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节里,我们要特别讨论一下同学们常用的列举和排比的句法问题。
(51)马达的吼叫,皮带的拍击,锭子的转动,齿轮的轧轹,好像压缩了的空气一般的紧装在这红砖墙的厂房里面。(夏衍:《包身工》)
作者用排比的句法,列举四种声音:马达的吼叫,皮带的拍击,锭子的转动,齿轮的轧轹,用来概括纱厂中的一切噪音,这列举的四种声音是独立而平行的。
(52)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茅盾:《白杨礼赞》)
用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等形容词来概括白杨树的性格,这些形容词也是独立、平行、轻重相称的。
由上面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排比句法的第一个条件是列举的各项要平行、独立、轻重相称。
(53)匪军所至,杀戮人命,奸淫妇女,焚毁村庄,掠夺财物,无所不用其极。(毛泽东:《一九四九年中共中央关于时局的声明》)
列举国民党匪军的罪恶凡有四项,当然匪军的罪恶决不止这四项,但是这四项可以概括全部。假使我们把四项中的任何一项去掉,概括的力量就减弱了。上面所引《包身工》及《白杨礼赞》中所举各项也同样有概括全部的力量,由此可知排比句法的第二个条件是所举各项要有代表性,排在一处要有概括的力量。
同学们常用排比的句法,可是往往忽略了这两个条件,例如:
(54)解放前的保定是一座荒凉贫困的孤岛,老百姓没有生产,没有衣穿。
作者想用“没有生产,没有衣穿”两句并列的话来刻划保定的荒凉与贫困,但是“生产”和“穿衣”两件事轻重悬殊,不能并列一处,要是改成“没有饭吃,没有衣穿”,或是“生产停顿,商业萧条”,就没有这个毛病了。(www.xing528.com)
一位同学叙述一九四九年他在武汉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会,在街上游行宣传,有一位干部演讲,指出政协开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这位同学写道:
(55)提醒了不少尚在怀疑新中国的无知商人,鼓舞了多少尚未真正了解新中国的人们。
这个演讲并不是专给商人听的,单举商人显得很突兀。而且后一句里的“尚未真正了解新中国的人们”泛指一切不了解新中国的人,商人也应该包括在内。两句不平行,前一句没有独立性。
(56)让我们争取全国人民文化水准的提高吧,很快地牧童进入学校,不认识字的人写出文告。
前一句仅举牧童,后一句仅举写文告,都没有概括的力量,因为要入学校的不止牧童一种人,认识字也不一定专写文告。此外,后一句里的“不认识字的人”,按说也包括牧童在内。鲁迅先生有一句话和这句很相像,但他把牧童和村姑并举,因而就没有这些毛病了。
(57)因为文字的难,学校的少,我们的作家里面,恐怕未必有村姑变成的才女,牧童化出的文豪。(《文坛三户》)
最后,再举一个鲁迅先生的例子:
(58)读书人的子弟熟悉笔墨,木匠的孩子会玩斧凿,兵家儿早识刀枪,没有这样的环境和遗产,是中国文学青年的先天的不幸。(《不应该那样写》[9])
所举三事既平行,又有概括的力量,而且描写形象化,是好的排比句法的一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