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俄国沙皇亚历山大在彼得堡夏季公园散步,他看到一个士兵在草坪中央执勤,就好奇地问他:“你怎么站在这里?还用屁股对着我?”士兵毕恭毕敬地回答:“这是命令!”
沙皇百思不得其解:士兵为什么要傻傻地站在草坪中央,这完全不合乎常理,且站姿还如此奇葩?为了弄清事情的原委,沙皇就让侍从去公园的警卫室打探。
侍从去了,但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因为警卫室的所有人都只知道这是命令,至于是谁下达的命令,为什么要下达这样的命令,他们也不知道。
后来,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仆人偶然提起这件事,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在若干年前,沙俄女皇叶卡捷琳娜在彼得堡公园看到了一朵盛放的雪莲花。女皇欣喜若狂,下令任何人都不许接近。为了执行女皇的命令,大臣们就派士兵在草坪中央日夜看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尽管那朵雪莲花早已经凋谢枯萎,可在草坪中央站岗的制度一直被延续着。
听起来有些可笑,但透过这个故事,我们是否也能领悟到什么?
在惯性思维和权威面前,很多人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缺乏与之平等对话的勇气,不敢去质疑和挑战,更不敢提出批判性的意见,继而选择沉默或随大流;在僵化的体制面前,质疑和批判精神遁匿无形。或许,执勤的士兵可能也会想:为什么要长年守着一片草坪?但是,他们不敢去质疑和批评,甚至压根就没有思索,走在一条错误的路上而不自知。
很多时候,人们不敢批判、不去批判,除了畏惧权威以外,就是对批判心存误解。他们认为,批判就是挑刺、抬杠、找茬,甚至是人身攻击。然而,事实并非如此。(www.xing528.com)
贝尔纳说:“在科学中,批判一次并不是不赞成的同义词,批判意指寻求真理。”批判是寻求真理的必要路径,批判带有正向积极的意义,不夹杂主观上的恶意,也不是毫无根据的否定,更不是打击某个人。批判的出发点是为了引发对方更深层的思考,从而采取正确的策略,朝着真理的方向更进一步。
“怀疑一切”是马克思的人生箴言,他始终致力于“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他的著作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批判的光芒,有些论著直接就是以“批判”命名的,如《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等,这些都体现了马克思的批判品格。他发扬了辩证法的彻底批判精神。
大文豪鲁迅先生,也是一个坚守批判精神的人。鲁迅先生对历史和现实有着深刻的洞察力,这也是其批判精神形成的源头。不过,他的批判是理性的,从不针对个人,而是针对社会普遍存在的痼疾,针对传统的封建文化,针对愚昧、麻木的看客,其目的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事实上,鲁迅的文章和他的精神,也的确影响了许多人。
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莫言先生就曾直言不讳地说:“现在的作家,想摆脱鲁迅那一代人的影响是不可能的。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就阅读他们的作品,不仅是阅读,同时也在感同身受着他们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精神。那种社会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对社会和民族进行批评的精神,这个在我们的小说里是一直延续下去的。”
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承认,有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摆在眼前:合格的批判者,以及对待批判者的宽容态度,是我们当下社会亟须拥有的资源。在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没有合格的批判者,或是无法科学地、理性地对待批判者,都会带来无穷的恶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