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中考话题,绕不开的是高考,因为高考是中考的指南针,高考对中考的影响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全方位的。
受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考试制度被很多人片面地批判。就当前国情来看,中高考虽不是最好的选择,但应该是最合适的。通过中高考,能够选拔一些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之所以谈这个话题,是因为很多学生和家长排斥中高考。笔者曾在飞机上遇到过一位学生家长,他抱怨中国教育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和创造性,准备送孩子去美国学习。其实,中国基础教育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并无太大差别,中国的差生在美国是差生的可能性也比较大,想越过高考找到升学的捷径几乎是不太可能的。
中国的高考命题也经历了一个自我完善的发展过程。中国恢复高考的最初几年,高考命题一直以考查知识为目标,后被批评此目标易选拔出“高分低能”的人才。针对此情况,主管部门对高考命题进行了改革,以“题目灵活、注重能力”为目标,但又被批评题目太难。于是,主管部门又进一步改革高考命题,以“题目灵活、重视基础、注重能力”为目标,之后以此为原则稳定了很多年。1993~1994年,开发性的探索类和信息迁移类习题出现,高考命题再次做出相应调整。直到1998年,高考完成了从合理性命题到标准化命题的过渡,在高举“能力立意”大旗的同时回归基础知识,强调基础知识是教育考查的重点。通过高考命题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这个逐渐完善的考试制度旨在更加公平、公正地选拔人才。同时,高考引入的良性竞争能使人更加顽强、勤奋、不屈不挠。
经过多年对中高考的调研,笔者发现考试中的成功者,他们的成功秘诀各式各样,这也许源于个性化的学习方法;而考试中的失败者,分析他们失败的共同点,则只有一个——基础知识差。
要想在中高考中取得高分,重视基础知识无疑是突破的重点。遗憾的是,能将此话落到实处的学生实在太少了。现在很多初三或高三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虽然经常是熬夜学习,可是要学什么、该怎么学,其实并不清楚。他们还经常会问一个问题:考试就剩几天了,成绩还能提高吗?当然可以,但前提是你必须继续夯实自己的基础知识。
按照高考的“二八”法则计算,基础知识考查分值占高考总分的80%,要想在中高考中取得高分,就必须踏实地做好基础知识的积累。
夯实基础知识还是要从大量的习题训练入手,但在初三和高三这两个学期中,如何进行习题训练以及该做多少习题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其实,初三和高三的习题训练更讲求实用主义,主要是为了巩固基础知识。所以说,习题训练的类型和数量应依据学生个人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程度而定。(www.xing528.com)
在对中高考有所认识后,学生应在此基础上制订学习计划。当然,学习计划的制订,不是盲目的,要根据基本的复习原则制订相应的计划,即做题是为复习服务的,复习是为基础服务的,基础是为考试服务的。
中高考的复习普遍采用的是三轮复习方案。下面笔者直接从实用主义出发规划三轮复习方案。
第一轮复习,又称为全面复习,是指老师把三年级的新课讲完后,带领学生把一、二年级学过的旧知识汇总进行总复习。第一轮复习时间一般为三年级九月开学直至第二年的三月或四月左右。第一轮复习由两个阶段构成,即完成新课阶段和全面复习阶段。为什么要把新课阶段划入第一轮复习呢?就是要让高三或者初三的学生,提前进入备考状态。要明确在此阶段,完成作业只是当日学习任务的一半,另一半是要提前复习一、二年级的知识。这里的提前复习是指抢在老师引导复习之前进行的自主复习。因为一、二年级大多数学生学习并没有那么努力,就算在三年级突击学习,从突击效果看,时间越长,效果越好。第一轮复习也是相当一部分学生提高成绩的最后救命稻草。如果再失去了第一轮复习的先机,中高考之路将会异常崎岖坎坷。
第二轮复习是指第一轮复习结束后通过第一次模拟考试的检验,开始的专题性复习。自此学生的复习转入查漏补缺阶段,因此第二轮复习的核心是在第一轮的基础上展开的,也被称为重点复习。如果说第一轮复习强调全面,那么第二轮复习就开始强调重点,侧重解决学生的个性化问题,尽可能做到有的放矢。第二轮复习通常会在四月左右开始直至五月中旬左右结束,时长大约一个月。从某种意义上说,第二轮复习是学生学习方法、自学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较量。
第三轮复习是指在第二轮复习结束后开始进入的最后冲刺复习,因此第三轮复习又称为中高考冲刺。目前,很多教育机构在每年的十二月左右就开始宣传中高考冲刺,更有甚者在九月刚开学就开始叫嚷,其实非常不专业。真正的冲刺时间应该指中高考前一个月。中高考复习犹如万米长跑,才跑了几百米就喊冲刺肯定不科学。进一步讲,中高考冲刺就像粉刷墙面一样,不是说粉刷的次数越多效果越好,第一遍和第二遍如果没有把底子打好,次数多了反倒容易墙皮脱落。因此,中高考冲刺要统筹安排时间,合理规划复习策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