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北向南的第聂伯河将乌克兰划分为东西两个区域,同时也造成了东西两个区域不同的历史发展轨迹。从历史上来看,1654年,乌克兰哥萨克人军事首领与沙俄结盟称臣,签订了《佩列亚斯拉夫协议》,根据该协议,东乌克兰和俄罗斯合并。1667年,俄罗斯与波兰签订瓜分乌克兰的《安德鲁索沃停战协定》,依照该协定,西部乌克兰即第聂伯河右岸属波兰,东部乌克兰即第聂伯河左岸划归俄罗斯。这是导致乌克兰长期东西区域分裂的历史根源之所在。18世纪下半叶,沙俄伙同普鲁士和奥地利三次瓜分波兰,右岸乌克兰也被并入俄国版图。至18世纪末,90%的乌克兰人生活在俄国境内,只有西乌克兰的加利奇、外喀尔巴阡山和北布科维纳属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管辖。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后,由于奥匈帝国解体和波兰复国,西乌克兰的情况变得复杂,有数百万乌克兰人及其居住的领土分属于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后,西乌克兰并入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至此实现了统一。1991年8月24日,乌克兰政府正式宣布从苏联脱离,独立成为一个主权国家。
地处欧盟与俄罗斯之间的乌克兰,战略位置很重要。[3]英国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说过这样一段名言:“谁控制了东欧,谁就统治了心脏地带;谁控制了心脏地带,谁就统治了世界岛;谁控制了世界岛,谁就统治了世界。”乌克兰就处于“心脏地带”的中心位置,是兵家必争之地。冷战后,乌克兰成为西方与俄罗斯对抗的前沿地带。美国地缘战略学大师布热津斯基指出:“与俄罗斯合作的同时,应加强后苏联空间地缘政治的多元化,这样可以杜绝任何恢复帝国的企图。因此北约和欧盟应尽可能地将后苏联空间新独立的国家纳入正在扩大的欧洲大西洋共同体轨道上,首先是乌克兰。”[4]特殊的地理位置既为乌克兰提供了成为政治支轴国的机遇,又让乌克兰感受到巨大的压力。自1991年12月独立以来,乌克兰的外交政策在亲俄罗斯和亲西方之间摇摆不定。不管怎样,乌克兰早在1993年就通过外交政策文件明确表达了对加入欧盟的期望和兴趣,但这样的提议一再被欧盟回绝。乌克兰是第一个与欧盟签署《伙伴关系与合作协议》(PCA)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1994年6月14日签署),但欧盟直到1998年才批准了该协定。PCA之后成为欧乌关系的基础。1999年12月,欧盟发布了一份“对乌克兰共同战略”文件,这是继对俄罗斯之后欧盟发布的第二份“共同战略”文件。该文件声称欧盟致力于与乌克兰发展建设性伙伴关系,但是作为一份单方面发布的文件,它未能在欧乌关系上带来质的转变,与PCA相比几乎没有增加任何实际性的东西。无论是PCA还是“共同战略”,都没有提到乌克兰加入欧盟的问题,这令乌克兰深感失望。欧盟官员强调,只有乌克兰在经济改革和执行PCA方面取得更大进展后,欧盟才有可能考虑与乌克兰发展更紧密的关系。
2004年,欧盟推出了ENP以应对东扩后与众多新老邻国的关系。这项政策最初就是为乌克兰设计的,以缓解它持续不断的入盟请求给欧盟造成的压力。在欧盟与目前正处于经济和政治转型的ENP国家的关系中,乌克兰最具代表性:对于ENP的可行性和成功,乌克兰构成了一个关键性的测试案例和挑战。2004年欧盟东扩使乌克兰成为欧盟最重要的东部邻国,乌克兰成了西方阵营与俄罗斯对峙的“心脏地带”,这对乌克兰和欧盟以及俄罗斯都产生了重大意义。一方面,乌克兰的国土和人口规模[5]、战略重要性和经济潜力,以及它作为一个可能的区域领导者的潜力,使得它在所有ENP国家里的重要性最为突出。欧盟认为乌克兰将在区域和国际问题合作、冲突预防和危机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能源供应安全的问题也是欧盟与乌克兰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欧盟国家从俄罗斯进口的天然气的80%需经乌克兰的运输管道输送。另一方面,乌克兰是所有ENP国家里最期望加入欧盟的国家。欧盟是乌克兰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最大的市场,同时还是乌克兰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者。从欧盟的视角来看,既纳入了东部邻国又纳入了地中海邻国的ENP有充分的理由和合理性,反映了在欧盟的共同框架内调适成员国外交政策利益的需要;但在乌克兰看来,ENP国家的地理分布状况反映出欧盟拒绝向其提供入盟前景,因为ENP把它与没有入盟前景的国家比如北非的摩洛哥和其他地中海国家置于同一政策框架里。[6]乌克兰对此很不满,尤其是在2004年夏天的“橙色革命”之后,它要求欧盟作出政策调整。不管怎样,乌克兰最终还是接受了这项新政策并试图充分利用该项政策提供的机会,因为乌克兰认识到,没有这项政策的实施,乌克兰与欧盟任何更进一步的关系都将是不可能的。(www.xing528.com)
2004年乌克兰“橙色革命”爆发后,亲西方的领导人尤先科总统上台执政,乌克兰表现出了加入欧盟的急切心情。在乌克兰与欧盟尚未存在隶属关系的情况下,乌克兰就在一些非正式的国际场合挂出了欧盟的旗帜。2005年12月,欧盟承认乌克兰为市场经济国家;2008年,乌克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此后,乌克兰与欧盟开始了建立自贸区谈判。2010年,亚努科维奇上台执政,他的政治支持主要来自乌克兰东部地区,被广泛认为属于“亲俄”的政治领导人,但在其任期内,乌克兰在欧俄或东西间的政策取向却几次发生急转和摇摆。他先期采取偏向欧盟的政策和立场,并取得了实际效果,比如这段时期里欧盟与乌克兰互免签证的行动计划获得突破,欧盟与乌克兰联系伙伴国计划也得到推进,双方于2012年3月30日在布鲁塞尔草签了联系国协定。然而,2013年年底亚努科维奇政府的政策和立场又急剧转向俄罗斯,当年11月,就在欧盟与乌克兰准备签署联系国协议前一周,亚努科维奇突然戏剧性地宣布暂时中止与欧盟关于联系国问题的谈判,同时却与俄罗斯签署了关于俄向乌克兰提供179亿美元贷款和优惠天然气供应价的协议。正是在这种急剧转变的背景下,乌克兰政局失控,爆发了乌克兰危机。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乌克兰新任政府果断选择了亲西方的政策和立场,但欧美、俄罗斯、乌克兰内部各方之间的激烈较量和博弈却使局势变得异常复杂和棘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