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遇到过这种事:
“妈妈,你走开!”在你劳累了一天想和孩子玩的时候,孩子却拒绝了你。
“妈妈,别去上班,呜呜呜。”在你准备跨出家门赶去上班那一刻,孩子的哭声让你很为难。走吧,孩子哭得歇斯底里;不走吧,总不能一直待在家里,到底该怎么办?
还记得家庭游戏力养育三部曲的第一步吗?那就是建立联结,联结是一切关系的基础。打个比方,你想跟一个远方的人通话,需要拨打电话,用电话做连接器。联结就像是心与心之间的通话线路。如果心与心之间的联结断了,我们恐怕什么都做不了了。
我们来看这样两个场景:
场景一:
1岁半的小米正在跟奶奶玩,妈妈过来轻轻地亲了一口小米的脸,说:“宝贝,妈妈要上班去了,来跟妈妈抱抱说再见吧,天黑之前妈妈就回来了。妈妈会给小米讲故事,一言为定哦。”
小米很乖地跟妈妈说再见,妈妈顺利出门。
场景二:
1岁半的小米正在跟奶奶玩,妈妈过来轻轻地亲了一口小米的脸,说:“宝贝,妈妈要上班去了,来跟妈妈抱抱说再见吧,天黑之前妈妈就回来了。妈妈会给小米讲故事,一言为定哦。”
小米很乖地跟妈妈说再见,妈妈顺利出门。
场景二:
1岁半的小米正在跟奶奶玩,妈妈过来轻轻地亲了一口小米的脸,说:“宝贝,妈妈要上班去了,来跟妈妈抱抱说再见吧,天黑之前妈妈就回来了。妈妈会给小米讲故事,一言为定哦。”
小米很乖地跟妈妈说再见,妈妈顺利出门。
场景二:
1岁半的乐乐正在跟奶奶玩,妈妈要出门上班。以前妈妈偷偷溜走过几次,从妈妈收拾包开始乐乐就一直注意着妈妈的一举一动,顾不上玩。妈妈刚开始穿鞋,乐乐就哭闹不已,妈妈赶紧过来尝试抱抱乐乐,可是乐乐一直哇哇大哭。
妈妈怕迟到也很着急,就跟乐乐说:“妈妈下班给你买好吃的,乐乐别哭了,跟奶奶玩哈。”乐乐不但不买账,还哭得更厉害了,抱住妈妈的腿不让妈妈走,无奈之下妈妈训斥道:“你怎么回事啊?别人家的孩子都好好地跟奶奶在家玩,每次妈妈一出门你就哭,你都长大了,不能总是黏着妈妈了。”说完就挣脱乐乐出门了。
同样是妈妈出门上班,为什么差别那么大呢?其实,同样一件事,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结不同,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虽然很难判断哪一种亲子关系才是好的,但是大量的研究表明,能跟孩子建立很好的情感联结的父母,更容易正向影响孩子。如果亲子关系出了问题,有时候“管”比“不管”更糟糕。
既然联结如此重要,那么我们该如何建立联结呢?首先需要建立安全型依恋关系,这是亲子关系的基础。
这一节非常重要,所以会花比较大的篇幅来说明。只有了解了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更好地发挥游戏力的作用,最终做到接纳孩子。
什么是安全型依恋?
想了解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搞清楚什么叫依恋。
依恋关系
最初孩子并不知道客体永久性的概念,以为妈妈离开了就是消失了,下一次又是突然出现。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记忆能力逐渐形成,孩子能够区分什么是熟悉的事物,什么是陌生的事物,知道了母亲或者其他依恋对象是持续存在的,从而为形成稳定的依恋关系奠定了认知基础。随着情绪的发展,孩子体验到害怕的感觉,这种情绪体验随着年龄增长不断增强,孩子会强烈地体验到与依恋对象分离的恐惧,在这个过程中也渐渐建立了稳定的依恋关系。孩子依恋关系的形成与发展对其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依恋有3个特点:
一是寻求与依恋对象在身体上的亲近。
二是能够从依恋者那里获得安全感。
三是依恋关系遭到破坏后,会带来情感上的痛苦。
由此可见,依恋关系的建立对孩子意义重大,依恋对象既是孩子受伤之后的温暖港湾,也是孩子的精神支持。
既然依恋如此重要,那么依恋是如何形成的呢?
鲍尔比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了依恋形成的4个阶段。
1.前依恋阶段(从出生至6周)
婴儿一出生就会用哭、笑等情绪来吸引母亲的注意,一旦母亲做出反应,母婴关系就会更加亲密。这一阶段,婴儿已经能够识别母亲的微笑和声音。
2.依恋初步形成阶段(6周至7个月左右)
在这一阶段,婴儿能够对熟人和陌生人做出不同的反应,对父母亲会比较亲近,对陌生人比较警觉。但是当妈妈暂时离开,孩子也不会表现出明显的情绪反应。
3.依恋形成阶段(7个月左右至18个月)
在这一阶段,婴儿对熟人产生依恋,对母亲的离开表现出焦虑。他们在进行探索活动时,会把妈妈当成“安全基地”,不断地回头看妈妈,或者跑到妈妈身边,此时婴儿的探索活动需要获得妈妈情感上的支持。
4.互惠关系形成阶段(18个月至2岁)
这一阶段,婴儿开始理解母亲离开的原因,并且能够预测她会回来。焦虑明显减少,学会使用“谈判”策略(比如孩子会说“妈妈,你抱抱我再走”之类的话)来应对妈妈的离开,此时,比较稳定的亲子依恋关系形成。
如何判断亲子之间的依恋关系发展是正常的呢?
我离开家,孩子不哭闹,我们之间的依恋关系就一定正常吗?是不是孩子压根儿就没跟我建立起很好的依恋关系,只是对我很冷漠呢?我离开家,孩子哭就一定不正常吗?是不是因为孩子还太小,没办法理解我离开的原因呢?
任何问题都需要结合孩子的年龄和具体情境来做出判断。
针对如何判断亲子之间的依恋关系发展情况,著名的“陌生情境实验”提供了8个场景:
1.实验者带领家长和婴儿进入游戏室,然后离开。
2.家长在一边坐着看婴儿玩。
3.陌生人进入,坐下,和家长交谈。
4.家长离开。如果婴儿感到不安,陌生人给予安慰。
5.家长返回,和婴儿打招呼。如果婴儿感到焦虑,家长要予以安慰。这是一次重聚行为。陌生人离开。
6.家长离开,婴儿再次感到焦虑。
7.陌生人进入游戏室给予婴儿安慰。此处可以看婴儿接受陌生人抚慰的能力。
8.家长返回,和婴儿打招呼。如果婴儿感到不安,家长应予以安慰,用玩具吸引婴儿。此处也是一次重聚行为。
通过对以上情境中婴儿行为的观察,研究者将婴儿与其父母建立的依恋关系分为4种类型:
1.安全型依恋
这类婴儿在母亲在的时候会感到安心,母亲离开会感到不安。母亲在场的时候,他们对陌生人会比较随和。大约有65%的婴儿属于安全型依恋。
2.回避型依恋
这类婴儿在妈妈离开时很少表现出忧郁,妈妈回来之后想引起他们的注意时,孩子仍然表现得很冷漠。这类婴儿大约占1岁婴儿中的20%。
3.抗拒型依恋
这类婴儿很少有探索行为,紧紧地靠在妈妈身边。当妈妈离开时,他们会非常不高兴;当妈妈返回时,却表现出非常生气的抗拒行为,不让妈妈拥抱,甚至推打妈妈。
4.混乱型依恋
这种依恋关系混合了回避型和抗拒型的依恋模式。这种类型的婴儿似乎对于接近还是回避妈妈犹豫不决。当妈妈回来时,他们有些不知所措。
研究发现有以下4大因素,导致了这些差别:
1.父母是否与婴儿有足够的交流
心理学家对很多生活在孤儿院的儿童的研究都发现,由于这些儿童和成人交往的机会比较少,没有形成稳定的依恋关系,极大地影响了其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所以如果婴儿缺乏与父母的交流,需求不能及时得到回应,就会给婴儿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带来不确定性。
2.母亲的养育方式影响依恋的质量
研究发现,安全型依恋的母子关系中,对于婴儿的需求,母亲能够及时做出回应,婴儿对于妈妈的反应也是积极主动的。
1岁半的乐乐正在跟奶奶玩,妈妈要出门上班。以前妈妈偷偷溜走过几次,从妈妈收拾包开始乐乐就一直注意着妈妈的一举一动,顾不上玩。妈妈刚开始穿鞋,乐乐就哭闹不已,妈妈赶紧过来尝试抱抱乐乐,可是乐乐一直哇哇大哭。
妈妈怕迟到也很着急,就跟乐乐说:“妈妈下班给你买好吃的,乐乐别哭了,跟奶奶玩哈。”乐乐不但不买账,还哭得更厉害了,抱住妈妈的腿不让妈妈走,无奈之下妈妈训斥道:“你怎么回事啊?别人家的孩子都好好地跟奶奶在家玩,每次妈妈一出门你就哭,你都长大了,不能总是黏着妈妈了。”说完就挣脱乐乐出门了。
同样是妈妈出门上班,为什么差别那么大呢?其实,同样一件事,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结不同,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虽然很难判断哪一种亲子关系才是好的,但是大量的研究表明,能跟孩子建立很好的情感联结的父母,更容易正向影响孩子。如果亲子关系出了问题,有时候“管”比“不管”更糟糕。
既然联结如此重要,那么我们该如何建立联结呢?首先需要建立安全型依恋关系,这是亲子关系的基础。
这一节非常重要,所以会花比较大的篇幅来说明。只有了解了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更好地发挥游戏力的作用,最终做到接纳孩子。
什么是安全型依恋?
想了解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搞清楚什么叫依恋。
依恋关系
最初孩子并不知道客体永久性的概念,以为妈妈离开了就是消失了,下一次又是突然出现。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记忆能力逐渐形成,孩子能够区分什么是熟悉的事物,什么是陌生的事物,知道了母亲或者其他依恋对象是持续存在的,从而为形成稳定的依恋关系奠定了认知基础。随着情绪的发展,孩子体验到害怕的感觉,这种情绪体验随着年龄增长不断增强,孩子会强烈地体验到与依恋对象分离的恐惧,在这个过程中也渐渐建立了稳定的依恋关系。孩子依恋关系的形成与发展对其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依恋有3个特点:
一是寻求与依恋对象在身体上的亲近。
二是能够从依恋者那里获得安全感。
三是依恋关系遭到破坏后,会带来情感上的痛苦。
由此可见,依恋关系的建立对孩子意义重大,依恋对象既是孩子受伤之后的温暖港湾,也是孩子的精神支持。
既然依恋如此重要,那么依恋是如何形成的呢?
鲍尔比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了依恋形成的4个阶段。
1.前依恋阶段(从出生至6周)
婴儿一出生就会用哭、笑等情绪来吸引母亲的注意,一旦母亲做出反应,母婴关系就会更加亲密。这一阶段,婴儿已经能够识别母亲的微笑和声音。
2.依恋初步形成阶段(6周至7个月左右)
在这一阶段,婴儿能够对熟人和陌生人做出不同的反应,对父母亲会比较亲近,对陌生人比较警觉。但是当妈妈暂时离开,孩子也不会表现出明显的情绪反应。
3.依恋形成阶段(7个月左右至18个月)
在这一阶段,婴儿对熟人产生依恋,对母亲的离开表现出焦虑。他们在进行探索活动时,会把妈妈当成“安全基地”,不断地回头看妈妈,或者跑到妈妈身边,此时婴儿的探索活动需要获得妈妈情感上的支持。
4.互惠关系形成阶段(18个月至2岁)
回避型婴儿的母亲会给婴儿提供过多的刺激,孩子已经不再听妈妈说话了,妈妈还会不停地唠叨。
这一阶段,婴儿开始理解母亲离开的原因,并且能够预测她会回来。焦虑明显减少,学会使用“谈判”策略(比如孩子会说“妈妈,你抱抱我再走”之类的话)来应对妈妈的离开,此时,比较稳定的亲子依恋关系形成。
如何判断亲子之间的依恋关系发展是正常的呢?
抗拒型依恋的婴儿的母亲则对孩子比较冷漠,对孩子的需求不能及时做出回应。
我离开家,孩子不哭闹,我们之间的依恋关系就一定正常吗?是不是孩子压根儿就没跟我建立起很好的依恋关系,只是对我很冷漠呢?我离开家,孩子哭就一定不正常吗?是不是因为孩子还太小,没办法理解我离开的原因呢?
因此,养育者的养育方式对孩子影响很大。
任何问题都需要结合孩子的年龄和具体情境来做出判断。
3.婴儿自身的特点影响依恋的质量
针对如何判断亲子之间的依恋关系发展情况,著名的“陌生情境实验”提供了8个场景:
不同气质类型的婴儿会影响养育者与婴儿的互动方式,进而影响到依恋关系的形成。
2.家长在一边坐着看婴儿玩。
3.陌生人进入,坐下,和家长交谈。
4.家长离开。如果婴儿感到不安,陌生人给予安慰。
4.不同文化背景也会影响依恋类型
5.家长返回,和婴儿打招呼。如果婴儿感到焦虑,家长要予以安慰。这是一次重聚行为。陌生人离开。
6.家长离开,婴儿再次感到焦虑。
鼓励孩子独立的家长,婴儿是回避型婴儿的占比就会稍微高一些。当然不同文化对于安全与不安全依恋的定义也存在不同,所以这一块的影响暂且不做考量。
7.陌生人进入游戏室给予婴儿安慰。此处可以看婴儿接受陌生人抚慰的能力。
再说几个重要的原则:
8.家长返回,和婴儿打招呼。如果婴儿感到不安,家长应予以安慰,用玩具吸引婴儿。此处也是一次重聚行为。
一是注意运用肢体语言向孩子传递爱。
通过对以上情境中婴儿行为的观察,研究者将婴儿与其父母建立的依恋关系分为4种类型:
1.安全型依恋
二是以恰当的方式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
三是对孩子保持始终如一的耐心和爱心。
2.回避型依恋
这类婴儿在妈妈离开时很少表现出忧郁,妈妈回来之后想引起他们的注意时,孩子仍然表现得很冷漠。这类婴儿大约占1岁婴儿中的20%。
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博士认为,建立安全型依恋关系需要家长做到以下几点(4S):
3.抗拒型依恋
Seen(理解):要能用心感知和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
这类婴儿很少有探索行为,紧紧地靠在妈妈身边。当妈妈离开时,他们会非常不高兴;当妈妈返回时,却表现出非常生气的抗拒行为,不让妈妈拥抱,甚至推打妈妈。
4.混乱型依恋
Safe(安全):避免那些可能伤害或者惊吓到孩子的行为,让他们感到舒服可靠。
这种依恋关系混合了回避型和抗拒型的依恋模式。这种类型的婴儿似乎对于接近还是回避妈妈犹豫不决。当妈妈回来时,他们有些不知所措。
Soothed(抚慰):协助孩子处理情绪上和其他问题上遇到的困难。
研究发现有以下4大因素,导致了这些差别:
1.父母是否与婴儿有足够的交流
Secure(稳定):帮助孩子培养出一种发自内心的稳定的幸福感。
心理学家对很多生活在孤儿院的儿童的研究都发现,由于这些儿童和成人交往的机会比较少,没有形成稳定的依恋关系,极大地影响了其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所以如果婴儿缺乏与父母的交流,需求不能及时得到回应,就会给婴儿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带来不确定性。
2.母亲的养育方式影响依恋的质量
至此,我们对安全型依恋关系有了全面的认识。我们还需要知道,安全的依恋关系是基础,我们和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结是动态变化的,会有联结断裂和联结重建的循环往复,也会有浅层联结到深层联结的变化。
研究发现,安全型依恋的母子关系中,对于婴儿的需求,母亲能够及时做出回应,婴儿对于妈妈的反应也是积极主动的。
而恢复联结最好的方式就是做游戏,用孩子喜欢的方式与孩子沟通。
抗拒型依恋的婴儿的母亲则对孩子比较冷漠,对孩子的需求不能及时做出回应。
下面让我们陪孩子一起做游戏吧!
因此,养育者的养育方式对孩子影响很大。
『游戏时光』
3.婴儿自身的特点影响依恋的质量
不同气质类型的婴儿会影响养育者与婴儿的互动方式,进而影响到依恋关系的形成。
所以,作为母亲,要注意识别婴儿的气质特点,更多地关注婴儿的需求和行为。
4.不同文化背景也会影响依恋类型
鼓励孩子独立的家长,婴儿是回避型婴儿的占比就会稍微高一些。当然不同文化对于安全与不安全依恋的定义也存在不同,所以这一块的影响暂且不做考量。
再说几个重要的原则:
一是注意运用肢体语言向孩子传递爱。
二是以恰当的方式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
三是对孩子保持始终如一的耐心和爱心。
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博士认为,建立安全型依恋关系需要家长做到以下几点(4S):
Seen(理解):要能用心感知和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
Safe(安全):避免那些可能伤害或者惊吓到孩子的行为,让他们感到舒服可靠。
Soothed(抚慰):协助孩子处理情绪上和其他问题上遇到的困难。
Secure(稳定):帮助孩子培养出一种发自内心的稳定的幸福感。
至此,我们对安全型依恋关系有了全面的认识。我们还需要知道,安全的依恋关系是基础,我们和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结是动态变化的,会有联结断裂和联结重建的循环往复,也会有浅层联结到深层联结的变化。
而恢复联结最好的方式就是做游戏,用孩子喜欢的方式与孩子沟通。
下面让我们陪孩子一起做游戏吧!
『游戏时光』
1岁半的乐乐正在跟奶奶玩,妈妈要出门上班。以前妈妈偷偷溜走过几次,从妈妈收拾包开始乐乐就一直注意着妈妈的一举一动,顾不上玩。妈妈刚开始穿鞋,乐乐就哭闹不已,妈妈赶紧过来尝试抱抱乐乐,可是乐乐一直哇哇大哭。
妈妈怕迟到也很着急,就跟乐乐说:“妈妈下班给你买好吃的,乐乐别哭了,跟奶奶玩哈。”乐乐不但不买账,还哭得更厉害了,抱住妈妈的腿不让妈妈走,无奈之下妈妈训斥道:“你怎么回事啊?别人家的孩子都好好地跟奶奶在家玩,每次妈妈一出门你就哭,你都长大了,不能总是黏着妈妈了。”说完就挣脱乐乐出门了。
同样是妈妈出门上班,为什么差别那么大呢?其实,同样一件事,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结不同,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虽然很难判断哪一种亲子关系才是好的,但是大量的研究表明,能跟孩子建立很好的情感联结的父母,更容易正向影响孩子。如果亲子关系出了问题,有时候“管”比“不管”更糟糕。
既然联结如此重要,那么我们该如何建立联结呢?首先需要建立安全型依恋关系,这是亲子关系的基础。
这一节非常重要,所以会花比较大的篇幅来说明。只有了解了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更好地发挥游戏力的作用,最终做到接纳孩子。
什么是安全型依恋?
想了解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搞清楚什么叫依恋。
依恋关系
最初孩子并不知道客体永久性的概念,以为妈妈离开了就是消失了,下一次又是突然出现。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记忆能力逐渐形成,孩子能够区分什么是熟悉的事物,什么是陌生的事物,知道了母亲或者其他依恋对象是持续存在的,从而为形成稳定的依恋关系奠定了认知基础。随着情绪的发展,孩子体验到害怕的感觉,这种情绪体验随着年龄增长不断增强,孩子会强烈地体验到与依恋对象分离的恐惧,在这个过程中也渐渐建立了稳定的依恋关系。孩子依恋关系的形成与发展对其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www.xing528.com)
依恋有3个特点:
一是寻求与依恋对象在身体上的亲近。
二是能够从依恋者那里获得安全感。
三是依恋关系遭到破坏后,会带来情感上的痛苦。
由此可见,依恋关系的建立对孩子意义重大,依恋对象既是孩子受伤之后的温暖港湾,也是孩子的精神支持。
既然依恋如此重要,那么依恋是如何形成的呢?
鲍尔比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了依恋形成的4个阶段。
1.前依恋阶段(从出生至6周)
婴儿一出生就会用哭、笑等情绪来吸引母亲的注意,一旦母亲做出反应,母婴关系就会更加亲密。这一阶段,婴儿已经能够识别母亲的微笑和声音。
2.依恋初步形成阶段(6周至7个月左右)
在这一阶段,婴儿能够对熟人和陌生人做出不同的反应,对父母亲会比较亲近,对陌生人比较警觉。但是当妈妈暂时离开,孩子也不会表现出明显的情绪反应。
3.依恋形成阶段(7个月左右至18个月)
在这一阶段,婴儿对熟人产生依恋,对母亲的离开表现出焦虑。他们在进行探索活动时,会把妈妈当成“安全基地”,不断地回头看妈妈,或者跑到妈妈身边,此时婴儿的探索活动需要获得妈妈情感上的支持。
4.互惠关系形成阶段(18个月至2岁)
这一阶段,婴儿开始理解母亲离开的原因,并且能够预测她会回来。焦虑明显减少,学会使用“谈判”策略(比如孩子会说“妈妈,你抱抱我再走”之类的话)来应对妈妈的离开,此时,比较稳定的亲子依恋关系形成。
如何判断亲子之间的依恋关系发展是正常的呢?
我离开家,孩子不哭闹,我们之间的依恋关系就一定正常吗?是不是孩子压根儿就没跟我建立起很好的依恋关系,只是对我很冷漠呢?我离开家,孩子哭就一定不正常吗?是不是因为孩子还太小,没办法理解我离开的原因呢?
任何问题都需要结合孩子的年龄和具体情境来做出判断。
针对如何判断亲子之间的依恋关系发展情况,著名的“陌生情境实验”提供了8个场景:
1.实验者带领家长和婴儿进入游戏室,然后离开。
2.家长在一边坐着看婴儿玩。
3.陌生人进入,坐下,和家长交谈。
4.家长离开。如果婴儿感到不安,陌生人给予安慰。
5.家长返回,和婴儿打招呼。如果婴儿感到焦虑,家长要予以安慰。这是一次重聚行为。陌生人离开。
6.家长离开,婴儿再次感到焦虑。
7.陌生人进入游戏室给予婴儿安慰。此处可以看婴儿接受陌生人抚慰的能力。
8.家长返回,和婴儿打招呼。如果婴儿感到不安,家长应予以安慰,用玩具吸引婴儿。此处也是一次重聚行为。
通过对以上情境中婴儿行为的观察,研究者将婴儿与其父母建立的依恋关系分为4种类型:
1.安全型依恋
这类婴儿在母亲在的时候会感到安心,母亲离开会感到不安。母亲在场的时候,他们对陌生人会比较随和。大约有65%的婴儿属于安全型依恋。
2.回避型依恋
这类婴儿在妈妈离开时很少表现出忧郁,妈妈回来之后想引起他们的注意时,孩子仍然表现得很冷漠。这类婴儿大约占1岁婴儿中的20%。
3.抗拒型依恋
这类婴儿很少有探索行为,紧紧地靠在妈妈身边。当妈妈离开时,他们会非常不高兴;当妈妈返回时,却表现出非常生气的抗拒行为,不让妈妈拥抱,甚至推打妈妈。
4.混乱型依恋
这种依恋关系混合了回避型和抗拒型的依恋模式。这种类型的婴儿似乎对于接近还是回避妈妈犹豫不决。当妈妈回来时,他们有些不知所措。
研究发现有以下4大因素,导致了这些差别:
1.父母是否与婴儿有足够的交流
心理学家对很多生活在孤儿院的儿童的研究都发现,由于这些儿童和成人交往的机会比较少,没有形成稳定的依恋关系,极大地影响了其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所以如果婴儿缺乏与父母的交流,需求不能及时得到回应,就会给婴儿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带来不确定性。
2.母亲的养育方式影响依恋的质量
研究发现,安全型依恋的母子关系中,对于婴儿的需求,母亲能够及时做出回应,婴儿对于妈妈的反应也是积极主动的。
回避型婴儿的母亲会给婴儿提供过多的刺激,孩子已经不再听妈妈说话了,妈妈还会不停地唠叨。
抗拒型依恋的婴儿的母亲则对孩子比较冷漠,对孩子的需求不能及时做出回应。
因此,养育者的养育方式对孩子影响很大。
3.婴儿自身的特点影响依恋的质量
不同气质类型的婴儿会影响养育者与婴儿的互动方式,进而影响到依恋关系的形成。
所以,作为母亲,要注意识别婴儿的气质特点,更多地关注婴儿的需求和行为。
4.不同文化背景也会影响依恋类型
鼓励孩子独立的家长,婴儿是回避型婴儿的占比就会稍微高一些。当然不同文化对于安全与不安全依恋的定义也存在不同,所以这一块的影响暂且不做考量。
再说几个重要的原则:
一是注意运用肢体语言向孩子传递爱。
二是以恰当的方式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
三是对孩子保持始终如一的耐心和爱心。
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博士认为,建立安全型依恋关系需要家长做到以下几点(4S):
Seen(理解):要能用心感知和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
Safe(安全):避免那些可能伤害或者惊吓到孩子的行为,让他们感到舒服可靠。
Soothed(抚慰):协助孩子处理情绪上和其他问题上遇到的困难。
Secure(稳定):帮助孩子培养出一种发自内心的稳定的幸福感。
至此,我们对安全型依恋关系有了全面的认识。我们还需要知道,安全的依恋关系是基础,我们和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结是动态变化的,会有联结断裂和联结重建的循环往复,也会有浅层联结到深层联结的变化。
而恢复联结最好的方式就是做游戏,用孩子喜欢的方式与孩子沟通。
下面让我们陪孩子一起做游戏吧!
『游戏时光』
游戏步骤
1.妈妈趴下用身体做出拱门的形状。
2.让宝宝自己决定怎么玩。如果孩子只是把你当作障碍物,你可以尝试引导宝宝从你的身体下面钻过去;如果宝宝已经能熟练地在你身下钻来钻去,你可以突然将身体下压一点,相信没有哪个孩子不喜欢这种意外的惊喜。
游戏解析
此类游戏有大量的身体接触,嬉戏成分比较大,对孩子空间感的建立十分有好处。
游戏步骤
1.妈妈趴下用身体做出拱门的形状。
2.让宝宝自己决定怎么玩。如果孩子只是把你当作障碍物,你可以尝试引导宝宝从你的身体下面钻过去;如果宝宝已经能熟练地在你身下钻来钻去,你可以突然将身体下压一点,相信没有哪个孩子不喜欢这种意外的惊喜。
游戏解析
此类游戏有大量的身体接触,嬉戏成分比较大,对孩子空间感的建立十分有好处。
游戏步骤
1.妈妈趴下用身体做出拱门的形状。
2.让宝宝自己决定怎么玩。如果孩子只是把你当作障碍物,你可以尝试引导宝宝从你的身体下面钻过去;如果宝宝已经能熟练地在你身下钻来钻去,你可以突然将身体下压一点,相信没有哪个孩子不喜欢这种意外的惊喜。
游戏解析
此类游戏有大量的身体接触,嬉戏成分比较大,对孩子空间感的建立十分有好处。
游戏步骤
1.宝宝搂着妈妈的脖子,妈妈扶着宝宝腋下。
2.让宝宝的脚离开地面,旋转起来,速度可以从慢到快,注意观察宝宝的反应。如果孩子害怕就不要勉强,尊重孩子的想法,时刻谨记玩游戏是为了让孩子更快乐,如果孩子不开心,那么立刻停止。
游戏解析
此类游戏一方面可以让家长跟孩子亲密接触,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孩子感觉统合的发展。
游戏步骤
1.宝宝搂着妈妈的脖子,妈妈扶着宝宝腋下。
2.让宝宝的脚离开地面,旋转起来,速度可以从慢到快,注意观察宝宝的反应。如果孩子害怕就不要勉强,尊重孩子的想法,时刻谨记玩游戏是为了让孩子更快乐,如果孩子不开心,那么立刻停止。
游戏解析
此类游戏一方面可以让家长跟孩子亲密接触,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孩子感觉统合的发展。
游戏步骤
1.宝宝搂着妈妈的脖子,妈妈扶着宝宝腋下。
2.让宝宝的脚离开地面,旋转起来,速度可以从慢到快,注意观察宝宝的反应。如果孩子害怕就不要勉强,尊重孩子的想法,时刻谨记玩游戏是为了让孩子更快乐,如果孩子不开心,那么立刻停止。
游戏解析
此类游戏一方面可以让家长跟孩子亲密接触,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孩子感觉统合的发展。
游戏步骤
1.播放音乐或者自己唱歌。
游戏步骤
1.播放音乐或者自己唱歌。
游戏步骤
1.播放音乐或者自己唱歌。
2.让孩子站在妈妈的脚上,跟着音乐跳舞。
游戏解析
我经常一边唱歌,一边让糖豆站在我的脚上跳舞,每次她都非常兴奋。还可以跟孩子把脚绑在一起,玩两人三足游戏,也非常有趣。
2.让孩子站在妈妈的脚上,跟着音乐跳舞。
游戏解析
我经常一边唱歌,一边让糖豆站在我的脚上跳舞,每次她都非常兴奋。还可以跟孩子把脚绑在一起,玩两人三足游戏,也非常有趣。
2.让孩子站在妈妈的脚上,跟着音乐跳舞。
游戏解析
我经常一边唱歌,一边让糖豆站在我的脚上跳舞,每次她都非常兴奋。还可以跟孩子把脚绑在一起,玩两人三足游戏,也非常有趣。
游戏步骤
1.爸爸蹲下,邀请宝宝骑到自己的肩膀上。
2.扶住宝宝然后慢慢站起来,对宝宝说:“我们的飞机起飞喽!”
3.可以尝试扶着宝宝走一走,一定要注意安全。
4.最后对宝宝说:“我们要降落了。”如果宝宝没玩够,还可以再玩一次。
游戏解析
糖豆爸爸比较会玩,想了好多游戏,比如让糖豆坐在小圆凳上,他慢慢把小圆凳举起来。
游戏步骤
1.爸爸蹲下,邀请宝宝骑到自己的肩膀上。
2.扶住宝宝然后慢慢站起来,对宝宝说:“我们的飞机起飞喽!”
3.可以尝试扶着宝宝走一走,一定要注意安全。
4.最后对宝宝说:“我们要降落了。”如果宝宝没玩够,还可以再玩一次。
游戏解析
糖豆爸爸比较会玩,想了好多游戏,比如让糖豆坐在小圆凳上,他慢慢把小圆凳举起来。
游戏步骤
1.爸爸蹲下,邀请宝宝骑到自己的肩膀上。
2.扶住宝宝然后慢慢站起来,对宝宝说:“我们的飞机起飞喽!”
3.可以尝试扶着宝宝走一走,一定要注意安全。
4.最后对宝宝说:“我们要降落了。”如果宝宝没玩够,还可以再玩一次。
游戏解析
糖豆爸爸比较会玩,想了好多游戏,比如让糖豆坐在小圆凳上,他慢慢把小圆凳举起来。
游戏步骤
1.找一根小棍子模拟单杠,让宝宝抓住。
2.妈妈抓住棍子的两头向上拉起,一边说:“小猴子要起来咯,抓紧哦。”
游戏解析
可以用秒表计时,看看孩子能抓住棍子的时间。
游戏步骤
1.找一根小棍子模拟单杠,让宝宝抓住。
2.妈妈抓住棍子的两头向上拉起,一边说:“小猴子要起来咯,抓紧哦。”
游戏解析
可以用秒表计时,看看孩子能抓住棍子的时间。
游戏步骤
1.找一根小棍子模拟单杠,让宝宝抓住。
2.妈妈抓住棍子的两头向上拉起,一边说:“小猴子要起来咯,抓紧哦。”
游戏解析
可以用秒表计时,看看孩子能抓住棍子的时间。
游戏步骤
1.藏与找的游戏针对不同月龄的孩子有不同的玩法,低龄的宝宝我们可以先从用布挡住脸开始。
2.等宝宝意识到客体永久性概念之后,可以尝试藏东西让宝宝找。
3.逐渐升级游戏难度,等宝宝可以保持半天不发出声音的时候,尝试让宝宝自己藏起来。
游戏解析
此类游戏嬉戏成分大一些,但可以同时提高孩子的多种能力,比如自控力、观察力等。
游戏步骤
1.藏与找的游戏针对不同月龄的孩子有不同的玩法,低龄的宝宝我们可以先从用布挡住脸开始。
2.等宝宝意识到客体永久性概念之后,可以尝试藏东西让宝宝找。
3.逐渐升级游戏难度,等宝宝可以保持半天不发出声音的时候,尝试让宝宝自己藏起来。
游戏解析
此类游戏嬉戏成分大一些,但可以同时提高孩子的多种能力,比如自控力、观察力等。
游戏步骤
1.藏与找的游戏针对不同月龄的孩子有不同的玩法,低龄的宝宝我们可以先从用布挡住脸开始。
2.等宝宝意识到客体永久性概念之后,可以尝试藏东西让宝宝找。
3.逐渐升级游戏难度,等宝宝可以保持半天不发出声音的时候,尝试让宝宝自己藏起来。
游戏解析
此类游戏嬉戏成分大一些,但可以同时提高孩子的多种能力,比如自控力、观察力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