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建平实验中学:对话教育成果分享

上海建平实验中学:对话教育成果分享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常规教学我们会把文中的“我”理解为一个“淘气孩子”。作为“我”的老师,林老师是怎么对待这条校规的呢?当然,“我”毕竟是个孩子,和林老师有了默契却无法像成年人一样喜怒不形于色。笔者认为,从这件事情来看,“我”根本就不能算是一个淘气的小朋友,相反,“我”很勇敢,敢于蔑视无理的规则,甚至敢于挑战规则。

上海建平实验中学:对话教育成果分享

姜群芳

《在那颗星子下》是作家舒婷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收录在沪教版六年级下册“少年心事”单元中。常规教学我们会把文中的“我”理解为一个“淘气孩子”。“淘气”具体表现在:贪玩、不遵守学校的规定;明目张胆地违反校规看电影,看见林老师也不躲避,竟然胆大妄为地向老师吹口哨。

但是笔者在进行对话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和学生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发现以前的理解是肤浅的,文中的“我”绝对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我们从课文的第三段发现了端倪。第三段这样写道:

初一年级,我们有那么多学科,只要把功课表上所有的课程加起来就够吓人的,有11门课。当然,包括体育和周会。仅那个崩开线的大书包,就把我们勒得跟登山运动员那样善于负重。我私下又加了10门课:看电影、读小说钓鱼、上树……我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是把读书当玩了,还是把玩当作了读书。

看到“有那么多”“够吓人的”“崩开线的大书包”“勒”这些词语,我想作者舒婷已经很清晰地表达出了她的观点:课程太过繁重,我玩,并不是仅仅因为我贪玩,更重要的,这是一种变相的反抗。

学业已经很繁重了,但学校却还要制定校规,规定:除了在周末的晚上,学生们不许看电影。凭什么?作为一个具有反抗精神的孩子,“我”当然不会把这种规定放在眼里,当然要大摇大摆地去违反。

这条校规荒谬在于:不仅学生不能够看电影,老师也要以身作则。这条校规,表面上看起来正确,但实际上侵犯了成年人的人身自由。作为“我”的老师,林老师是怎么对待这条校规的呢?

竟然是视它为无物。林老师不仅去看电影了,还跟男朋友一起去了(在那个年代和男朋友明目张胆地去看电影本身就很叛逆很勇敢)。老师竟然和我一样违反规则!这在我看来,老师是好样的,从这一刻起,“我”是把林老师看成是同一类人的,至少看成是“自己人的”。

有了这样的理解,我们就能够很清楚地理解“我”对林老师的赞美:“因为她的脸那么红,红得那么好看,她身后的那位男老师(毫无根据地,我认定他也教英语)比我们的班主任辜老师长得还神气。”

如果“我”只是嘲笑林老师不遵守校规,“我”会用这般的溢美之词吗?

正因为“我”把林老师当作自己人,“我”才会“惴惴然”地,然而却勇敢地把电影看完。“我”甚至和林老师“悄悄地对望了一眼”,这种对望,绝对不是相互嘲讽或者相互警告,而是“同类人”心照不宣地相互认可。

当然,“我”毕竟是个孩子,和林老师有了默契却无法像成年人一样喜怒不形于色。“我”于是想要吹个口哨,想要通过口哨的方式来表达自己与林老师结成同盟的隐秘的快感。但是林老师对“我”这种表现显得并不认可,她重新拾起了成年人的老师的权威:“在那一瞬间,我觉得她一定觉得歉疚。为了寻找一条理由,她挽起他的手,走入人流中。”

这就是文章中“电影院事件”的全部经过和解读。笔者认为,从这件事情来看,“我”根本就不能算是一个淘气的小朋友,相反,“我”很勇敢,敢于蔑视无理的规则,甚至敢于挑战规则。在挑战规则的过程中,“我”认识了林老师,“我”赞同林老师与我一样反抗规则,并视林老师为知己

这种互为知己的表现,在后文考试的过程中表现得非常明显。(www.xing528.com)

“这期间,林老师在我身旁走动的次数比往常多,停留的时间似乎格外长。以致我和她,说不准谁先扛不住,就那样背过气去。”

林老师为什么会“在我身旁走动的次数比往常多,停留的时间似乎格外长”呢?难道是出于“惩罚”的目的吗?“叫你昨天晚上不好好复习!我就要看你考得出考不出!”如果是这种“阴暗”心理的话,读者未免把我们的林老师看得太低了。笔者认为这个时候林老师的举动,是林老师对“我”的重新认识:看看这个“知己”到底怎么样。所以,当林老师站在我的身边,我并没有感受到压力与威胁,相反,倒有点像知心朋友较劲顶牛的感觉

“她微笑着,惊讶地,仿佛真不明白似的,在50双眼睛前面,把我刚刚得了全班第一名的考卷,重新逐条考过。”

林老师是个有趣的老师,她当然明白我考不出来的原因是什么。但是她并没有嘲笑我,而只是微笑。林老师把眼前的这个孩子,真正地视为自己的朋友。

既然是当作朋友,那就要好好教育,这种教育,并不是简简单单基于林老师的“宽厚”与“慈爱”,而是互为知己的认可、保护和指导。所以,当她对我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她并不是抓住了学生把柄高高在上的教育,而是平等的,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同等地位上进行引导。她先说:“你的强记能力,连我也自叹不如。以前,我在这一方面也是受我的老师称赞的。”她又说:“要是你总是这么糟蹋它,有一天,它也会疲累的。那时,你的脑子里还剩了些什么?”

至于看电影违反校规的问题,林老师根本就没有把它当作错误,只字不提。因为在林老师眼里,那根本就不是个错误,而是两个人互为知己的基础。

以上这些观点,实际上是我和同学们通过对话,通过反复的沟通交流激发出来的。通过此次交流,我对“对话教学”有了如下体会:

一、对话要珍视和理解差异

师生对话的目的并不是要达成一致。对话不是为了消除差异、排除异己,而是为了更好地珍视和理解差异。观点的不同正说明问题的复杂性,说明有对话的必要与可能。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应该是“对话”的主旋律。如果没有这点认识,课堂只会按照教师预设的环节亦步亦趋,教师把教参教辅的解读照搬给学生,学生即使有质疑和创新的萌芽,也会被“唯师唯书唯上”的权威意识所扼杀,课堂永远不可能出现生成的精彩。

二、对话要遵从教学目标的达成

平等对话、珍视差异并不意味着可以信马由缰。对话教学固然要创造一个平等、自由、合作、轻松的氛围,但又要遵从教学目标的达成,要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同时它还有时间的限制,这些因素决定了对话教学不可能是漫无边际的胡侃乱谈。对话教学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置核心问题及问题链,师生双方共同走进文本,对话、倾听、交流、争辩,但也需要教师的即时指正、点拨、延展、拓深,做到对话课堂收放自如,游刃有余。

三、对话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在对话教学中依旧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因为年龄阅历、心理特点等因素,往往发表与教师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尽管非常可贵,但往往是含糊和稚嫩的。这个时候,老师就应该敏锐地捕捉新颖、有价值的观点,通过设问、追问、交流、碰撞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把观点进一步地挖掘出来。这一切,不仅仅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做好准备,做到心中有书、胸有丘壑,更需要教师目中有生,具有鼓励创新的意识、开放悦纳的襟怀、敏锐独到的眼光、灵活施教的技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