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时候,必须在许多纷纭复杂的客观事物中找出一个主题来。主题就是贯串这些事物的线索,它给这些错综复杂的客观事物以生命和意义。所以我们在上一章里曾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但是就另一方面说,主题只是从客观事物中抽取出来的抽象的概念。它必须通过一些具体的、生动的材料表现出来,才能成为一篇完整的作品,才能有说服教育的力量。
材料是用以表现主题的,因此,它必须是与主题不可分离地关联着的,必须是围绕主题的,服从主题的。所选择的材料要是与主题不相干,就不能负起表现主题的任务。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来看:
(1)从东华门到清华园
第一段 写作者赶第一班校车回清华园。路过菜市,看见菜贩刚准备开市,菜蔬还没有清理好。作者觉得北京市民早上活动得太晚了。
第二段 写校车经过天安门广场。作者回忆起三天前参加庆祝人民共和国成立大会的情形,非常兴奋。他说:“苦难的中国终于找到了一条光明的路。”
第三段 写校车经过通西苑机场的叉道上时,路旁有一位老妇人招呼停车,司机犹豫了一下,没有停,开走了。作者对于这位老妇人的遭遇表示深刻的同情。
这三段文字毫不相干,不知道作者到底要表现什么。同学的文章里像这种例子极多,主要是大家往往围绕标题,而不是围绕主题去选择材料。上面所引的文章的作者正犯了这个毛病,他的眼睛只注意到标题《从东华门到清华园》。这三段文字所叙述的事情不都是发生于从东华门到清华园的途中吗?不都是切合标题的吗?
有一次我们出了《饭厅》这样一个作文题,让同学先列一个大纲,然后在所列的大纲中任择一两项来写成段落。我们选几篇大纲来看:
(2)饭厅
1.饭厅的形状及内部的陈设
2.开饭前片刻的情景
3.吃饭时的情景
4.饭后的情景
5.感想
(3)题同上
1.饭厅的大小和布置
2.吃饭前的情形
3.吃饭时的情形
4.厨工的服务精神
(4)题同上
1.饭厅的形状
2.同学与饭厅的关系
3.饭厅与学校行政的关系
4.厨工的表现
5.在饭厅中所得到的教育
围绕着标题《饭厅》去选择材料,于是把有关于饭厅的一切都搬出来了。假使先确定这篇文章的主题是表现解放以后厨工的积极工作态度,或是同学们在饭厅中所表现的集体精神等,那末[1]一切和主题不相干的描写如饭厅的形状,大小,吃饭前后的情景,饭厅与学校行政的联系等等,都成为毫无意义,也不会把它们列入大纲里去了。
(5)我进清华的经过
第一段 作者第一次来清华是在敌伪时期,当时犹如逛公园一样,只觉得新奇。(约一百字)(www.xing528.com)
第二段 渐渐对清华发生好感,希望自己毕业以后能考入清华。(约一百五十字)
第三段 描写报名时拥挤的情形。(约五十字)
第四段 考试那天的情形。特别指明他是骑自行车来的。并描写他和同学逛清华园的情形。(约一百五十字)
第五段 发榜那天早上,墙外有喜鹊叫,果然录取通知书寄到了,大家都很高兴。这里作者引述他姑母、表哥、表妹三人所说的话。(约二百字)
第六段 九月二十五日早上八点钟坐车到东华门等校车。上车后描写沿途所见,一直写到下车走进自己的寝室为止。(约二百字)
这篇文章里一大半事情是可以删去不写的。作者紧紧抓住了标题中的“经过”二字,凡属“经过”,一笔不漏,因此既噜苏,又没有意义。
再如同学写《记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会》时,很多人从早上集合写起,然后是上火车,下火车,整队到天安门,休息,吃干粮,听演讲,看空军检阅,看烟火,游行,再坐火车,一直写到回寝室上床睡觉为止。这种流水帐[2]式的文章的病源,也在于不是围绕主题而是围绕标题选择材料。
其次选择的材料必须是典型的,有代表意义的。上面我们说要围绕主题选择材料,这种材料是很多的,我们不能也不必把它全部写出来。因此必须再精选一遍,要选择那些典型的,有一般性、代表性的,足以深刻地表现或证明主题,足以有力地说服读者、感动读者的材料。拿《阿Q正传》来做例子,鲁迅先生对于阿Q的知识一定比他实际写出来的多得多,他为什么不一股脑儿搬出来呢?因为鲁迅先生的材料是经过严格地选择的。他挑选了一些典型的,有一般性、代表性的材料,而把一些非典型的,特殊的,没有代表性的材料舍弃了。譬如说,阿Q挨了打,还要说“儿子打老子”,自己长癞疮,便不许人家说“光”字、“亮”字,这些就是典型的材料,因为它有力地描绘出了阿Q的性格。再如夏衍先生的《包身工》,关于芦柴棒可写的故事一定很不少,他为什么只挑选几件事来写呢?因为这些都是典型的材料,它们可以说明一般在日本纱厂中的包身工人悲惨的命运。很多同学不会选择典型的材料,例如:
(6)中国人民真正翻身了
刚解放的时候,听不惯“人民”这个字眼。无论做什么,都说是“为人民服务”。历史上的统治阶级不也是拿老百姓做幌子吗?但是不是真正为人民呢?虽然解放以后也听说了许多农民翻身,工人积极生产的故事,但都不是亲眼看见的,不见得可靠。(大意如此)
最后作者举一件他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来证明人民政府确是为人民服务的,他说:
我有一次坐校车进城,到西直门时,一个解放军上来检查。起先我觉得这种作风和国民党完全一样,但是出乎我意料之外,这位解放军的态度非常和气。他问车上有没有外国人,卖票的说有一个,他就上来向那位外国人要身份证看,看完了就走了。
于是作者说:
这真是闻所末闻的事,外国人不敢再欺负中国人,中国人民不再做奴隶了。
人民政府和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对待外国人的态度显然是不同的,但是要表现或证明“今天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这样一个主题,这位同学所举的例于并不是典型的。
(7)解放军进城
……他们的军服很脏,枪械也不整齐。经过了好几天辛苦的战斗,身上沾满了污泥。弓着腰,一步一步向前走。有的还负了伤,包着纱布。
最后一段说:
当我看见这样一支队伍时,怎么能不相信他们就是将要打到台湾去、解放全中国的军队呢?
本文的主题是要表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但是,很明显的,作者所选择的材料非但不能说明这个主题,反而损害了主题。
必须要说明,这位同学关于解放军的描写大体上是真实的。经过艰苦的战斗,刚刚开进城市的军队是不会很漂亮的。我们并不是要让这位同学遮掩这些事实,一味称赞解放军的英勇善战,把解放军写成兵强马壮、旗帜鲜明。而是说,在表现解放军的英勇,这样描写只会得到相反的效果。因为这件事虽然是真实的,却不是典型的。
苏联名作家西蒙诺夫谈他写《日日夜夜》的经过,有一段讲到选择材料的问题,很可以供我们参考。
(8)在这本小说中,起初有许多多余的、不需要的东西。当时,在这小说中沙布洛夫的生平写得很多,这生平占了一百五十页。
我起初以为:沙布洛夫是一个主角,既然他是主角,读者应该知道他的一切,既然读者应该知道他的一切,就是说我应当叙述他的生平。
但是当我继续写小说的时候,我突然明了这一点并不是读者那么感兴趣的,读者所感兴趣的事,是沙布洛夫在斯大林格勒所作[3]的事。并不是因为沙布洛夫来到这里保卫斯大林格勒,所以读者对斯大林格勒感到兴趣,而是,因为沙布洛夫在斯大林格勒作战,所以读者对沙布洛夫感到兴趣。
并且我明白了,假如我将沙布洛夫在斯大林格勒怎样作战的情形描写得很好,那么,读者容易想像到他以前是怎样生活和他以后将怎样生活。我就将那一大段(关于生平的一百五十页)统统删掉了。
后来,在我的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情节,沙布洛夫的一个兵士是间谍,并且,我觉得,我描写得很有趣,起初我们觉得他是一个好人,后来开始怀疑他是坏人,后来他打伤了沙布洛夫,而最后发觉了他。我觉得这对于主题是很重要的,甚至我在小说的初稿中写下了这一段。但是后来我想了一想,这个间谍对于主题任何意义都没有。我想难道有什么东西比主题——斯大林格勒本身更有意义吗?我明白了,关于斯大林格勒的小说中只能有一种题材,最有意义的题材。希特勒夸口明天占领斯大林格勒,沙布洛夫及千万像他这样的人,明天都不肯交出斯大林格勒,第二天希特勒又夸口占领斯大林格勒,而沙布洛夫又不肯交出它。就这样继续了六十个白天和六十个夜晚。在斯大林格勒曾经有过间谍,也像往常在战争中有过间谍一样,然而把一个间谍的故事和这并列是毫无意义的,而且我明白这和主题在一起是没有意义的。于是我将这一点也删掉了[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