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珏瑜
一、对话教学的概念理解
说起“对话”,大家往往会将交往与互动、沟通与合作、民主与平等、理解与宽容等联系在一起。现在我们所说的对话不能简单狭义地理解为与单个的独白相对应的一种语言形态,而要从广义上来理解,随着科学的进步,社会民主化的深化,对话已完全超越了语言学范畴,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社会和文化的意义。对话作为一种原则和策略,从政治领域到学术领域,从科学世界到现实生活,人与人之间通过沟通、合作、交流、互动等方式,在民主、平等、宽容和坦诚的原则下达成视界融合和共荣共生的理想状态,成了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现在,“对话”作为一种时代精神的体现,对教育领域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对话意识的影响下,产生了一种尊重主体性,体现创造性,追究个性化的教学形式:“对话教学”。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张华教授认为:对话教学是师生基于关系价值和关系认识,整合反思和互动,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合作创造知识和生活话语实践。实质是指师生在真正民主、平等、宽容的氛围中以言语理解,体验反思等对话方式在经验共享中创生知识和达成共识,最终达到提升人生品位境界和价值的教学形态。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发布《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研究报告(中文版)》中提出了“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文化理解与传承(Culture Competency)、审辩思维(Critical Thinking)、创新(Creativity)、沟通(Co 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从“知识传递”转向“知识建构”。教师的教学除了知识的传授外,还要体现在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其中不难发现沟通合作都离不开对话,良好的对话意识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现在提倡的是以问题为导向,具有对话意识的课堂,但是真正实践起来,还是有不少的问题需要完善和解决。课堂对话是学生学习很重要的一部分,学生通过对话,将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需要的相关知识,通过自己的理解,重新加工和组织,进行内化,转变成自己的知识。对话的效果决定了学生一节课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需要帮助学生进行有效且有质量的对话。本文就教学理念、对话环境、对话主题(核心问题)、对话规则等几个影响对话教学效果的关键要素进行了探究。
二、数学对话教学的要素探究
(一)教学理念的改变
随着时代的变迁,教学的定义也在不断地变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5年对教学的定义:教学是系统传授知识的过程。到2000年:教学是导致学习活动发生的、系统持续的交流活动。由此可见课堂教学已经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就数学学科来讲,学生的数学知识不再是通过教师的灌输,枯燥乏味的死记硬背或大量练习中被动接受的。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科及学科教育的本质,在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核心问题,通过学生的对话与合作,“唤醒”学生已有的认知——知识、方法、经验等。让学生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不是外界强加于他们的,是他们在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上,在与外部世界对话的过程中,自己慢慢地就能自主构建出新的认知体系,逐渐形成具有数学思维、对话意识、创新意识的个性化的自我。
而在具体的做法上,《礼记·学记》中早有记载:“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即:(教师对学生)诱导而不牵拉,则师生融洽;劝勉而不强制,学生才能感到学习是件愉快的事;启发而不包办,学生才会自己积极思维。能做到师生融洽,使学生感到学习容易,并能独立思考,可以说是做到了善于启发诱导了。
教师不能只是数学知识的搬运工,更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不仅要引领学生在与外部世界的对话中学习到相关的数学知识,还要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中学数学的六大核心素养:数学抽象、数学建模、逻辑推理、数据分析、直观想象、运算能力),更要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进行引导。现在数学的教学变成了“术”“法”“道”的统一,即以知识的生成为载体,以方法的掌握为目标,以素养的形成为理念。
(二)对话环境
拓扑心理学的创始人,“社会心理学之父”,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认为:个体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心理紧张系统是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动力本质。个人的行为动机不仅与其内在的心理需要有关,还与目标的吸引力和个人对目标实现的自我效能感相关,个人的心理需要是个体行为得以发生的基础,心理环境是支撑个体行为的条件。所以,对个体行为动力及其心理机制的研究,离不开对个体产生影响的各种客观环境因素的分析。
学生学习的外部环境和学生内在的动机和心理需求是影响对话教学能否有效开展的要素之一。
1.教室环境
教室环境为对话教学有效开展提供物质条件。教室环境的布置包括教室内部的装饰、桌椅的摆放、灯光的布局等。
教室的整体装饰布置应该以简洁明了为主,装饰物不能过于醒目,以避免学生注意力的转移,以学生进入教室后能自我调整心理状况,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为准。如现在不少班级会在班级内放置一些绿色植物,墙上有学生的优秀作品或励志语句等,这样学生进入教室后,能够使得学生心情平静,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
教室桌椅的摆放要考虑到班级的规模,学生小组的划分,对话教学的内容和要求等多方面的因素。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安排形式。
(1)四人一组两两相对,适合于需要学生轮流讲话或自由发言的情况。
(2)大“U”字形和小“U”字形相结合的方式,适合对话中的问题有一定的思维难度,在小组合作讨论下不一定能解决,需要组际之间交流的情况。
(3)分成两大相对的阵营(各阵营中以小组为单位),中间留出一片相对集中的空间,适合于辩论式的对话话题,或者是需要通过表演等方式展示小组成果的情况。
(4)自由型,适合于到教室外进行实践探究活动的教学,因地制宜,可坐可站,按小组围成小圈,再围绕在一起。类似于“席明纳”(seminar),师生混杂,双方平等,互相讨论,彼此切磋。
对话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进入自由开放的心理状态与教室的外部环境也是紧密相关的,教室外部的环境应该是安静和谐的,在学习期间师生不会被噪音、外来的人,或其他因素影响。
2.心理环境
在课堂中学生要进入对话的情境,除了客观环境之外,心理环境是支撑个体行为的条件之一,要使学生的对话能够持续有效地进行,学生的心理环境更为重要。
动机是学习的关键因素之一,心理学家将动机定义为激发、引导和在一段时间内保持行为的内部过程。教师的任务不是增强学生对话学习本身,而是发现、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课堂对话的学习动机。
(1)对话不能激发的心理原因。
学生在课堂中不愿与同学进行对话有以下的原因:有些学生性格内向不愿开口;有些学生可能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不够,不能就问题有自己的看法;有些学生认知受限制,无法抓住重难点;有些学生表达能力欠缺;有些学生可能因生活遇到突发事件或学习上受到挫折;有些学生由于外部原因,导致烦恼、紧张、不安、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使学生缺乏心理上的安全感,暂时不能进入课堂学习的状态。
对于有以上特征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爱护,根据个人不同的心理特征,调整他们的心理状态,激发他们在学习上的心理需求。
(2)营造平等、相互尊重、有安全感的对话氛围。
教师要给学生适合对话的心理环境,首先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师生和生生之间以平等、尊重的心态互相对待,使学生以一种轻松自然的状态进入课堂的教学情境。如果不能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你的对话者,那么就会使对方产生不安的情绪,从而阻碍课堂对话的继续。
实例1:在学生们对问题3独立思考一段时间后,开始互相交流起来,刘同学看到同组的张同学不会做例题3,就说道:“这个题目按照例题1的思路来就行,差不多的,你连这个都不会,你是不是傻啊?”张同学本来是很想与刘同学交流的,但刘同学贬低了他的个人能力,内心就不安起来,马上关闭了对话的通道,对话单方面停止了。
可见良好的对话需要在互相平等、互相尊重的环境下进行,更需要一个内心有安全感的学习环境。教学是有情感的,你来我往的交互碰撞对话不仅是一种认知性的体验,更是一种道德情感的体验。有了安全感说明学生对课堂教学环境的认同,是使之能进行持续的、安心的、对话的必要条件。学生能够在安心的心理状态下,自由地、无约束地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3)营造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
学生的讨论有可能脱离了话题的范围,或者有些学生在对话过程中产生争辩,说出各种不同观点,有些观点可能是不正确的,更有可能不符合社会道德观念的。但对话教学是民主的,为了将对话持续下去,需要教师的责任心和与学生共情,这时教师应该通过对话的方式与学生达成一致的观点。教师要接受多种声音对学生的对话进行串联,同时也要发挥教师平等对话中的首席作用,要尊重每一个作为主体的学生,同时要兼顾作为群体的主体利益。要做到既不剥夺学生的自由发言,也不遏制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是正确地引导,强化学生的信心,鼓励激发学生的参与行为。当然这也是教师作为对话教学中指导者的一个大的难点。学生在这样自由民主没有压抑的良好情感体验之下,自我效能感就会被激发出来,学生相信自己具有清晰的阐述观点和表达意愿的能力,并能通过对话解决问题,将新的知识加入到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建立新的知识结构。(www.xing528.com)
在这样的对话环境下能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充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发展水平内得到相应的发展。
三、对话主题
对话的主题是对话的核心,对话教学的主题也就是一节的课题,应该是具有挑战性的,符合学生思维习惯和生活经验的。这些课题往往以问题的形式出现。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教师以学生为主体,以核心问题的解决为中心展开教学。数学知识是随着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建构起来的。
教师要精心地设计问题,好的问题设计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一)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不断的学习中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好的问题应该从一个合适的生活场景出发,以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为基础。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要素进行分析对比,产生了解决问题的意识。要让学生感觉到这个是我生活中会遇到的,是我需要解决的,而不是老师强加给他的题目,进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问题情景要符合学生的认知风格,也要尽可能地适应认知能力各异的不同学生,使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都能参与对话解决问题。
(二)具有挑战性,能刺激思考,指向高层次思维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问题需要有挑战性,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能达到激发兴趣、引出思考的效果。依据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需要达到分析、创造、评价的高级认知水平。而具体地到达哪个认知水平,依据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教师在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基础上,设计出高于学生现有的,但可能达到的能力水平的问题。通俗地说就是学生个体需要思考很长时间才能解决的,或者需要通过与同学合作对话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会在已有知识和解决问题所需的新知识之间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为了解决问题而进行对话,最终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新的构建。
(三)具有开放性,能引发其他新的问题的产生,激发新的探究
在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和解决问题需要的知识之间其实是有一个跨度的,中间需要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去发现,弥补两者之间缺失的内容,而需要弥补的内容往往是开放的、发散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往往不是单一的。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其实也是在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层层深入的对话,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围绕解决问题方案的选择又会产生一系列新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新的探究。对话过程中如果能找出数学问题中的核心内容,引发深层次的思考,那么这个对话是很有成效的。在对话的层层递进中,学生将新的学习内容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使已有知识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合理迁移和生长,实现知识的创新。
四、对话规则
在对话的课堂上,我会让学生了解以下对话规则:
(1)和学习伙伴一起坐好后,可以调整,让自己处于最舒服的状态,和同伴握一下手。
(2)以自己的独立思考为基础,遇到困难,自觉求助,不懂就问,随时做好向同伴学习的准备,可以说:“我这里有些不懂,你能帮帮我吗?”
(3)四人合作,轮流发表意见,注意眼神交流,不打断对方,互相尊重,互相补充或者提出疑问。
(4)自信、热情地分享自己和同伴的发现,力求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采用纸上书写再交流的方法。
(5)同伴之间认真谦虚地倾听、记录、补充或者修改自己原有的观点。陈述完整之后,可以补充、提出质疑或者回答其他组的疑问。可以采用“听了某人的话,我很受启发,我再补充一点”,或者“我也关注到了某位同学提到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有不同的看法,我的依据是……”
(6)倾听。倾听是对话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话过程中固然要有人发言,但按照民主原则,肯定是部分人说的时候,另外一部分人在倾听。只有互相倾听对方,尊重同伴,同伴间的合作才会越来越融洽。不同的人对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在倾听的过程中,学生才能了解他人的观点,并积极地与自己的观点作比较,引发深度思考。同时对自己的认知做不断地调整,有些需求助的问题可能会迎刃而解,并且通过不同看法的对比,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会提升到新的高度。
倾听的具体要求有以下几点:①耐心不随便打断对方,不争吵。②积极响应认真思考,通过点头微笑、提问解析等方式做积极反应,提出意见反馈。③全神贯注,目不斜视,注意力集中。④做必要的记录,记录的方式可以多样但一定要记,课后将记录整理,便于温故知新。
五、时间问题
在对话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很多老师经常会发现时间不够用,安排的学习内容往往学生还没有得到讨论的结果,时间就所剩无几了,这是个难题。
时间不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现在课堂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但是真正要进行有质量的对话讨论,是要花费很多时间的。同样一个知识点,老师直接讲授与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解决,时间上是几倍的关系。
(2)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没有抓住核心的问题,跑偏了,或者对于学情分析不到位,设计的问题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教师虽然及时引导,引入正题,或者通过搭“支架”,给学生创造一个研究问题的台阶,但一来一回,耗费了很多时间。
(3)为了兼顾学生的能力发展和考试的能力。老师设计学案的时候在核心问题解决好以后还安排了不少练习,练习的时间往往是不够的。或者设计的问题过多,来不及完成。
(4)还有就是学生能力差异的问题,为了一些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需要在上课时花部分时间帮助他们巩固已学知识,导致留给新问题所需的对话交流时间不够。
针对以上原因,解决时间问题要遵循“少即是多”的原则,就是要花越少的时间学习更多的内容。这个对于教师是一个很大的工作量。
第一,我们要整合单元教学的内容,将有关联的可以一起讲的内容整合在一起,一起研究。或者将有类似的方法和技巧的内容安排在一起。如讲完条形统计图可以马上讲折现统计图,因为它们的画法是类似的,学生会了一个,另一个掌握起来更方便。
第二,精心设计核心问题,精讲精练。要将一节课中需要学生学习的知识尽可能地融合在一个核心问题中,即通过核心问题的解决,学生将本节课的知识融会贯通。
第三,课后作业的精心设计。作业题在精不在多,通过有限的几道题让学生巩固当天所学内容。
第四,课前预习的精心设计。课前预习的内容包括本节课需要的已学知识的回顾,本课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点,还有就是学生看了书自己能很好掌握的知识等。预习工作充分、细致,能为新课打好扎实的基础。这样,课堂上就能集中时间解决这节课的核心问题。
第五,学生对于对话规则的熟悉和遵守。对话规则能帮助学生提高对话的效率,专注问题,不跑题。规则习惯以后,其实很多数学问题的研究方法是相同的,学生熟悉以后,对话效率会越来越高,时间也能节约很多。
这些节约上课时间的方法对于老师来说需要在平时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心准备,从预习、上课、作业等多个方面花时间去整合。老教师由于经验丰富,对学生在一些知识的理解能达到的程度,对于教材的理解和出题的难度等方面会有一个好的把控。但是新教师由于经验的缺乏,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学情和理解教材。当然,准备工作越是充分,学生在课堂上对话的效果就越明显。
在不断的课堂对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不断地改变和提升,对话意识、创新思维、民主意识、核心素养等各方面也在不断地成长。教师也要继续深入课堂,研究在对话教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如教室的布置、时间的把控、问题的设计等,让对话教学能够不断地完善,使之更适合学生的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