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同事近日特别郁闷:一项工作努力了好些天,因为不可逆的原因,不了了之。他说:“我这个人做事要么不做,要么就要做好。以前做事没有不成的,没想到这件事黄了,唉!”
我小时候,父亲对我说:“你别指望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能做成做好。凡事开始前都要想到三个结果:第一是最好的结果,第二是中不溜儿的结果,第三是最差的结果。”
参加工作后,觉得这句话很是管用,屡试不爽。
首先,不是每件事情努力了就能做好的。成事要看天时地利人和己能等四个方面的条件。一个条件不具备,就有可能做不成、做不好。比如这位同事接到任务,帮下属一家单位承接一个业务。但那个单位并不上心,于是他的热脸贴到了冷屁股上。但他没有意识到,反而更加努力,结果领导直接要他退出。他想不通,为什么领导安排了这项工作,那家单位并不配合?更想不通的是,既然是领导安排了他做这项工作,为什么中途又不让他做了,态度还不太友好?
原因其实很简单:那个单位之所以不上心,是因为这个业务无利可图,甚至还有风险。领导之前要他去帮忙,是因为不太了解情况。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但同事并不了解,所以不能理解领导的意图,还一个劲儿地往前冲,难怪领导有点生气。
职场上这种情况很普遍。不是什么事情都能凭努力办成的。
其次,做事情,无外乎三种结果:最好的结果、中不溜儿的结果、最差的结果。
事先要对事情进行细致分析:有利条件是什么?不利条件是什么?有哪些变量?做成有几成把握?做好有几成把握?可能出现的最好结果是什么?中不溜儿的结果是什么?最差的结果是什么?出现这三种情况后,怎样分别应对?
对这三种结果进行了分析,做好了预演,有了预案,就做好了充分接受这三种结果的准备。(www.xing528.com)
当出现最好的结果时,不会喜出望外——因为早已预期到了这个结果;也不会狂喜失态——因为事前已经预演,所以心态已经平静。常见有人因为做成一两件事情,马上飘飘然不知其所以然,心浮气躁,骄傲自满,为未来失败埋下了伏笔。
当出现中不溜儿的结果时,不会太过失望。虽然没有达到最好的结果,但也没有出现最坏的结果。上面那位同事就是这样:事情没有做成,但并没有损失,相反还有所得:下一次遇事就会换位思考,多角度了解情况、思考问题。吃一堑长一智。
当出现最差的结果时,不用慌张、沮丧、烦恼,甚至绝望。尽管很不情愿得到这个结果,但它来了,就得接受。好在事先已经预料到了,也进行了分析,做了补救“预案”,因此能够在冷静的状态下进行善后,不使事情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最差的结果得到的教训最多,也最有价值,因此也值得高兴。
有人因为一次把事情搞砸,从此一蹶不振,陷入到失败的阴影里再也爬不出来,其实大可不必。再难的事情,也会过去。
要知道,不如人意的事十有八九,这才是人生的常态。
有人说:“心态决定一切。”这是很有道理的。心态的变化,容易使人失去理智。失去理智后,人就会变得盲目。变得盲目以后,人就会失去既定的方向,前途就会变得不可预知。
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欣然拥抱中不溜儿的结果,坦然接受最差的结果,拥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来应对这个变化的世界,这可能是我们应取的态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