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言语信息,从说话者的头脑开始到听话者听懂为止,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它涉及语言学、生理学、解剖学以及物理学等各个领域里的一系列复杂活动,在这整个过程中,存在着一条无形的链环,这条由不同平面上的复杂活动串联而成的链环,就叫作“言语链”。讯问过程是由一连串的问答组成的,我们称这些言语组合为讯问言语链。讯问言语链既能反映出言语组合方式,又能反映出讯问双方的心理活动。例如杰克用刀刺死了与他分居的妻子和三个孩子。讯问人员注意到一个犯罪细节——杰克越是竭力讲道理,他的妻子就越发不讲理,于是这样说:
杰克,你是个正直的人,我相信你本想公正地对待你的妻子,你到她住的地方去,本想和她商量一下离婚和财产分割的事情,就像所有正常人一样。但是,大概是她开始和你争吵起来,她极度疯狂,且不讲道理,甚至把你推到了餐桌上。好了,如果你被推到餐桌上,而且她和你大吵大闹,突然你的手摸到一把餐刀,你未加思索就用了它,我可以理解你,我可以很容易地看出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这是一种情况。那时如果你花了时间在抽屉里找到一把餐刀,并使用了它,那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如果实际发生的是后一种情况,那么就没有必要再和你谈了。但是,如果那刀是在桌子上,而不是抽屉里,而且是她用手指头戳着你的脸,并向你大喊大叫时,你靠在餐桌上,同时你的手落在了刀上,于是你未加考虑便动了刀,那么我完全能理解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现在,杰克,那刀是在桌子上,还是在抽屉里?我相信它是在桌子上,而不是在抽屉里。它是在桌子上,对吗,杰克?我相信你没有必要到抽屉里去找刀!杰克,它是在桌子上,还是在抽屉里?这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杰克。它是在桌子上还是在抽屉里?
这种带有诱导式的讯问,在我国法律当中是不允许的,但讯问者注意抓住被讯问人的心理活动,问话是可以借鉴的。请注意加重点词(为本书作者所加)。讯问者抓住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活动,采用选择、分析、推理的方法,启发犯罪嫌疑人开口。第一层选择分析了两种可能发生的情况;第二层选择作出更细微的分析推理,数次提出选择问题——在桌子上,还是在抽屉里?步步紧逼,并指出这一选择的重要性。最后被告终于吐出了一个词——“桌子”。这是第一次承认,也是坦白的开端。随后的讯问过程是这样的:
杰克:(稍停片刻后)我干了她。
审:你的意思是你用了那把刀?
杰克:是的。
审:你干了几下?
杰克:好几下。
审:你是在前面干的还是在后面干的?
杰克:前面。
审:你在后面干了吗,杰克?
杰克:没有。
审:然后怎么样?
杰克:孩子们哭了。
审:那你怎么办了?(www.xing528.com)
杰克:我把他们放到了盆里。
审:你说的是浴盆吗?
杰克:是的。
审:然后你干了些什么?
杰克:我干了他们。
审:你的意思是你用那刀子干了他们?
杰克:是的。
审:然后你干了什么?
杰克:我本想给自己一刀,但我没那勇气,所以我就跑了。
审:那把刀你怎么处理了,杰克?
杰克:我留在了浴室内。
审:浴室内什么地方?
杰克:和他们一起,在浴盆里。
至此,审讯员已得到了犯罪嫌疑人的全部口供。在讯问过程中,审判员选择词语极其谨慎、隐讳。比如说“你用了那把刀?”“你干了他们?”等,而只字不提“杀害”“杀死”等,目的在于消除刺激性、冲突性言语情景。避免犯罪嫌疑人作出不利于讯问的反应,创造出一种平和性、合作性的言语情境,使犯罪嫌疑人心理上有一种开脱感,顺着审判员一环扣一环的推理、讯问作出具体回答,从而挖掘出了审清案情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包括犯罪行为的具体环境、犯罪的具体情节和被告作案后的活动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