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评价目的
康复训练课程的教学评价目的在于通过比较学生在康复训练前后的能力水平,评价康复训练目标拟定的合理性,从而及时调整学生康复训练的目标,提高康复训练的效果,以促进教师更好地把握学生的能力水平。评价包括对学生能力的前期评估、发展性评价以及终结性评价。
康复训练课程四大领域的评价目的各不相同,如感知觉领域的评价目的是全面、系统地了解学生感知觉能力的发展状况以及障碍情况,从而确定教育训练的起点,为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二)评价内容
根据《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康复训练课程标准(2016年版)》中每个领域的训练内容,通过分析康复训练内容与目标的匹配度、教学内容与生活的相关性,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情况,评价选择的康复训练内容是否适合学生,以促进教师更好地把握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需求并适时调整训练内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可以选择或编选合适的评估量表对学生进行评估。
以言语与沟通训练为例,其有基本沟通技能、理解能力(语言的感知、词语的理解、句子的理解)、表达能力(语音的产生、词语的命名、模仿句子、句式仿说)等方面的评估。在词语理解项目上,教师可以选取若干词语以及若干干扰项对学生进行测试(见表4-3)
表4-3 词语理解
(续表)
(www.xing528.com)
(三)评价过程
遵循“评估—训练—再评估”的程序。学期初,教师可利用评估工具评估学生的现有水平并制订康复训练方案;依据方案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通过阶段性检测,在训练中适时调整目标和内容。学期末可对训练效果进行全面的再评估,进而制订后续的康复训练方案。
康复课程的前期评估包括筛选性评估和模块评估,发展性评估包括分项目评估和动态评估,终结性评估包括模块评估和筛选性评估。筛选性评估后,每学期对学生进行前期和后期两次模块评估。发展性评估中的分项目评估每学期进行3次,分别在学期初、学期中和学期末。动态评估着重体现课堂中学生的情况,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都设置有及时反馈的过程。
案例4-4
学生E的康复训练课程评价
在对学生E进行动作领域的康复训练时,首先经过前期的筛选性评估,利用动作、感知觉、沟通与交往、情绪与行为的筛查表进行初筛,发现其在动作领域的能力处于L1水平(最低水平),判断其需要接受动作领域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选择“精细运动能力评定表”(FMFM)对其进行模块评估。评估的结果显示,学生E在视觉追踪、上肢关节活动以及抓握能力中得分较高,表示其已习得该模块的大部分技能;其操作能力得分率在70%左右,处于最近发展区;其手眼协调能力得分率在30%左右,表明暂未达到该水平。结合《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康复训练课程标准(2016年版)》中的相关训练内容,以“拧”“转动”动作作为本节课的内容。在训练过程中进行过程性评估,在每次个训实施过程中会有几次动态评估。动态评估的目的在于对训练效果进行及时的监控,以调整教育策略和进度。学期末会有类似于前期评估的评估,评估顺序则相反,从分项目评估再到模块评估,最后是筛选性评估,主要目的是检测个训的效果,为下一阶段的训练提供参考。
(四)评价方式
康复课程的评价方式趋于多元化,除了以往较单一的量表化评价外,其评价系统也逐步完善。四大领域的评价形式不一,根据各领域的需要确定相关的评价项目。评价时引入多方人员,包括教师、专业人员、家长甚至学生本人等。可以通过日常观察客观地记录学生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来进行评价,也可以通过访谈相关人员以获得学生的发展信息来进行评价。评价应将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结合起来,力求全方位获取学生信息,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
例如,对于存在情绪障碍的学生,在进行情绪与行为的干预后,使用单一的量表不足以全面地体现康复训练课程效果。因此,在评价学生该领域能力时通常会结合日常视频、对问题行为或情绪问题的行为记录、对家长和相关教师的访谈等来进行综合的评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