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对话中成长: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探索对话教育

在对话中成长: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探索对话教育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话理念运用于中小学实践,可以形成对话基于的新样态,其内涵可以用“基于平等、经由交流、达于理解”这12个字来概括。“达于理解”,说的是对话的目的,也是对话教育的价值取向或最终追求,即在人与人之间建立理解、信任和爱,是在问答、切磋、研讨、协商的过程中达成的理解,当然同时可能还有宽容、体谅、生成和分享。真心期待建平实验中学的老师们,在对话精神的激励下,在对话教育的持续探索中,共创未来、共享成长!

在对话中成长: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探索对话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 杨小微

对话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但并非每一次对话都达成了理解;对话在教育过程中十分频繁,但也不是每一次对话都能促成学生或教师的真实成长;对话在学校管理过程中也不可或缺,但同样不是每一次对话都有利于管理目标的达成。这是因为,对话有真假之分,假的对话于事无补;对话有好坏之分,不好的对话败事有余;对话还分有效无效,无效的对话徒然浪费口舌和时光。

把对话作为一种教育方式或管理手段,首先要辨明对话的真假。马丁·布伯把对话区分为真实的对话、技术性对话和装扮成对话的独白这三种类型。前两种对话都是真的对话,但二者在境界上又有不同,技术性对话在生活中普遍发生,是一种手段性的存在;真实性对话是要追求思想和精神的沟通与交流,是能产生相互理解、相互砥砺、相互温暖之结果的社会性交往,是一种目的性的存在。而“装扮成对话的独白”,在现实的教育生活也时时可见,且经常出于一种“假装的”动机,至少也是因对某种方法某种倡导的误解而出现的“假装”或“貌似”现象。例如,都知道课堂上教师一个人的独白是要不得的,必须要互动要对话,但由于理解不到位(或不习惯甚至不情愿),可能就会把对话窄化为“师生问答”且往往是“师问生答”,不认为生生之间也需要对话,也不认为学生可以主动发问。如此一来,当教师一味地只采信他期待中或预设中的答案时,当学生努力去揣摩老师究竟要什么样的答案时,这种所谓对话,本质上还是教师的“独白”,略有不同的是:过去是“讲出来”,现在是“问出来”,课堂上被认可的仍然只是“标准答案”,所以,这是典型的“装扮成对话的独白”。

对话理念运用于中小学实践,可以形成对话基于的新样态,其内涵可以用“基于平等、经由交流、达于理解”这12个字来概括。“基于平等”是前提,不平等的所谓对话,只能是一方传话一方受话、一方训话一方听话,所以对话的首要条件就是平等;“经由交流”表达的是对话的实质,是双方在思想、精神和情感上发生真实的沟通与交流,在这种真实的对话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必然发生性质上的改变,“非正式性、平等性、灵活性、创造性将取代追求正式性、权力性、官僚性和线性思维模式的传统价值观”。教师的角色将更多地体现为促进和帮助学生自发地学习如何对付迅速的变化,如何思维,如何决策,如何解决问题,如何获得洞察力,如何变得富有创造性。教育与教学的改革从本质上说是一场“沟通革命”。“达于理解”,说的是对话的目的,也是对话教育的价值取向或最终追求,即在人与人之间建立理解、信任和爱,是在问答、切磋、研讨、协商的过程中达成的理解,当然同时可能还有宽容、体谅、生成和分享。

本书收入的文章,在教学上的对话研究占了多数,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课堂乃是对话发生最频繁的场所。从老师们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不仅读出了各门学科教学因其围绕知识传递、认知发展和技能获得的共同性而在各自的对话教学中体现了其“平等”“沟通”“理解”等共性,也读出了各学科因其不同的知识形态、获知路径和育人价值等而呈现出各学科自己的对话教学特色与个性。例如,语文、英语这两门语言类学科来说,离开了对话就无法进行教学,所以其技术性对话既不可或缺,又需要被超越,进入到思想、精神和情感的深层次沟通与交流之中;数学是一种特殊的、显然也是更抽象的语言,其对话需要更多地触及思维的深处,致力于培育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解题能力;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类学科教学中,所展开的实质上是“人与自然”的对话,这种对话不仅借助于语言,也须借助观察与实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动力;在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过程中,重点不在于了解事实或事件,而在于对真实的或模拟的社会过程的参与和体验,对话作为社会交往的基本路径,应能成为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理解他人、感悟人类力量的重要依托。(www.xing528.com)

学校德育,体现在课堂教学、班级建设、家校合作和校社共建等所有活动之中,这些都是育人的重要领域,也是对话发生的重要场合,参与对话的主体也更为多元。本书收录的老师们关于倾听、共情、契约、自主管理、共同体建设、事件处理等方面有观点有实例的回顾与总结,真正体现了“在对话中生成德性,在德性生成中助推对话”这种双向回环递归的立德树人过程。

学校管理的制度化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学校治理的路上又不能止步于制度精神,要将学校的办学理念渗透于管理过程之中,非对话不能完成。而要让学校的理念深入人心,变成全校师生员工乃至家长“不言而喻、理所当然”的信念,要让“建德建业、惟实惟新”成为学校持续传承的文化精神,更是不仅要讲究对话的实效,还要讲究对话的艺术。对此,老师们做了很有创意的尝试和很透彻的反思。

真实的真心的真诚的对话过程,既是达人也是立人,既在育人也在育己。真心期待建平实验中学的老师们,在对话精神的激励下,在对话教育的持续探索中,共创未来、共享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