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学精神:时间见证,值得敬畏

科学精神:时间见证,值得敬畏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11年8月20日,黄万里出生在上海的一个名门世家。1932年,黄万里以优异的成绩从唐山交通大学毕业,他学的是铁路桥梁工程。如果不是席卷中国南北的两场大洪水,出身名门却很低调的黄万里,可能就会专心做一名铁路桥梁工程师。可就在建成的第二年,黄万里的预言就不幸被言中,大坝内泥沙多达16 亿吨,淤积严重。万里遗嘱,2001年8月8日。但是,像黄万里这种敢于质疑、敢于提出反对意见的科学精神,却是不容置疑的。

科学精神:时间见证,值得敬畏

1911年8月20日,黄万里出生在上海的一个名门世家。他的父亲黄炎培是清末的举人,也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早年加入同盟会,有着刚正不阿的品性,这种品性后来也传给了黄万里。

1932年,黄万里以优异的成绩从唐山交通大学毕业,他学的是铁路桥梁工程。毕业之后,他在江杭铁路工地上为工程师做助手。如果不是席卷中国南北的两场大洪水,出身名门却很低调的黄万里,可能就会专心做一名铁路桥梁工程师。然而,1931年长江、汉水泛滥,仅湖北省云梦县一个地方,就有7 万条生命被洪水吞噬;1933年,黄河水灾,大堤决口十几处,人财物的损失无法估量。

这两场洪水的肆虐,激发了许多青年学习水利知识的决心。当时,唐山交通大学的毕业生中有三人放弃了铁路桥梁工程师的职位,计划出国学习水利,22 岁的黄万里就是其一。1934年年初,黄万里赴美国留学,从天文地质气象、气候等基础学科学起,先后取得了康奈尔大学硕士学位、伊利诺大学博士学位。

1937年,黄万里学成归来。当时,国内有好几所大学邀请他去任教,他都一一婉拒了,理由就是自己考取的是公费留学,花的是老百姓的钱,所以要亲身参与中国的水利事业,不能辜负百姓。

就这样,黄万里成为四川省水利局的一名工程师,继任涪江航道工程处处长,开始了长江上游干支流之间的行走。从1938年到1943年,他和属下先后6 次长途考察,培养了40 多名工程师。他从长江走到黄河,因对黄河之水、黄河之沙的独特理解,他的生命就跟九曲黄河连在一起,不可分割了。自此,他就走上了治水之路。

1949年后,黄万里在清华大学水利系任教。他当年的助教回忆说,黄万里先生最大的特点就是为人耿直、敢说敢言,无论什么时候,在什么人面前,都是照说不误。他的这种性格,在对三门峡工程的意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请苏联拟定一个在黄河下游兴修水利工程的计划。1955年,原列宁格勒设计院拿出了他们的设计方案。不过,由于苏联境内少有泥沙量大的河流,因此他们的专家对于泥沙河流的治理经验并不完善,他们给出的方案整体思路就是蓄水拦沙,要在黄河干流建造46 个水坝,三门峡大坝只是其中之一。

1957年6月,周总理召集水利部70 多位学者和工程师在北京召开会议,对苏联专家给出的方案进行商讨。在这次会议中,除了一位叫温善章的人提出改修低坝以外,其他人都表示赞同,只有黄万里一个人从根本上否定了苏联专家的方案。(www.xing528.com)

黄万里认为,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是建立在一个错误设计思想基础上的工程,违背了“水流必须按趋向挟带一定泥沙”的科学原理。如果修建拦河高坝,泥沙就会在水库的上游淤积,导致黄河上游的水位逐年增高,堵住渭河的出口,把黄河在河南下游的灾难搬到上游陕西。他还认为,“黄河清”只是一个虚幻的理想,在科学上难以实现。在七天的研讨会上,黄万里据理力争,和“高坝派”一直辩论,最后整个会议竟成了以他为焦点的批判会。

1960年9月,三门峡工程建成。可就在建成的第二年,黄万里的预言就不幸被言中,大坝内泥沙多达16 亿吨,淤积严重。第三年,潼关河床淤高4.6 米,渭水河口形成拦门沙,导致渭河航运窒息,渭河平原地下水位上升,土地盐碱化不可避免,两岸百姓生计受到影响。

三门峡水利枢纽改建势在必行,1964年,在黄河两岸凿挖两条隧洞,铺设四条管道,泄水排沙,同时,8台发电机组炸掉4台,剩余4台每台机组发电量5万千瓦,共20 万千瓦,只是原设计发电量120 万千瓦的零头。一次改建不行,又开始二次改建。相关资料显示,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1964年动工改建,1973年12月改建才最后完工。

黄万里强调,自己反对修三门峡水库是出于科学的良知,他说“如果我不懂水利,我可以对一些错误做法不做任何评论,别人对我无可指责。但我确实是学这一行的,而且搞了一辈子水利,我不说真话,就是犯罪。治理江河涉及的可都是人命关天、子孙万代的大事。”

2001年8月8日,在黄万里去世的前几天,他依然念念不忘长江的洪水,并留下这样的遗嘱:治河原是国家大事,“蓄”、“拦”、“疏”及“挖”四策中,各段仍以堤防“拦”为主。汉口段力求堤固,堤临水面宜打钢板椿,背水面宜砌石,以策万全。盼注意,注意。万里遗嘱,2001年8月8日。

无论是科学的或行政的决策,都应当允许甚至鼓励质疑和反对的声音存在。质疑的存在,往往会给设计者和决策者提供一个全新审视事物的角度,发现可能被忽略的问题。质疑者的初衷,自然也是为了追求真理,让一件事物更加安全合理。

没有一种建设会百密而无一疏,没有一项工程有百利而无一弊。但是,像黄万里这种敢于质疑、敢于提出反对意见的科学精神,却是不容置疑的。无论走到哪里、做什么事情,我们都需要这样的精神和态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