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良好的职业道德
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幼儿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影响和制约着幼儿教育工作的成效。幼儿教师的道德修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热爱幼儿教育事业
热爱幼教事业,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注意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幼儿园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李生兰在其研究中发现,虽然困扰幼儿教师的事情较多,并且深感幼儿教育工作的辛苦,但他们并没打退堂鼓,纷纷表示如果来世还有机会选择职业的话,一定还会选择幼儿教育这一行。[2]幼儿教育是不可缺少的教育组成部分,它是为培养合格人才打基础的,幼儿教育质量的提高,关系到国家的兴旺、民族素质的提高。充分认识幼儿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幼儿园教师才会产生高度的责任感,也才会增强对幼儿教育事业的情感,对工作才会倾注满腔的爱和热情,竭尽全力把工作做好。
2.热爱幼儿
热爱幼儿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评价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水准的重要指标,幼儿教师的爱也是做好幼儿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之一。教师对幼儿的关心和爱护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成人的爱抚,能使幼儿得到情感上的满足,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增强自信心、安全感。教师对幼儿的爱是一种理智的爱,俗称教育爱。教师要爱幼儿,对待幼儿态度温和、宽容、不偏爱,尊重幼儿的人格,保护幼儿的合法权益,做幼儿的老师同时也做幼儿的朋友。
(二)健康的身心素质
教师身体健康是做好幼儿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身体健康的教师,精力充沛,工作效率高,能够与幼儿一起活动,给幼儿带来自信和欢乐。教师的心理素质影响幼儿个性品质的形成。心理素质较差的幼儿教师,如情绪欠稳定、主观武断、易冲动等,其工作方式可能是专制型的,所任教班级幼儿可能守纪律、听话,但可能胆小、缺乏自信、依赖性强;又如缺乏独立性、自信心的教师,其工作方式通常是放任型的,对幼儿态度好,但胆子小,做事优柔寡断,所任教班级幼儿可能大多有主见,但纪律性差,缺乏自制力。具有优秀心理素质的教师,性格开朗,思维敏捷,情绪稳定,善于自制,其工作方式倾向于民主型,对幼儿充满热情,工作主动,处事机智灵活,所任教班级幼儿大多守纪律,有礼貌,与人亲近,能与人友好相处。幼儿教师应注重身心健康,展现出自身的人格魅力,以获得幼儿的信赖和喜爱。
(三)系统的知识结构
幼儿园教师在就职前,必须了解和掌握幼儿教育的基础知识,了解幼儿教育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初步掌握幼儿教育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并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幼儿教育知识,关注教育形势的变化,参与教育实践,不断完善自我知识结构。
幼儿园教师和其他教师职业一样,是具有双专业性的职业,即幼儿园教师不仅要具备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同时,还要具备传递知识的技能与技巧,解决“如何教”的问题。幼儿教师必须经过严格的、持续不断的专业训练,成为教育方面的专家。幼儿园教师不是只教授某一学科,而是担负着幼儿全面教育工作,因此,幼儿园教师要掌握的知识涉及自然、社会、语言、艺术、健康等各个领域。
(四)扎实的专业能力
1.观察和了解幼儿的能力
观察是了解幼儿最重要的途径之一,由于幼儿自身控制能力差,情绪易外露,其内心活动、身体状况常通过表情、动作或简短语言表现出来。教师如果能理解其外在行为所传递的内部信息,敏锐地觉察出幼儿的迫切需要,并根据该幼儿的特点做出及时的、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恰当反应,那么教师就赢得了教育的主动权。
幼儿园教师需要具有观察的技能。教师观察的技能表现在随机的观察和有计划的观察中。随机观察时,教师应尽可能准确而又客观地观察幼儿,要不断提高观察的敏锐度,尽快地捕捉到幼儿最细微的动作,探知到幼儿最细微的需要,了解幼儿某种行为的意义,并做出及时反馈;有计划的观察时,可先拟定观察项目,列出观察要点,选出有代表性的场景,进行观察并详尽地做下记录,观察一段时间后,要仔细地分析这些记录材料,综合归纳出每个幼儿的优点和缺点,为幼儿设计出适宜的学习方案。
2.组织管理班级的能力
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包括:制订班级教育工作计划的能力;创设与本班幼儿发展相适宜的环境的能力;建立一个良好班集体,包括确定班级教育目标,树立良好班风,建立班级常规,维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纪律的能力;按照幼儿的发展水平,进行分组及灵活地指导各小组同时进行活动的能力;组织幼儿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并进行评价的能力;等等。
教师组织管理能力的提高是有一个过程的,每做一件工作,事先经过周密的设计,考虑好行动的每一个步骤,实施时认真细致,每一次行动结束后都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就会在不断的锻炼中得到提高。
3.沟通能力(www.xing528.com)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信息交流,彼此相互理解,彼此接纳对方观点、行为,彼此协调,达到默契的过程。沟通的方式主要有言语沟通、非言语沟通。沟通能力是幼儿园教师重要的基本功。
(1)教师与幼儿的沟通。
教师与幼儿沟通的方式有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两种。
教师与幼儿的言语沟通,通常是围绕一个话题开展的,教师应注意谈话的策略,观察发现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将幼儿引入交谈之中,运用简洁有趣的提问,保持幼儿交谈的兴趣,幼儿发言时,教师要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耐心,注意倾听并给予鼓励。
教师与幼儿的非言语沟通主要是指教师运用微笑、点头、抚摸、搂抱、蹲下与幼儿交谈等方式与幼儿沟通。这种方式比言语更容易表达教师对幼儿的尊重、关心、爱护和肯定,符合幼儿的心理需要。教师的这种动态语言的运用,是建立在教师对幼儿的爱的基础上的,教师如果内心充满爱并像孩子父母一样对孩子,这种内心的情感就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并转化为动态语言。
(2)教师与家长的沟通。
家园之间互相沟通,关系和谐,是协调各种教育因素,形成教育合力的重要保证。家园关系建构中,教师处于主动的一方,教师对家长的了解和尊重是沟通的前提,教师需要了解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家长的个性、职业、文化水平、教育观念和方法等,在此基础上,确定自己的工作方法和策略。在与家长沟通的时候应注意以下三点:
①本着关心孩子成长的目的,确立平等、信任的态度。
②掌握并善用聆听、谈话、汇报幼儿情况的沟通技巧。
③利用多种形式与家长沟通。
4.教育监控能力
教师的教育监控能力是指教师对自己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积极主动的自我认识、自我调节和自我反思的能力。它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计划与准备。在具体的教育活动开展之前,根据教育任务和已有材料、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幼儿的发展水平与潜能、教师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确定适宜的教育目标,计划各种活动,选择活动内容与实现任务的策略,安排教育活动步骤,构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可能办法,预测可能达到的效果。
(2)反馈与评价。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随时监控班级情况,获取反馈的信息,根据教育目标,对自己的教育过程、教育策略、教育行为、教育效果及幼儿发展状况做出初步的评价。
(3)控制与调节。在教育过程中,根据反馈信息,发现和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及时调节活动的各环节,对下一步活动进行调整和监控。
(4)反思与校正。一次或一阶段教育活动完成后,教师本人深入总结和反思,如:回顾自己组织的教育活动;反省自己的活动是否适合幼儿的实际水平,是否能有效促进幼儿发展;分析哪些方面是成功的,哪些方面有待改进;反思自身教育行为的特点与不足,对所发现的问题或不足,找出其主要症结,假设一种或多种解决办法或途径,进行相应的调整并采取补救措施。
5.教育研究能力
研究是教育者对待未知事物的一种态度。幼儿园教师的教育研究以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为主,其研究的步骤主要是:学习教育理论;运用教育理论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诊断,发现问题;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实施方案直到问题解决。教师必须学习有关的课程理论,明确课程开发的顺序和方法。对原有课程进行反思,研究确立课程的目标;考虑怎样利用本园、家庭和社区教育资源,并将其转化为可供幼儿学习的材料;考虑怎样创造性地设计一种开放的、有利于师生合作或幼儿独立探索的学习环境;研究怎样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并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和方法,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幼儿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成为研究者,能更快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