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轮复习来得特别突然,无论你是否已经准备妥当,它都将出现在你的面前。这轮复习所要做的最基本的就是在巩固一轮复习和二轮复习成果的基础上,再冲击最后一次,也就是把最后的一颗子弹打出去。以下是三轮复习需要准备的素材:
(1)口号:三轮复习抓归纳。
(2)做过的习题册或前两轮的作业本。
(3)典型习题的归纳本。
中高考冲刺复习要有策略性地分配冲刺复习的时间。进入中高考的最后复习阶段,有的老师基本上将最后的复习时间留给学生自行安排,而有的老师则更强调自己所授课程的重要性,即数学老师说数学重要,语文老师说语文重要,英语老师则认为英语更重要。对于学生而言,“平均主义”是三轮复习的大忌,在有限的时间内面面俱到并不是明智之举。学生应该充分理解老师强调各自学科重要性的初衷,学生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集中整合优质资源。
如果三轮复习的总时间是二十天,可以设计为“前十战略”和“后十战略”。“前十战略”是指前十天的复习策略是文科轻,理科重,轻与重的比例到底是2与8分割还是3与7分割不必太具体,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总之,理科的时间分配较多。究其原因,主要是从记忆和遗忘的周期看,十天时间的记忆效果保持并不好,也就是说花费了时间也不能保证在半个月后能记住,而理科从梳理知识的角度来看当前的时间是物有所值的。“后十天战略”是文科重,理科轻,为什么呢?因为在中高考前十天如果想通过大量的理科习题训练而提高理科成绩,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但从文科复习的角度来看确实很划算,即使还有一个小时就要上考场,记住一个单词或一个生字都有可能多得几分。
时间分割结束后,下面探讨2与8分割或者3与7分割后具体的执行战术,也就是说用这个时间来干什么?很多大型比赛前,运动员都是在训练,而赛前训练真正的目的已不再是技战术的提升,而是进行心理调整,所以说,放松和调整才是三轮复习的核心,即通过放松和调整建立自信心,在中高考中发挥出自己的最佳状态。可以通过这段时间做一些难度较大的练习题,从而增加对考试困难的预期,当真正面对考题时,就会得心应手。当然,习题的难度和题量也应适中。同时,也可以做一些较简单的练习题,通过高准确率来提升自信心。
三轮复习的最佳状态就是“稳定”,前面已经说过了二轮复习的结束已经标志着尘埃落定,为了使学生不至于在本轮复习中产生“新的理想”,三轮复习中的模拟考试分数开始追求一个“稳”字,因为三轮复习中的模拟考试分数波动往往会使考生对成绩产生新的幻想,这反而会影响学生考前和考试中的心理稳定,弊多利少。
临近考试的前几天,应将复习时间重新规划一下,所以调整生物钟是三轮复习的一项重要策略。就是要根据考试时间来调整自己大脑的兴奋点,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也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刺激和改善睡眠质量。弱势科目的时间安排要给予一定倾斜,从主观上驱除偏见,对于提高成绩来说是非常实用的。
通常中高考考前学校会放假,时间一般是两三天左右,这主要是用来放松调整的,不是用来学习的,所谓“大考大玩,小考小玩”就是这个道理。学生在脱离学校集体生活后焦虑感会有所增加,建议由家长专门照料他们,在保持一定距离的情况下“远远保护”,不可以在考前几天随意改变作息时间,或者进行有危险的体育锻炼,如篮球、足球等有身体接触的运动是禁止的。考前因打篮球而摔断右手的事件听起来像戏剧情节,但因此被迫放弃考试的屡见不鲜。
上面总结了考前的身体准备,下面我们再谈谈考前的心理准备。
上课无精打采,下课碌碌无为,吃饭不知其味,睡眠不安稳,甚至打游戏和看电视的时候也是心不知其往,与周围的人缺乏交流,等等,这些都是初高中学生的考前综合症状,即所谓的“高原反应”。(www.xing528.com)
实际上,一轮复习是学校教学工作的终点站,中高考主体工程封顶,至于二轮和三轮复习则是装修,中式风格还是欧式风格由学生自己做主,所以理论上讲一轮复习和二、三轮复习性质不同,是从共性化复习到个性化复习的转变。如果学校继续包办复习则学生的“高原反应”会进一步加剧。
“高原反应”的产生是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不产生“高原反应”反倒不正常,或者从某种角度可以认为,“高原反应”产生的本身恰恰说明了学生对中高考复习很努力。
那么如何克服“高原反应”呢?我们可以从一则故事中获得启发。
一个工人在搬运东西时,不小心将一块手表掉在了仓库里,大家翻遍了仓库都没能找到。这时,一个小男孩叫大家都出去,他一个人趴在地上静静地听,很快就找到了手表。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人在面对自己特别在乎的事情时,往往会浮躁,心态浮躁就会使学习效率低下,所以此时更应该冷静,让心静下来。
在家里父母可以不时和孩子聊一些与学习无关的话题,放松孩子的心情。千万不要刻意而为,自然流露最好,谈论一些孩子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是明智的压力转移方法。而在饭桌上给孩子夹菜会让孩子更紧张,不如摸摸孩子的脑袋,讲讲儿时尿床的往事,效果一定不错。励志的故事这个时候不一定有用,头悬梁是自寻烦恼,此时的鼓励也稍显苍白。
这段时间的学习生活可以安排的更丰富多彩点,不要三点一线的重复。捡起以往的一些爱好来装点你的复习过程,其实是很好的减压方法。一本和二本的分数差距很小,考前稳定的心态至关重要,稳定压倒一切。你就把一模的成绩想象成自己最后的中高考成绩,这也许会令你绝望,某种意义上说当你最感到绝望的时候,可能也是你最接近成功的时候。这么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绝望的孩子在二、三轮的复习中表现得更冷静。
优异的中高考成绩只是暂时缩短了你与成功的距离,并不是命运的终审判决,想明白了你就不会悲观,三年的“暗恋”等来一次“表白”的机会,所以“高原反应”是正常的心理活动,太计较失败的人最后都会伤痕累累。
我们把最后冲刺的内容总结为口诀:弱科比强科有用,文科比理科有用,看题比做题有用,白天比晚上有用,书本比教辅有用,笔记比翻书有用,平淡比关爱有用,减压比加压有用。
之所以说看题比做题更有意义主要源于思路的考量,既然做题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思路,那么获得思路的途径不一定仅仅拘泥于做题上。如果说做题获得思路的成本是五块钱,也许看题获得的思路就只需要两块钱,所以在时间有限的考试冲刺阶段,看题明显更有效率。但是看题不能看别人做过的题,最好是自己做过的题。如果考试前看别人做过的题更多是“答案博览会”,对自己解题思路的归纳总结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需要特别强调和解释:考试前冲刺复习使用教辅的风险很高,因此考前最值得信赖的复习工具其实还是课本。因为课本永远是中高考的根基。当然比课本效果还要好的复习工具自然是课堂笔记,因为课堂笔记融入了老师的智慧,返璞归真中多了神奇的再造,这个神奇的造化来源于课堂和课后点点滴滴的积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