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用对话发展故事,增添戏剧性,为何不可或缺

用对话发展故事,增添戏剧性,为何不可或缺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用对话来发展故事,使叙述文富有戏剧性,这是不可能用作者间接的描写来代替的。既不能显示人物的性格,又不能帮助发展故事情节的对话,只是一种浪费。这一段对话既未刻划人物,与整篇故事也没有什么关系,几笔带过去就行了,用不着把每个人的说话都记载下来。好的对话,本身就能鲜明地表现出说话者的性格和神情,作者用不着再加任何补充说明。

用对话发展故事,增添戏剧性,为何不可或缺

刻划人物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作者站在旁观者的地位,间接地描写,例如:

(42)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鲁迅:《孔乙己》)

一种是让人物站出来,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来刻划自己,例如:

(43)李成娘的心病话早就闷不住了,小娥这一下就给她引开了口。她把下嘴唇伸得长长地哼了一声说:“不提媳妇不生气,古话说‘娶个媳妇过继出个儿’(这是当地流行的一句俗话),媳妇也有本事,孩子也有本事,谁还把娘当个人啦?”说着还落了几点老泪。她擦过泪又接着说:“人家一手遮天了!里里外外都由人家管,遇了大事人家会跑到区上去找人家的汉。人家两个人商量成什么是什么,大小事不跟咱通个风。人家办成什么都对!咱还没有问一句,人家就说‘你摸不着!’外边人来,谁也是光找人家,谁还记得有个咱?唉!小娥,你看娘还活得像个什么人啦?——说起心病话来没个完。你还是先做饭吧,做着饭娘再慢慢告诉你。”

一般地说,直接引述人物自己的语言,往往能更凸出地表现他们的性格和神气。譬如《红楼梦》里写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情形:

(44)……那刘姥姥入了坐,拿起箸来,沉甸甸地不服手。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与刘姥姥。刘姥姥见了,说道:“这叉巴子比我那里铁锨还沈[6],那里拿的动他[7]?”说的众人都笑起来。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环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

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帮子不语。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哈哈大笑起来。……刘姥姥拿起箸来,只觉不听使;又道:“这里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我且得一个儿!”众人方住了笑,听见这话,又笑起来。……那刘姥姥正夸鸡蛋小巧,凤姐儿笑道:“一两银子一个呢,你快尝尝罢。冷了就不好吃了。”刘姥姥便伸筷子要夹,那里夹的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忙放下筷子,要亲自去捡,早有地下的人捡了出去了。刘姥姥叹道:“一两银子,也没听见个响声儿就没了!”(第四十四)

几句简单的话,极鲜明,生动地把刘姥姥的性格和神气刻划出来了。

除了刻划人物以外,有时还可以通过对话来表现故事情节的发展,鲁迅先生在《写于深夜里》有一段描写:

(45)……拘留所里开审了。一间阴暗的小屋子里,上面坐着两位老爷,一东一西。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不相信世上有人吃人的事情的乐天派,录口供的。警察吆喝着连抓带拖的弄进一个十八岁的学生来,苍白脸,脏衣服,站在下面。马褂问过他的姓名,年龄,籍贯之后,就又问道:

“你是木刻研究会的会员么?”

“是的。”

“谁是会长呢?”

“Ch……正的,H……副的。”

“他们现在在那里?”

“他们都被学校开除了,我不晓得。”

“你为什么要鼓动风潮呢,在学校里?”

“阿!……”青年只惊叫了一声。

“哼。”马褂随手拿出一张木刻的肖像来给他看,“这是你刻的么?”

“是的。”

“刻的是谁呢?”

“是一个文学家。”

“他叫什么名字?”

“他叫卢那却尔斯基。”

“他是文学家?——他是那一国人?”

“我不知道!”这青年想逃命,说谎了。

“不知道?你不要骗我!这不是露西亚人么?这不是明明白白的露西亚红军军官么?我在露西亚的革命史上亲眼看见他的照片的呀!你还想赖?”

“那里!”青年好像头上受到了铁椎的一击,绝望地叫了一声。

“这是应该的,你是普罗艺术家,刻起来自然要刻红军军官呀!”(www.xing528.com)

“那里……这完全不是……”

“不要强辩了,你总是‘执迷不悟’!我们很知道你在拘留所里的生活很苦。但你得从实说来,好使我们早些把你送给法院判决。——监狱里的生活比这里好得多。”

青年不说话——他十分明白了说和不说一样。

“你说,”马褂又冷笑了一声,“你是CP,还是CY?”

“都不是的。这些我什么也不懂!”

“红军军官会刻,CP,CY就不懂了?人这么小,却这样的刁顽!去!”于是一双手顺势向前一摆,一个警察很聪明而熟练的提着那青年就走了。

用对话来发展故事,使叙述文富有戏剧性,这是不可能用作者间接的描写来代替的。

既不能显示人物的性格,又不能帮助发展故事情节的对话,只是一种浪费。有一位同学写了一篇报导土改的文章,描写一个贫农的转变过程。在文章开头的地方,作者插入了下面这样一段:

(46)“贵姓?”我问村长。

“我姓张。同志你贵姓?”他一面说,一面忙着倒茶。

“我姓冯。你别张罗了,我们不渴。”

小李坐在我旁边,插嘴说:

“你不要客气了,我们在区上已经喝过了。”

“水是现成的,又不费事。”他仍忙着倒茶。

一个村干部进来了,一进门就叫:

“派饭已安排好了,同志们请去吃饭吧。”

“别忙,先喝会茶,歇歇再走。”

老周同志站起来说:

“大家都饿了,还是先去吃饭吧。等会儿还要开会呢。”

这一段对话既未刻划人物,与整篇故事也没有什么关系,几笔带过去就行了,用不着把每个人的说话都记载下来。

另外一位同学写土改时开农会的情形,特别引述了一位工作同学在会上的发言:

(47)“老乡们,关于土改的办法刚才王同志已经说得很明白了,现在我说说土改的意义。从前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时候,我们受地主们的剥削与压迫。现在解放了,我们要翻身了。我们有三个敌人,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地主就是封建主义的代表,打倒了这三个敌人,我们的国家才能工业化,才能像苏联一样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

不知道这位同学原来的发言如何,就作者所引述的而言,又空洞,又浮泛。说给农民听,不会有什么效果,写给读者看,更是浪费笔墨。

好的对话,本身就能鲜明地表现出说话者的性格和神情,作者用不着再加任何补充说明。很多文章里面,每逢一个人说一句话,作者都欢喜给它加上一个动作或心理描写,例如:

(48)小陈抬起头来,声调沉痛的说:“我知道,我这就是不爱护人民祖国……”

(49)“过去我老想到自己,人家批评我,还不肯接受。”张同学否定了自己过去的思想。

(50)“这在早先不得骂‘倒楣[8]’吗?”他身动嘴不停地接下去说。

当然,这种“注解”有时是有必要的,但是当对话本身已经很凸出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时,或是加上的“注解”并不能更有力,更生动地帮助对话刻划人物时,这些“注解”就变成“蛇足”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