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整合和情境融合的改善是智慧图书馆用户感知激励实现的基础,体现出服务流程标准化和内容个性化。因此,在构建服务情境时,智慧图书馆需要充分分析知识服务的功能属性,以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为导向,整合平台功能属性和服务情境,从而实现管理激励的优化和平台的创新、发展。管理激励包括:激励图书馆专业馆员、激励用户使用平台。智慧图书馆应该从对资源的管理向对服务的管理转变。对服务的管理的关键是对人才的管理,对人才的管理的关键是激励人才,对现有人才的激活和使用是管理的重中之重。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需要激活人才要素的创新功能。除了要有相应的人才配备以外,智慧图书馆人才建设还要有合理的人才作用机制,依靠人才、激励人才、发挥人才的优势和特长。只有这样,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人才的队伍建设才能真正符合智慧图书馆新型知识服务的要求。此外,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需要依靠专业团队的协调运作。在激励个体的同时,智慧图书馆需要协调整个团队的人员配备情况、提升服务团队的协作能力、提高知识更新能力等。用户的不同信息行为需要通过信息需求点的不同属性、信息偏好点以及每个服务阶段的信息利用点进行配置。满足用户信息需求、信息偏好和信息利用是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情境设计应该思考的问题[31]。对用户使用平台的激励具体反映在互联情境和资源情境。针对互联情境的易用性,智慧图书馆应该重点强化其平台技术和各种载体设备在时空、媒介上的综合可用性,关注用户类型的多样性,强化知识服务情境交互平台在媒体介质、终端系统和用户时空受限等方面的易用性,从而优化智慧图书馆互联情境对信息资源采集和加工上的支撑作用,提升交互情境在按需分配、定向推送等个性化适配优化方面的综合能力。智慧图书馆服务内容的个性化和服务流程的标准化激励应该从强化自身属性入手,将互联情境的易用性以及资源情境的有用性有机地整合起来,协同推进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的优化和提升,以用户体验为核心,通过对资源、技术、服务等诸多要素的合理配置,从而提升知识服务情境的适配性和激励机能。
【注释】
[1]陈鸿鹄.智能图书馆设计思想及结构初探[J].现代情报,2006,26(01):116-118.
[2]乌恩.智慧图书馆及其服务模式的构建[J].情报资料工作,2012(05):102-104.
[3]严栋.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学刊,2010(07):8-10.
[4]王世伟.未来图书馆的新模式——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建设,2011(12):1-5.
[5]初景利,段美珍.智慧图书馆与智慧服务[J].图书馆建设,2018(04):85-90,95.
[6]黄辉.基于物联网标识体系的智慧图书馆建设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08):41-44.
[7]杜也力.知识服务模式与创新[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216-235.
[8]乌恩.智慧图书馆及其服务模式的构建[J].情报资料工作,2012(05):102-104.
[9]杨蒙达.信息、知识、情报的关系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09(S1):154-158.
[10]王德禄.知识管理的IT实现——朴素的知识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3-5.
[11]荆宁宁,程俊瑜.数据、信息、知识与智慧[J].情报科学,2005,23(12):1786-1790.
[12][法]查尔斯·德普雷·丹尼尔著,刘庆林译.知识管理的现在与未来[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1.
[13][美]南希.M.狄克逊著,王书贵,沈群红译.共有知识[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15.
[14][美]迈克尔.J.马奎特著,邱昭良译.创建学习型组织5要素[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123.
[15]荆宁宁,程俊瑜.数据、信息、知识与智慧[J].情报科学,2005,23(12):1786-1790.(www.xing528.com)
[16]顾大权,刘高飞.对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的研究与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2012(04):399-401.
[17]王德禄.知识管理的IT实现——朴素的知识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3-5.
[18]荆宁宁,程俊瑜.数据、信息、知识与智慧[J].情报科学,2005,23(12):1786-1790.
[19]晁亚男.数字图书馆信息接受情境及其优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5:22-25.
[20]杜也力.知识服务模式与创新[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216-235.
[21]丁一闻.面向智慧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模式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15:33-35.
[22]袁红,王琴.用户信息搜寻模式与数字图书馆可用性评价[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13):22-28.
[23]马卓.数字图书馆微服务情境交互功能评估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7:45-47.
[24]马梧桐,张世颖.数字图书馆用户信息需求影响因素研究[J].情报科学,2016,34(12):92-96.
[25]刘琼.中美大学学科馆员的初步比较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04):13-16.
[26]杜慧平.信息系统成功模型及其在数字图书馆领域中的应用[J].图书馆学研究,2015(11):30-33.
[27]余世英,明均仁.移动图书馆的用户接受模型实证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4(01):21-27.
[28]马卓,郭沫含.基于信息生态视角的数字图书馆微服务评价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6(22):25-31.
[29]茆意宏.面向用户需求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38(01):76-86.
[30]初景利,段美珍.智慧图书馆与智慧服务[J].图书馆建设,2018(04):85-90,9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