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货币及文字书法

中国古代货币及文字书法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殷商晚期,下至秦灭六国。大口筒状三段式,侈口圈足,腹微鼓,腹环兽面纹,圈足内铸铭文45字。黄锡全在辨析原始刀币的文字时指出:“刀铭多较古朴,方形竟与金文、甲骨文类同,颇令人深思,其中很可能包含有迄今尚未被人们认识的重大历史问题,还有待学人去探索。”

中国古代货币及文字书法

刀币是原始货币的另一种形式。过去都认为刀币出现的时间大约在战国中期或晚期,这是有待考证的。据我国的考古发现:1974年至1981年,在陕西宝鸡的茹家庄、竹园沟发掘了22座古墓葬,其中就有刀币的实物出土(图1-10)。专家推断,这些货币应该是商朝铸造的。属于西周时期的刀币也有发现(图1-11)。

图1-10 陕西宝鸡茹家庄出土的刀币

图1-11 西周时期的刀币

以上两品刀币都没有文字,从货币形状来看,可以认为是最原始的刀币。

刀币根据它们形状的特点,可以分为针首刀、尖首刀、直刀、剪首刀等。也有根据货币上的文字及铸造的国别分类的。

1982年,河北藁城出土了一种带有文字的刀币(图1-12),字形古老而简单。黄锡全先生将这种文字释读为“鼓”,并指出:“‘鼓国’,春秋小国”,认为这种货币是春秋战国时期鼓国铸造。朱活先生则主张这种刀币是“夏遗”或“殷遗”的刀币,认为货币铸行的时间更早。

1999年,辽宁凌源三十家子村民在建房挖土时,挖出了一个小瓷罐,罐内有刀币83枚(图1-13),其中80枚正面有相同的文字,背面文字多样。这种货币过去笼统称为“燕明刀”,即币面的文字为“明”字。黄锡全先生认为,这种刀币是春秋战国时期燕国铸行的货币,币面上的文字可释读为“明”,又可释读为“眼”,取眼的读音,就是“燕国之国名‘匽(燕)’”。(《先秦货币研究》272页)

比较晚期的刀币,不仅文字数量增加,文字的形体也特别规整,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在中国古代货币中独树一帜。

这种货币文字,有的释读为“即墨之法化”,有的释读为“即墨之大刀”(图1-14)。一般认为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所铸。

原始刀币的源头,至今众说不一。宋志强、王立新编著的《中国古钱币库》中指出:“刀币一般认为起源于古代捕鱼之器。有的刀币上画有鱼形,可以作为刀币起源的实物例证。”(《中国古钱币库》19页)昭明、马利清合著的《中国古代货币》认为:“齐国刀币的流行很可能与山东半岛古东夷国家的习俗有关。”(中国古代货币》51页)有人依据原始刀币的发现地点又分析了各国之间的关系,认为早期的刀币可能是春秋时期少数民族古国,如鲜虞、仇犹、白狄等国所铸。在夏代的时候,已经是“夏、夷、商三古族交会并存的局面”。(《文物夏商周史》35页)在商朝的前期,“汤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被征讨的国家见于文献的有葛、韦、顾、昆吾等”。(同上35页)可见,我国夏和商时期周边少数民族的发展已经十分兴旺。而作为游牧民族,他们宰杀牲畜,给牲畜剥皮、切肉等更需要金属工具。刀币的出现可能与这样的背景有密切的关系。

1959年,徐旭先生调查夏墟时,在河南偃师发现了二里头遗址。在那里出土了大量的铜器(图1-15)。这些铜器的造型对我们认识中国古代货币的形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甲骨文,是商代后期(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商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的文字,证明我国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成熟的文字。因为该文字刻在龟甲或兽骨上,故名甲骨文。文字的内容,除极少数属于记事外,大部分是属于当时王公问卜的记载,故又称“卜辞”或“占卜文字”。因甲骨文字出土的地方在河南省安阳市(原殷代故都),所以又称为“殷墟文字”。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和章法。文字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图1-12 河北藁城出土的刀币

图1-13 辽宁凌源三十家子出土的刀币(www.xing528.com)

图1-14 带有“即墨”文字的刀币

图1-15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器图形

发现甲骨文的时间是在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是由清朝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发现的。目前殷墟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甲骨文已具备了现代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其书体虽然又经历了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书体的演变,但是以形、音、义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语法保留下来,成为今天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仍在使用的方块字。甲骨文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甲骨文因此成为世界四大古文字[1]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由甲骨文演变发展而来的汉字,在传播华夏文化、促成中华大一统国家的形成与巩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汉字体系历经数千年的演变而承续至今,书写出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史

我们将商代的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图1-16)与平首平肩平裆平足布(图1-7)上原始货币文字相比照,确有几分相似之处。

金文是指铸刻在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因为周朝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又称为“钟鼎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殷商晚期,下至秦灭六国。

图1-16 商代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正面及局部拓片,河南安阳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西周早期保尊传为1948年河南洛阳出土(图1-17),通高24.5厘米、口径18.5厘米、重2.3公斤。大口筒状三段式,侈口圈足,腹微鼓,腹环兽面纹,圈足内铸铭文45字。保尊铭文的字形、线条的韵律,也与平首圆肩圆裆方足布(图1-8)和“燕明刀”(图1-13)有似曾相识之处。

图1-17 西周早期保尊及铭文,现藏于河南省博物院

战国时期的中山,即春秋时期的鲜虞,本是戎狄部落的一支,过去有关的史籍记载很少。1974年以来,在河北省平山县发掘出中山国重要遗址,遗址坐落在平山县三汲公社东灵山和西灵山的南麓,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其中中山王鼎(图1-18)、中山王方壶以及中山王圆壶合称“中山王三器”。从中山王鼎铭文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即墨”刀币(图1-14)的影子。无论文字线条的纤细劲秀,布局均匀,体势秀逸,甚至是它们的装饰趣味,均有异曲同工之妙。

图1-18 中山王鼎及铭文局部,现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通过以上的比对,虽然我们不能以此判断这些货币的年代,但是从这些货币的材质、工艺、文字的形质,字体的风格上,可以判断它们之间具有某种程度的关联性,也可以彼此印证中国文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黄锡全在辨析原始刀币的文字时指出:“刀铭多较古朴,方形竟与金文、甲骨文类同,颇令人深思,其中很可能包含有迄今尚未被人们认识的重大历史问题,还有待学人去探索。”(黄锡全著《先秦货币研究》25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