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案例反思:上海建平实验中学对话教育的成果

案例反思:上海建平实验中学对话教育的成果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多与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善于寻找和学生的共同语言,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不能压服学生,或以惩代说,用简单、粗暴的惩罚、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方式来代替本应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

案例反思:上海建平实验中学对话教育的成果

针对以上这个现象,作为一名已有二十年教龄的一线教师,倍感责任重大。教师被人们赋予仁爱之师、蜡烛、春蚕等等各种称呼,我们在感受着骄傲与自豪的同时更感受到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尤其在中小学,老师的一句激励、一次谈心,甚至一个眼神、一下抚摸,对孩子的一生往往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那些学习困难或行为偏激的学生,更需要得到关爱。有教无类是我们必须遵循的教育原则。我们真的需要更多一辈子献身教育、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让学生永久铭记的教师。

教师的仁爱,更重要的是表现在日常教育教学细节中。教师要把每一名学生看成自己的孩子,时时关心他们的思想、生活、学习,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他们成人、成才;用亲和之爱滋润孩子的心田;用坚韧之爱驻扎孩子的心灵;用仁者情怀催生孩子的心灵花苑。细心地揣摩孩子的内心世界,贴心地关怀孩子的喜恶,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心声,平常心看待孩子的发展。用博大的胸怀去接纳与善待孩子,持之以恒地对待每个孩子,这就是教师仁爱最直接最有力的说明。

有人说教育影响三代人,初听似乎有些夸张,但细细想起不无道理。教育工作与产品制造截然不同,产品坏了可以报废,而对人的教育和培养如果失败了,损失的将是一个人的一生,毁掉的将是一个家庭的幸福。这样我更深刻地领悟了学校“建德建业,惟实惟新”核心价值的深刻内涵。

任何一名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把“教书”和“育人”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做精做细,落到实处,千方百计,营造爱岗、敬业、乐教、善教的师德修养和亲切氛围;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把小事做实、做细、做精,脚踏实地,培育富有蓬勃的活力、出色的能力和无限的潜力的真诚、真实、真正的人。

这件事情的发生,让我深刻感受到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重要性,教师“自以为是”的爱也许并不是学生真正所需要的,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倾听,不要先入为主,对行为偏激的学生更要有耐心,不要计较抱怨,要做好引导,不要急于求成,“蹲”下来,聆听学生内心真实的声音,给予学生最想得到的那份“爱”,以德感化,以德服人。个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爱心琢璞玉,润物细无声,关注师生心灵世界的共同成长

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提高学生的道德觉悟和上进心。培养学生的是非观念,必须坚持正面诱导,以理服人。同时,师生在对话过程中应认知同步、情感共鸣,更多关照人的心灵世界。要注意情感的渗透,要讲究语言艺术,教师的语言一定要有感染力,要善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为只有通情才能达理。教师应热爱学生,在情感上要与学生共鸣。

师生对话就是一个情感交融的过程,在师生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如果喜欢某位老师,就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愿意和老师沟通与交流;如果畏惧老师,就会躲躲闪闪,遮遮掩掩,不能与老师敞开心扉。因此,只有真诚地去爱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没有束缚,没有紧张感,老师始终保持谦逊的态度,才有可能进行师生真诚对话,学生才愿意自觉地接受教育,这是思想教育工作能否对学生产生积极的、良好作用的前提条件。

二、平等对待,俯身倾听,营造充满开放、民主氛围的话语环境

“爱是一种关系品质,爱将教师与学生放置在一种关系之中,放置在彼此最真实的生命存在之中。”师生之间要想沟通顺畅,贵在真诚、平等,不能摆出师长架子。教师不要认为自己永远比学生高出一大截,要尊重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表达不同意见的权利,不能有霸权和强加制度等形为,对待学生不可厚此薄彼,要一视同仁。(www.xing528.com)

良好的话语环境是开展师生对话的必要条件。要多与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善于寻找和学生的共同语言,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不要以为教师是在教育学生,是为了学生好,就不注意说话的语气,用生硬的语气与学生交谈,这样使得学生难以接受。也使学生接收到的信息是老师在批评我,老师不喜欢我,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不敢、也不愿意跟老师交谈,这样,与学生的沟通完全无效,反而使学生反感老师。因此,只有平等地对待学生,及时、准确、和蔼地教育和引导他们,才能达到沟通的效果。

三、耐心教育,以德感化,巧用“自己人”效应,提高对话效果

要讲思想教育的民主性。即要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允许学生不服气,教师应切忌简单粗暴,以势压人。要顺“性”。这是因为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不平衡的,学生难免会产生不同意见,这时教师要耐心开导,甚至要耐心地等待,允许学生有个思想消化和思想反复的过程,这个过程也许要一天两天,甚至更长的时间。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温处理”。

教师在管理班级或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时,总是习惯于说用“你们不能这样,应该那样”等语言和学生进行对话,无意中拉开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师生关系处于不同的对立面。教师如果能够婉转地多用“咱们”或“我们”这样的称呼时,亲近学生,师生处于同一战壕,自己人什么事都能沟通,都能愉快解决。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特长,了解学生,偶尔用学生的小名称呼他们,会让学生备感亲切,或者在某些特殊的日子给学生一些惊喜,这些小小的举动能够有效改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四、以问题为轴心,拓展精神空间,要有针对性,避免空洞说教

马丁·布伯认为,“泛泛地指出何为善、何为恶并非老师的工作,他的工作是就一个具体的问题做出回答,是就一个给定的情境中何者为正确、何者为错误来做出回答。”教师应当凭借自己的知识和品德,尽心尽力帮助在某些方面出现问题的学生,并为其答疑解惑。“只要矛盾在一个健康的气氛中被解决的话,那么矛盾也具有教育价值。与一个学生的矛盾乃是对教育者的崇高的检验。”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讲清道理,摆出事实,设身处地的关怀学生。师生对话之所以能够持续深入地进行下去,是因为对话的基础是建立在真问题之上,对话让问题浮出水面,一个个真问题的引导、启发、纠正、解决,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正确观点,消除思想障碍,纠正错误,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不能压服学生,或以惩代说,用简单、粗暴的惩罚、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方式来代替本应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

教师良好的品质是无声的命令,是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是维护学生身心健康的血液。人之相交,贵在交心。所以,教师要放下架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机会听听学生们的心声,听听他们的想法,注意他们的情感变化,让学生充分显示自己的内心世界,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关爱。教师要通过语言的艺术来触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既有理智的增益,又有道德的熏陶,同时受到艺术的感染,在一种美的享受中,学生的心灵与感受都得到放飞、得到升华,教育的理念得到真正实施。

没有对话,就没有沟通,没有沟通,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就没有教育,教师和风细雨式的爱心教育,让学生如沐春风,敞开心扉,平等对话,精神相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