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提供个别化教育服务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康复训练课程标准(2016年版)》要求在个别化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基于评估结果,对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做出科学的诊断。同时,根据学生的障碍类型、心理与生理年龄及认知水平,适时地对学习内容进行重组、整合,选取更适合学生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设计出个别化支持的课程,充分、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学习能力。
每个学生的障碍类型以及程度都不同,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在卢湾辅读学校,每个学生都能享受个别化的教育服务,都有专属的个别化训练计划。在相同的训练领域,针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训练内容,即使训练内容相同,也会因学生的障碍程度不同而运用不同的支持策略。
案例4-1
某学生个别化言语与沟通领域的个性化支持教育课例
通过测评,该学生圆唇交替、唇齿接触均不能完成,对韵母[u]有模仿发音的意识,但不能正确发音。因此,本课程的训练内容为触觉感知和圆唇运动。单纯的构音练习非常枯燥,所以教师设计了各种活动,运用了多种支持性策略。首先,教师在引入课程的过程中完成学生的前测,用协助指压法进行肌肉的被动活动。其次,在练习圆唇运动时,利用吸管喝水、运吸管、“吹卷卷龙”和“亲一亲”的小游戏进行练习。再次,在练习发音时,利用压舌板进行构音运动、唱音练习,利用镜子等辅助器材进行构音语音练习。最后,在平板电脑游戏中完成后测,检验本次训练的效果。
2.合理利用教辅具
在枯燥的康复训练中适当利用教辅具,一方面可以使训练变得有趣,更容易融入学生的生活;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师的教育观念物化,从而准确地表达教学经验,更加贴近教学实际,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教辅具如果得到合理利用,就能发挥比其他教育资源更加有效的作用。
表4-2是感知觉训练“视觉训练——事物辨别”一课中教辅具使用的片段。
表4-2 “视觉训练——事物辨别”一课中教辅具使用的片段
3.善于运用任务分析法
在操作技能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任务分析法将新授的技能细化成一个个步骤,通过照片或图片呈现出来,并配以解释性的语言,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在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图片进行分开的步骤示范,便于学生理解。
例如,在进行动作训练时,若要让学生学会使用勺子进食,那么,在学生已经习得正确的坐姿、屈伸上肢各关节、手部抓放等动作后,教师可以将进食分为若干步骤:保持坐位→左肘屈曲固定碗→右手抓握调羹→腕关节屈曲旋转饭勺→肘关节屈曲将勺子靠近头部→张嘴进食→肘关节伸展放下调羹。
4.将游戏融入康复训练
低年级段学生注意力不易集中,对学习的认知并不深刻,只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被动接受一些知识。因此,在康复训练过程中,某项技能的训练必须不断地重复和强化。在康复训练中融入游戏可以弥补重复知识的枯燥,同时游戏的趣味性也能让学生始终保持兴趣。
以一名自闭症学生注意力训练课为例,教师以“小猫钓鱼”为本节课的主要线索,设计“小猫钓鱼涂色”“一起来钓鱼”“钓鱼连连看”“小猫爱吃鱼”等几个游戏逐步提升难度,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视觉注意、视觉追踪、注意力分配、注意力转移等技能。(www.xing528.com)
(二)多领域康复训练的教学策略
1.综合干预,全方位发展
多重障碍的学生存在较多的缺陷,需要进行多领域的综合干预。目前有两种形式的综合干预,一种是对同一名学生分领域进行多个领域的干预;另一种是对同一名学生在一个领域中进行干预,干预时同时融合其他领域的干预内容。分领域的干预是以突出的缺陷为主要干预方面,同时辅以其他领域的干预,尽力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案例4-2
学生C的综合康复干预
学生C是一名脑瘫学生,除了运动障碍外,还伴有感知觉的异常和言语理解、表达方面迟缓等问题。通过评估,学生C在动作、感知觉、言语三方面都需要康复干预。于是,学校安排了动作、感知觉、言语领域的3位教师分别对学生C进行干预训练。动作干预方面的主要内容有增强肌肉感觉、缓解肌紧张、维持良好姿势,加强头部、腰腹部、下肢的肌力,进行坐、站立等功能训练,加强右手3指的功能,增强左右手的配合能力;语言干预方面的主要内容有提高呼名应答能力、口部运动能力、发音模仿能力;感知觉干预方面的主要内容有视觉反应、追踪与分辨,听觉反应、追踪与分辨,嗅觉反应与分辨,触觉反应与分辨。通过一年的综合干预,学生C在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方面的能力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语言和动作模仿能力均有提升,互动、沟通的意识也增强了,感官专注力、追踪和分辨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在单一领域中进行融合式的干预,是充分尊重学生发展的规律而进行的康复训练。特殊学生的学习需要重复强化,单调的训练为融合式的康复训练内容提供了空间。
案例4-3
学生D的康复训练
通过肢体康复训练课“郊游”对学生D进行康复训练教学。首先,在导入环节通过对环境的设置,营造出积极、欢快的氛围。其次,调动学生D的感官,引导他感受多感官室中的触觉板营造出的草地,泡泡管营造出的喷水池,风墙中吹出的风,让他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师以单一的训练点对学生D进行康复训练,采取重复训练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屈、伸髋这两个基本动作,将在郊游过程中遇到的情境设计为游戏任务,如钻山洞、过桥等,循序渐进,从易到难,引导学生D分别在仰卧、坐以及站立时完成屈、伸髋的动作。由于训练内容比较单一,因此教师可在训练过程中穿插读秒、唱儿歌、讲故事、判断对错等活动,以提高学生D的兴致,同时使他的认知、言语表达等相关方面得到训练。
2.满足需求,拓展教学资源
为满足学生的需求,倡导《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康复训练课程标准(2016年版)》的理念,全方位拓展课程资源,应逐步将康复训练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社会资源进行有机结合。
(1)与其他课程有机结合。例如,沟通与交往训练与语文课程相结合,以语文内容为载体训练沟通与交往的技巧;动作训练与运动与保健课程相结合,以运动教学内容为载体训练动作技能;与校本课程中的传统文化实践等课程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感知觉、情绪与行为等各种康复目标。
(2)与社会资源有机结合。例如,在实施动作领域的康复训练课程时,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内部,而是可以更多地结合学校、医院、家庭、社区等多方资源,为学生的康复训练提供多方支持。具体来说,可以与儿科医院康复科合作;请专业的康复治疗师定期为学生进行评估、训练指导;与学生的家庭联合,为家庭康复提供教辅具,提出家庭康复环境改造建议,设计家庭康复任务单;与社区联合,充分利用社区无障碍资源、特殊医疗资源,为学生提供社区活动的便利条件。
3.持续发展,突显环境生态性
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康复训练课程标准(2016年版)》倡导的理念下,注重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需要,针对其身心障碍导致的功能受限,提供全方位的自然支持和专业支持,包括提供辅具和环境改造方案等,充分利用环境中的积极因素补偿学生的缺陷,改善其身心障碍状况,提升其活动和参与能力。
教育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开展,最终回归生活。例如,在进行“能在不同情境下适当表达自己的情绪”训练时,首先对学生进行情绪绘本的导读,使其建立正确的行为模式。当学生的技能达到稳定水平后,再引导其在生活场景中运用所学的技能。教师应先观察环境与学生障碍的关系,分析学生所处环境中的障碍,寻找适当的环境支持,尽力消除令学生感到不适的环境因素。该训练的内容应整合多种技能训练,利用生态系统的个别化支持,从家庭、社区到学校,从教育到医学、心理、社会等各专业都提供相关的支持与服务,在学生日常生活领域(家庭、学校、社区)中依次进行该项目的练习。教学立足于真实的生活环境,才能使学生学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并在生活中加以应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