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央视新闻联播播报了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的新闻,一位老人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他就坐在习总书记的身边。这位老人看起来没什么特别,但他却一点都不平凡,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国核潜艇之父”——中船重工第719 研究所名誉所长、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
1926年,黄旭华出生在广东省的一个乡医之家。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儿时的他希望长大后也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无奈,年少时的他恰好赶上了战争年代,求学生涯辗转多地,一点也不安稳。这样的经历让他意识到,唯有科技才能强国。
1945年,黄旭华被保送到中央大学航空系,之后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国立交通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开始追寻“造船造舰”抵抗外侮的报国之梦。
1954年,美国“鹦鹉螺号”核潜艇第一次试航,这种新型武器的巨大能量,完全超出了人们当时的想象。四年后,我国也开始启动研制导弹核潜艇,黄旭华被选中参加研究。
20世纪50年代末的中国,没有一个人真正了解核潜艇,也没有任何的经验可循。那时的祖国,无论是物质还是知识,都可谓是一穷二白。在没有任何参考资料的条件下,黄旭华和同事们大海捞针般地搜集有关核潜艇的碎片消息。后来,有人从国外带回来两个核潜艇的儿童玩具模型,黄旭华在拆解这两个玩具时,竟然意外地发现,这与他们构思的核潜艇图纸大致是一样的。
这给黄旭华及团队带来了启发和动力,他们用算盘和计算尺去计算核潜艇上的大量数据。潜艇上的设备、管线数以万计,黄旭华要求每一个都得过秤,几年来每次称重都是“斤斤计较”。最终,数千吨的核潜艇在下水后的试潜、定重测试值和设计值毫无二致。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4年,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从1965年“09”计划正式立项,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我国就造出了自己的核潜艇。
当年,在黄旭华奉命进京参加“核潜艇总体设计组”的工作时,领导给他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时时刻刻严守国家机密,不能泄露工作单位和任务;一辈子当无名英雄,隐姓埋名;进入这个领域就准备干一辈子,就算犯错误了,也只能留在单位里打扫卫生。”
黄旭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说:“我能承受。在大学时我经受过地下组织严格的纪律性、组织性的锻炼和考验,相比之下,隐姓埋名算什么?”在领受研制核潜艇的使命后,他就奉命进京了。家人只知道他是去出差,却没想到自那以后,他竟然神秘地“失踪”了。虽有信件寄回来,可家人却不知道他在哪儿,也不知道他在干什么。(www.xing528.com)
这一别,就是30年。父亲临终时,也没有见到黄旭华的身影,他被家人误会成不孝,家人慢慢和他断了联系。当时的心痛,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可他依然坚信,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直到1987年,黄旭华隐秘30年的生活才逐渐显露于世。
上海《文汇月刊》刊登了长篇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黄旭华把报刊寄给了广东老家的母亲。母亲看过文章后,才知道儿子这些年的去向,30年没回老家的“不孝子”,终于令母亲自豪了!她反复阅读了几遍,之后含泪对家人说:“三哥(黄旭华)的事情,大家要理解,要谅解。”
待黄旭华回老家探亲时,95 岁的母亲与他对视,却无语凝噎。30年后再相见,黄旭华已年过花甲,双鬓染白。他说:“我欠我的父亲母亲,欠我的兄弟姐妹,欠我的夫人,欠我的小孩,我的情债欠得太多太多了,但没有一个人埋怨我,我很感谢他们。”
2013年,黄旭华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这样写道:“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2014年,词作家阎肃又为黄旭华写下这样的词:“试问大海碧波,何谓以身许国。青丝化作白发,依旧铁马冰河。磊落平生无限爱,尽付无言高歌。”
这样的赞誉本是黄旭华应得的,而他却很释然地说:“我很爱我的母亲、妻子和女儿,我很爱她们。但我更爱核潜艇,更爱国家。我此生没有虚度,无怨无悔。”
中国梦连着科技梦,科技梦助推中国梦。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经历了一段艰辛的旅程,一代又一代科学家为此奉献出了他们毕生的心血,乃至生命。他们那一份崇尚民主、追求真理、淡泊名利的科学精神,以及为国为民的真切情怀,永远值得敬畏和传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