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生使用手机:思考与建议

中学生使用手机:思考与建议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初中生几乎人人有手机,学生使用手机有利也有弊,但随着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手机已经严重影响了部分学生的学习、生活。医生后来确定这位中学生因为过度使用手机,手机的电磁波长期对脑细胞影响,导致脑细胞恶变,导致脑瘤的生成。

中学生使用手机:思考与建议

杨美琴

前  言

中学生使用手机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如何管理?这是令很多家长头痛的话题,笔者根据工作实践和与多位老师、家长、学生沟通对话,有一点初浅的思考与建议,可以说,本文就是沟通的结果,对话的成果。

现代社会,手机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类人群。初中生几乎人人有手机,学生使用手机有利也有弊,但随着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手机已经严重影响了部分学生的学习、生活。手机本身是给人带来便利的,但是在哪里使用,在什么时候使用,用来做什么……这些问题对于自控能力相对较差的中学生,必须要想清楚,明辨利弊,合理使用。

思考一:手机对于中学生的有利之处

首先是方便沟通,学生外出时,便于和家长及时联系,这是最重要的。

其次是有利学习,不懂的知识可以立即搜索查阅资料,比电脑图书馆都要快速高效,另外各种APP学习类软件可以辅助学习、激发兴趣。尤其今年的线上教学,手机网络稳定,便携等优势尽显无疑。

再次是便利生活,无论是微信还是QQ,可以与人分享有趣快乐的事,而导航、订餐等软件也给学生提供了生活上的便捷。

此外是提供娱乐,方便上网查阅各种讯息,比如各种赛事,没法现场看,但无论身处何处只要有网络,就可以在手机上看直播,第一时间知道比赛进程、结果。当然也可以下载唱歌、朗诵等APP,重要的是不管是文字还是图片视频、音频等都可以马上与人分享。

思考二:手机对于中学生的影响

1.身体上的影响

长时间使用手机,对眼睛、脊椎、手指都有影响,当然还有大家都知道的辐射。手机用多了,户外活动时间定会减少,久而久之体质就会变差,而且有的学生,即使在户外也常常是手不离机。

前年7月,福建有个中学生在家中突然晕倒,送到医院,医院诊断为脑瘤。经他父母回忆,儿子一直玩手机,睡觉时手机都放在枕边。医生后来确定这位中学生因为过度使用手机,手机的电磁波长期对脑细胞影响,导致脑细胞恶变,导致脑瘤的生成。

2.学习上的影响

第一,荒废时间。中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手机玩起来时间变得特别快,无论是打游戏还是刷抖音、看直播,会荒废大量时间精力,导致作业马虎、敷衍,甚至不完成。

第二,上课走神。试想前一天晚上打游戏睡得晚,第二天听课效率怎么可能会好?

第三,作业懈怠。几乎无论哪一门学科,网上都能搜到答案,而手机比电脑方便多了;或一个同学做完了,答案拍下来发给另一个同学,甚至放到同学群里面,脑筋都不用动,作业秒完成。

第四,考试作弊。监考不严格的话,手机作弊实在太方便了,这一点大家都明白,不多展开。

第五,语言不规范。一些网络流行语很不规范,对学生语文学习很不利,年龄越低影响越大。

3.思想上的影响

玩物丧志,中学生还未成年,自控力差,游戏、抖音、直播等容易玩物丧志;交友不慎,手机交友方便,但交友不慎被骗例子很多,尤其对女孩非常危险;长期上一些不良网站,会影响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尤其现在手机使用越来越低龄化,不良信息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可怕的。

新化县C中学初二女生梅梅因用手机与陌生人聊QQ,后结识一陌生男网友,男网友甜言蜜语轰炸一段时间后,梅梅决定与男网友见面,不想却被男网友和他的同伴胁迫卖淫,很长时间才被解救回家

4.精神上的影响

长期玩手机的学生往往精神世界贫乏,不开朗,内向,沉迷于虚拟世界中,与人言语交流时间减少了,不积极不阳光。阅读纸质媒体的时间少了,大量浅阅读占据了宝贵的思考时间,这样的孩子缺少思考能力,尤其是深层的思考能力。

5.经济上的影响

游戏消费也很厉害的!买装备、打赏主播都需要钱。学生大都缺钱,手机上“花呗”“借呗”特方便,容易出现问题,严重的甚至陷入现金贷。攀比手机的也不少,新款的手机无论苹果还是华为都不便宜。

11岁的小陈是个小学生,父母在西班牙打工,平时和奶奶一起生活。小陈平时喜欢玩手机游戏和看手机短视频,自己偷偷把家里的银行卡绑定微信后,仅仅10天时间刷了13.9万元人民币买礼物送给主播,给自己购买了2.2万元的游戏装备,给在直播间认识的网友发了近2万元的红包。10天就刷了18万!(www.xing528.com)

诸如此类的例子实际上并不少!

建议一:给家长的建议

责任在家长!手机大都是家长给孩子买的,至少也是经过家长许可学生才拥有的,家长首先要承担起责任。“想要毁掉一个孩子,就给他一部手机”,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这句话,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小孩大都自控能力差,对社会认识浅,有效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家庭要发挥好第一个课堂的作用,父母要承担起第一任老师的职责。

首先,家长要认识深刻。

做父母的不能以为自己会“和平精英”、会“王者荣耀”、会玩快手、会刷抖音,就是走在时代前沿,和孩子视线一致了。时代不同了,不能再以为不让孩子出门、不让孩子打游戏就万事大吉了。要知道背对我们,在虚拟的世界里,坏人、不好的观念、暴力血腥的内容,无孔不入,其可怕程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在利益面前,没有底线的人很多!

其次,家长要与孩子对话沟通。

现在有不少明智的家长会和孩子事先对话沟通,限制孩子使用数码产品的时间,比如禁止他们在非周末晚间使用手机,即使周末可以使用时间也有规定。但大部分家长事先缺乏对话环节,没有明确的说法,搞得一团糟。

其实孩子玩电子产品,无论是过度放纵还是严格禁止都不理性,把握好分寸才是正确的做法。原则上手机能不给就不给;如果给,给之前一定要有说法,通过对话沟通思想上疏导,行动上落实,签订手机公约,成文成字,双方签名,限定使用时间,限定使用内容;重点是限定完以后要落实,规则不能形同虚设,必须遵守。也可以给孩子老人机或老迈的智能机,卡死那种,一个抖音也看不了,一个游戏也不能玩,自然就不看了不玩了;实在不行,就用辅佐措施,手机设置时间、设置APP下载限制,操作如下:

苹果手机:设置—通用—访问限制(启用)—设置密码—安装应用(关闭)、APP购买(关闭)就不能下载APP了。

华为手机:设置—高级设置—学生模式打开—设置受限应用—选择受限应用—设置使用时间(可以选择每日最多用多久,也可以选择一个时间段,从几点到几点)—设置好以后启用—使用超出时间会自动退出,还有网页记录和黑名单,可以把你不想让孩子上的网页加入黑名单。

有的家长很随意给,然后就觉得是我给的,我有权砸了,结果手机砸了,关系也搞砸了,孩子和家长对着干,甚至极端一点的以死相逼。今年7月江西萍乡一个15岁的男孩,暑假在家天天玩手机,不看书也不做暑假作业,母亲多次劝说无果,没收了儿子的手机,结果小孩一气之下直接跳楼,楼层较高,当场身亡。唉,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如果暑假之前关于手机使用先对话协商,达成一致,相信类似悲剧一定不会出现。

再次,家长要多搞活动。

家长要用心!孩子之所以沉迷玩电子产品,很大原因是没人陪同玩,或者父母少陪伴,甚至是父母主动给孩子提供“电子保姆”所致。孩子要玩电子产品或是不能停下来时,家长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或跟孩子来一场家庭游戏,或带孩子外出去散步逛公园等,都是不错的注意力转移法。

另外,家长要以身作则。

最高层次的家长是为了孩子愿意改变自己!孩子小的时候,并不知道手机是什么,因为父母总在一旁玩儿,所以好奇的孩子也想看看吸引父母的东西是什么物体,然后他们便学着父母的样子这里划一划,那里按一按,渐渐被里面的新奇所吸引。因为父母在使用,孩子也要玩的意愿往往会更加强烈。

想要孩子少玩手机,父母的榜样作用尤为重要。因此,下班回家后,爸妈们请将手机放一边,好好地陪伴孩子:或一起看看书、谈谈社会热点问题,或一起健身……这是戒掉孩子手机瘾的最理想途径。

家长一定要明白:这个世界,会惩罚不上进的父母;你的不上进,会带给孩子一生的卑微。如果你觉得这是一个拼爹妈的时代,那你最应该做的,就是努力做脱颖而出的父母。家长的学历、生活、三观,都是孩子飞翔的起点。

最好的学区房,是你家的书房;最好的名校,是一个能民主沟通的家庭。所以,家长们,为了孩子,请放下手机,提升自己!

建议二:给学校的建议

手机是不容易禁的,要杜绝手机在学生中产生不良影响,学校必须制定一份合乎情理、切实可行的行为准则。想要学生健康合理地使用手机,学校、老师、学生、家长都应该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

要教育引导,通过课堂教学、主题班会、板报广播、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专题教育,尽量劝解学生不带手机进校园,引导学生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和不法行为。

如有特殊情况,必须要带,则提出书面申请,学生、家长、班主任、年级主任分别签字,申请书放在学生处留底,方可带。并且签订契约,制定《手机带进校园使用公约》,老师、学生、家长一起参与制定,如若违反,取消资格。这样既培养了孩子的契约精神,促进父母与孩子更好地对话,又能使手机使用得到了一个很好的管理。

我班有个女孩,但行为举止穿着爱好偏中性,家长从小太宠现在根本管不了,未经许可擅自带手机进学校,并且在课上偷偷玩游戏被老师没收,“一哭二闹三上吊”未能得偿所愿拿回手机后,终于愿意坐下来与老师家长好好沟通对话。经过反复多次老师与学生对话、老师与家长对话、学生与家长对话、老师学生家长三方坦诚对话后,最终三方达成一致意见,签订手机使用契约,不仅手机问题解决了,与父母长期以来的矛盾也化解了。

学校有责任推动家长履行监护职责,提醒家长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家校联手一起干预!

手机对学生的利弊不是一层不变的,不同学生受影响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我们的对策也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当然最重要的不是出现问题后想对策,而是预先与学生多对话多沟通,尽量不让问题出现,增强学生对互联网信息的辨别力,主动控制上网时间,抵制网络成瘾。

“与人对话一次,往往比多年闭门劳作更能启发心智,思想必定是在与人交往中产生的。”列夫·托尔斯泰的话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的确,多进行有效对话,是促进教育之利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