步转向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一历史转变。杂志的社会影响力与社会主义运动的展开相互呼应,如在五四运动前后出现的大量理论介绍文章,二者互为推动力,促成了社会主义从思想到实践的转变。
这些文献资料也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外来的思想传到中国以后,经过历史的检验和抉择,最终落地生根,这个变革的过程无疑受到了大众传媒的推动。《东方杂志》作为一份综合性、发行量大、有影响力的杂志,在其中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它们有利于社会主义学说传播范围的扩大,也促进了社会各阶层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接受。
第二,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主旋律下,各种思想和学说粉墨登场,《东方杂志》鼎盛时正逢中国学术思想交流激荡的时代,作为一个思想论争的重要阵地,《东方杂志》秉持相对中立的态度,对社会主义的传播侧重于知识的传播和学理性的讨论,并未加入过多个人主观评论,对知识分子起到了开拓视野,廓清思路的作用。
第三、作为一份颇有影响力的综合性杂志,《东方杂志》不仅记录了20世纪上半叶中外社会的发展,见证了中国人国际视野的不断开阔,为社会主义在华传播的脉络梳理提供了重要参照,更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态过程,它的发展历程呼应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思想到实践、从共性到个性的三层转变,即《东方杂志》所刊文章体现了社会主义思想从法国思想家圣西门、傅立叶,英国思想家欧文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逐步转向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一历史转变。杂志的社会影响力与社会主义运动的展开相互呼应,如在五四运动前后出现的大量理论介绍文章,二者互为推动力,促成了社会主义从思想到实践的转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