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晔
摘要:地理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话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民主、平等的对话形式,参与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感悟能力,同时起到启发学生心智的作用,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地理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地理课堂中的“对话教学”,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师生与地图的对话四个方面。
关键词:对话教学 平等 地理课堂 珠江三角洲地区
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立足本校现状、追溯教育本源、探索本质规律,既有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前瞻思考,又有对目前教育困境的理性分析。李百艳校长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对话都会作为基本的教育方式、教育思想和教育哲学而存在。基于平等、经由沟通、达于理解、形成共识的对话是走向现代学校治理的理性选择,因此我校申报了区级课题——“培育初中生对话素养的实践研究”。
地理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话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民主、平等的对话形式,参与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感悟能力,同时起到启发学生心智的作用,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地理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地理课堂中的“对话教学”,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师生与地图的对话四个方面。本文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谈谈“对话教学”在地理课堂的运用。
一、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在师生对话的教学中,师生的关系应该是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民主、平等是对话的第一法则。师生关系只有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才能敞开心扉,在心理的层次进行真正的对话。
笔者每天以良好、饱满的情绪对待每一位学生,并和学生平等地对话,努力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相应也会产生轻松、愉悦的心情,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师生对话中要善于引导,既要做一个出色的主持人,也要当一个忠实的听众。比如在本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地理区位及其优势”探究活动中,笔者一方面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引导学生条理清晰地阐述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进行区域认知。进一步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气候湿润、降水多的特征,梳理自然条件优势,为引出“基塘农业”做好铺垫,让师生对话不断地延伸拓展。另一方面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对话素养,并成为学生发言的忠实听众。让学生感到对话和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并能够在交流时想说、敢说、会说、善说。同时还要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尊重别人的观点,接纳别人的意见。因此当课堂中一位平时不太敢发言的学生对“基塘农业”表示不解,提出自己的疑惑,并希望老师能够更加详细地解释时,我不仅没有不耐烦,反而由衷地感到高兴,高兴于学生敢于在师生对话中表达自己的疑惑或是发表独特的见解。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教学,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共同参与,让地理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发言中升华,在共享中倍增。
二、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平等对话”离不开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这是因为学生之间年龄、心理、水平相近,交往时最为放松;同学们在对话中碰撞,在争论中启发,最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生生对话是一种思想的交换,诚如哲学家所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后,每个人则都有两种思想。借助生生对话,每个学生都能成为课堂中心,课堂由此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动态局面。(www.xing528.com)
在本课“总结优势、展望未来”探究活动中,笔者要求学生首先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部分要点速览,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在广州、深圳和珠海三个城市中自由选择,以城市代言人身份,阐述各个城市的发展优势,展现城市风采。这份资料信息量大、内容覆盖范围广、活动要求难度高,所以学生第一步需要认真分析资料,仔细寻找相关地理信息后,在小组内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努力达成小组共识。第二步再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交流展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的形式,让学生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的思维碰撞与交融,交流经验、启迪智慧、沟通情感,共享知识世界的精彩与美妙。
三、师生与文本的对话
师生与文本的对话不是对教材简单的解释与记忆,更重要的是理解。理解是能动的,富有创造性。教师应该以教材为基础和核心,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教学经验,通过创设情境等各种教学手段,努力促使学生与文本直接交流与对话,从而灵活地、多角度地体验和理解文本。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强调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知识水平、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使得学生理解情境。地理教学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因此笔者以最近的社会热点新闻“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GBA),包括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九市”,创设情境导入,既回顾已有知识“香港和澳门”,又引出本课教学主题“珠江三角洲地区”。同时引发学生的关注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更主动地参与本课的对话。
心理活动规律表明,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听到、看到暂时不能理解的地理事物时,就会感到惊讶、疑惑,产生“认识冲突”,从而勃发认知兴趣。笔者为了让学生对原本比较抽象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飞速发展成就有更直观的认识和了解,通过搜索相关数据,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出“1980年广州市、深圳市、广东省、全国和香港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比较”,学生比较分析数据后发现仅为弹丸之地的香港,在1980年GDP远超比它面积大得多的广东省GDP,甚至相当于当时我国国内GDP三分之一时,“认识冲突”立刻出现,同学们大吃一惊,感觉不可思议,马上议论甚至发生争执,为后续深圳和珠海设立为经济特区,埋下伏笔。笔者又趁热打铁,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飞速发展”,寻找证据或者理论依据,大胆预测目前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到底取得了怎样的成就;2018年香港、广州和深圳三地GDP与1980年相比,发生多大幅度的变化。同学们在1980年排名的基础上纷纷各抒己见,发表各自的预测,还给自己预测寻找了不少理由。最后当老师展示现实数据,同学们再次大吃一惊,发现原来非常落后、毫不起眼的深圳GDP,已经悄然超过了广州和香港,我们过去通常说“北上广”三个一线城市,现在已经变成了“北上广深”四个城市,无不充分展现了深圳经济的飞速发展。在这场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和文本对话中,学生“预测”不一定多么科学,多么周密,但是他们敢于在兴趣盎然中大胆猜测,合理想象,从而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直至达成教师预期的教学目标,这正是地理课堂对话教学最渴望达到的教学效果。
四、师生与地图的对话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地图作为地理信息传递的载体,它所表达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具有空间区域分布的任何现象都可以通过地图加以表示,这就决定了地理教学中地图运用的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一直以来以地图为载体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经成为初高中地理能力测试的重要特征。因此在日常的地理对话教学中,需要通过师生与地图的对话,引导学生掌握阅读、观察地图的基本方法,逐步形成从地图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地图说明地理问题的能力。
本课的几个活动环节都离不开师生与地图的对话。比如探究活动“珠江三角洲地区地理区位及其优势”,学生利用“珠江三角洲地区位置与范围图”确认并正确描述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重点突出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再综合运用“中国政区图”“中国温度带图”“中国年降水量图”“中国干湿状况图”“中国气候类型图”等地图,阐述珠江三角洲地区温度带、气候类型、降水量分布、干湿状况、地形分布,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自然特征的利与弊。从中不难看出,通过师生与地图的有效对话,学生能正确认识地图、分析地理信息从而解决地理问题。地图合理运用是地理课堂对话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信随着我校区级课题的不断深入研究和推广,平等、民主的对话教学将越来越深入课堂。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师生与地图的对话这四种对话方式不是互相独立的,而是彼此渗透的统一整体。对话素养的培养将为学生的思维搭建脚手架,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有质的飞跃,并不断提升我校的内涵发展,实现学生、家长、教师和学校的共同成长、共同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