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壽縣朱家集李三孤堆出土的一件鑄客大鼎銘文中,有一個曾被研究者釋讀爲“祭”(朱拜石説)、“散”(徐乃昌説)、“膴”(李學勤、郝本性、陳秉新説)、“館”(朱德熙等説)、“屠”(夏渌説)、“腏”(黄錫全、劉釗、董蓮池、劉彬徽説)、“肴”(何琳儀、李零説)、“脀”(吴振武説)、〔4〕鉶(周曉陸説)、〔5〕“飧”(劉洪濤說)〔6〕的字,寫作如下之形:
⑦董蓮池:《新金文編》,作家出版社,2011年10月,第486頁。鑄客大鼎著録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修訂增補本)》,中華書局,2007年4月,第二册第1248頁2480號。
現藏安徽省博物館的一件傳出朱家集的鑄客銅鼎上也有此字:
⑦董蓮池:《新金文編》,作家出版社,2011年10月,第486頁。鑄客大鼎著録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修訂增補本)》,中華書局,2007年4月,第二册第1248頁2480號。
現藏安徽省博物館的一件傳出朱家集的鑄客銅鼎上也有此字:
⑧董蓮池:《新金文編》,第486頁。此鑄客鼎著録於鍾柏生、陳昭容、黄銘崇、袁國華編:《新收殷周青銅器銘文暨器影彙編》(簡稱“《新收》”),第915頁1325號。
⑧董蓮池:《新金文編》,第486頁。此鑄客鼎著録於鍾柏生、陳昭容、黄銘崇、袁國華編:《新收殷周青銅器銘文暨器影彙編》(簡稱“《新收》”),第915頁1325號。
下面我們把這個字形稱爲A。A還見於《殷周金文集成》著録的1807號集A鼎、2302號鼎。〔7〕幾處銘文的辭例分别是“鑄客爲集A俈A鳴夜A爲之”(鑄客大鼎)、“鑄客爲集A爲之”(鑄客鼎)、“集A”(集A鼎)、“中A”(鼎)。A之前的限定語“集”、“俈”和“鳴夜”的含義現在還不是十分明確,有些學者認爲可能是地名或官署機構名。〔8〕“中”則應當是表示“A”的屬性或類型的詞。
下面我們把這個字形稱爲A。A還見於《殷周金文集成》著録的1807號集A鼎、2302號鼎。〔7〕幾處銘文的辭例分别是“鑄客爲集A俈A鳴夜A爲之”(鑄客大鼎)、“鑄客爲集A爲之”(鑄客鼎)、“集A”(集A鼎)、“中A”(鼎)。A之前的限定語“集”、“俈”和“鳴夜”的含義現在還不是十分明確,有些學者認爲可能是地名或官署機構名。〔8〕“中”則應當是表示“A”的屬性或類型的詞。
A的上部,最接近於楚文字中“(乘)”的上部和“叕”旁。所以已經有不少學者分别從這兩種途徑來分析字形。單從字形上講,這兩種分析各自都有成立的可能。不過,陳邦懷、朱德熙等曾經提出,下面兩個字很可能應與A聯繫,甚至可能就是一個字:〔9〕
A的上部,最接近於楚文字中“(乘)”的上部和“叕”旁。所以已經有不少學者分别從這兩種途徑來分析字形。單從字形上講,這兩種分析各自都有成立的可能。不過,陳邦懷、朱德熙等曾經提出,下面兩個字很可能應與A聯繫,甚至可能就是一個字:〔9〕
⑫東陵鼎蓋銘見《殷周金文集成(修訂增補本)》,第二册第1159頁2241號;壽春府鼎銘見同書第1216頁2397.1號。
下面以B來代表這類字形。它們的辭例分别是“東陵B”和“暑(睹—曙)官B”。“暑(睹—曙)官”,似當是負責貴族早餐的飲食機構。〔10〕東陵則一般認爲是地名。
⑫東陵鼎蓋銘見《殷周金文集成(修訂增補本)》,第二册第1159頁2241號;壽春府鼎銘見同書第1216頁2397.1號。
下面以B來代表這類字形。它們的辭例分别是“東陵B”和“暑(睹—曙)官B”。“暑(睹—曙)官”,似當是負責貴族早餐的飲食機構。〔10〕東陵則一般認爲是地名。(www.xing528.com)
爲解決這個問題投入一綫曙光的,是一些學者在包山楚簡中找出的一個可能跟A、B有關係的字(下將之稱爲C,其中部分字形左旁从“人”和“邑”。爲圖簡便,下文所説的C皆指去掉疊加的“人”旁、“邑”旁後的形體——即95號簡之形),我們把C按寫法的差異分成如下三類:
爲解決這個問題投入一綫曙光的,是一些學者在包山楚簡中找出的一個可能跟A、B有關係的字(下將之稱爲C,其中部分字形左旁从“人”和“邑”。爲圖簡便,下文所説的C皆指去掉疊加的“人”旁、“邑”旁後的形體——即95號簡之形),我們把C按寫法的差異分成如下三類:
高智認爲C是“衰”的本字。〔12〕李守奎將此字上部釋爲“衰”,與A字歸爲一字。〔13〕C1還見於襄陽王坡楚墓出土的一件鼎銘,寫作如下之形:〔14〕
高智認爲C是“衰”的本字。〔12〕李守奎將此字上部釋爲“衰”,與A字歸爲一字。〔13〕C1還見於襄陽王坡楚墓出土的一件鼎銘,寫作如下之形:〔14〕
左側爲發表者的摹本,基本忠實;不過字形上部“文”形腿部的短斜筆,本來都應該是左右對稱的兩道,摹本在右側摹漏一筆是小疏失。
左側爲發表者的摹本,基本忠實;不過字形上部“文”形腿部的短斜筆,本來都應該是左右對稱的兩道,摹本在右側摹漏一筆是小疏失。
釋A、C爲“”的意見,得到了劉洪濤的支持。他進一步認爲,B也應該和A、C爲一字,並且還構想了字形上部所从演變的過程,以下圖表示:
釋A、C爲“”的意見,得到了劉洪濤的支持。他進一步認爲,B也應該和A、C爲一字,並且還構想了字形上部所从演變的過程,以下圖表示:
從此圖示可以看出,劉氏認爲B和A去除掉肉和刀旁之後的部分,都是从所謂“衰”變來的。所以他由字从“衰”得聲出發,將A、B、C統一讀爲音近的“飧”字。
從此圖示可以看出,劉氏認爲B和A去除掉肉和刀旁之後的部分,都是从所謂“衰”變來的。所以他由字从“衰”得聲出發,將A、B、C統一讀爲音近的“飧”字。
目前討論這一系列字形的看法和認識,大致就如上面所述。簡而言之,學者中將B和A分開討論的意見似乎占據上風(具體的釋讀則以釋字从“叕”和从“(乘)”省的意見較占優勢);李守奎和劉洪濤等學者的意見後出,尚未見到後續的討論。
目前討論這一系列字形的看法和認識,大致就如上面所述。簡而言之,學者中將B和A分開討論的意見似乎占據上風(具體的釋讀則以釋字从“叕”和从“(乘)”省的意見較占優勢);李守奎和劉洪濤等學者的意見後出,尚未見到後續的討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