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讯问的心理策略
讯问是一种带有强制性的司法言语活动,司法人员有权讯问,被讯问者必须回答。但是,被讯问者往往心存侥幸,隐瞒真相,或避实就虚、避重就轻,讯问的双方因此形成对立的心理态势。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司法人员来说,要找到突破口,获取被讯问者的真实口供,就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必须注意讯问策略。讯问心理策略大致有如下几种:
1.政策攻心。讯问人员讯问被讯问者,是代表国家司法机关审理案件,要坚持实事求是,严格按照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办事,对被讯问者进行政策攻心教育。教育的内容包括政策、法制、形势、前途等。换言之,既要使被讯问者懂得法律的公正、威严、不可侵犯,隐瞒、欺骗只会受到更严厉的处罚;同时又要使被讯问者知晓,坦白交代、认罪伏法才是唯一的出路。
政策攻心要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的案件性质、认罪态度进行思想瓦解,促使被讯问者交代案情。
2.心理接触。讯问活动实际上是讯问人员与被讯问者的心理接触过程。讯问心理接触一般带有主从关系的特点,即讯问人员居于主导地位,被讯问者居被动服从地位。因此能否建立良好的心理接触关系,取决于讯问人员采取的接触措施。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讯问人员主动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保持沉着冷静,避免感情用事,使自己的行为、问话能有效地服从案件需要。讯问中任何欺骗、粗暴、威胁和造成对方肉体精神痛苦的方法都会产生不良效果。②讯问人员应当假定自己为被讯问者,把自己置身于对方的思维状态中,设身处地地设想被讯问者可能出现的心理活动、防范措施和语言反应。③讯问人员应通过自己的行为、心理如以诚相待、语言文明、具有说服力等影响对方,并使其产生正常的、积极的心理态势。
3.对证讯问。讯问人员要对掌握的案件事实和证据材料做认真分析、正确评价,防止主观臆断,借助已掌握的客观材料对证讯问。
对证讯问时,对于在什么问题上使用什么证据,使用证据对被讯问者的思想将会产生什么影响,被讯问者可能作出何种反应,以及会出现的结果等,都要事先周密考虑。对证讯问要选择时机,如果时机不当,被讯问者会蛮横抵赖或沉默抗拒,造成被动僵局,因此,要找准利害环节,发现被讯问者的思想弱点,或不能自圆其说的漏洞,或自相矛盾之处,创造有利时机。对证讯问必须符合两个原则:①合法,不搞刑讯逼供、诱供。②力求收到最佳效果,对证讯问可直接出示证言、物证,也可暗中点破,还可以点滴使用,连续打击,总之使用证据材料一定要可靠、属实、得当。材料不可靠的,宁可不用;时机不成熟的,绝不滥用。
(二)讯问技巧策略
1.迂回讯问。迂回讯问是指初审或追审新的重大问题,司法机关在掌握证据还不够充分、案情还不够明了时,采取的一种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的讯问方法。迂回讯问一般采取这样的步骤:①扫清外围。先把与案件性质和主要罪行有关的外围问题查清。这样入手可把追问的范围放大,还可适当消除被讯问者的防范心理,为后面的讯问打下基础。②触及关键。在扫清外围的基础上逐步缩小范围,查清与证实案情和主要罪行密切相关的问题。③直捣核心。在被讯问者进退无路之际,抓住时机讯问主要罪行或关键情节。这一发问方法,在讯问活动中经常运用,且成功率较高。尤其对一些案情本身比较复杂,且性质恶劣、严重,被讯问者在讯问活动中拒供心理严重,防御体系严密,有一套反审讯伎俩的案件,这一发问方法更具有实用价值。在具体运用时,一般先从一些表面上与案情无关而实质密切关联的问题问起,以提高被讯问者回答的兴趣。讯问言语的语气要柔和平缓,尽量不给被讯问者以新的压力,在拉家常似的言语活动中,使被讯问者放松戒备,通过这种方式,把被讯问者可能形成诡辩的道路一条一条地堵死,使被讯问者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讯问人员的“圈套”。一旦时机成熟,则采取突然发问的方法,提出一些与前面提问有密切关系的案件的主要环节或被讯问者的主要罪行,促使被讯问者陷入进退维谷、无言可辩的境地,从而迫使被讯问者不得不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如审讯一起电击杀妻案中,被讯问者否认是他作案,讯问者采取这样的方法进行发问:
问:你爱人平时身体如何?
答:一般没有什么大病,有时爱感冒。
问:你爱人同家庭、单位关系如何?
答:很好,她与同事和两家的老人之间的关系都很好。
问:你同爱人平时关系如何?
答:这你们可以调查,几乎一年多都没吵过架。
问:18号上午,你回家后,家中有哪些人?
答:我、妻子、岳母及未满三个月的女儿。岳母8点20分左右去买菜,9点刚过就回来了。
问:这期间有没有人来过?
答:没有。
问:你岳母买菜这段时间,你和妻子做什么了?
答:我给女儿煮米粉,爱人洗衣服,她洗完衣服,说累了,上床躺下了。我煮好米粉,上床,就发现她死在床上了,是被电击死的。
问:你怎么知道是她被电击死的?
答:她脸上有电灼的伤痕,肯定是被电击死的。
问:她怎么会被电击死呢?
答:不知道。
问:电击死亡分三种情况:一是不小心触电,二是自杀,三是被他人用电杀死。你妻子死于哪种情况?
答:不是不小心触电,就是自杀,不是他人杀的。
问:依据呢?
答:家里没有其他人。
问:你相信科学吗?
答:当然相信。
问:那么我们告诉你,通过科学鉴定和法医勘验,你爱人确实是电击致死的,不过既不是不小心触电,也不是自杀,因为:首先,她死于一种自制的专用工具,不是不小心触电;其次,这种自制的工具,不可能造成自杀(根据有关专家鉴定,此工具不能造成自杀,法医勘验死者面颊,被电灼焦,留有痕迹)。况且你说你们关系很好,同事关系也很好,不可能忽然自杀。那么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他杀。你刚才讲了,岳母离家后没有来过任何人,只有你爱人、女儿,再有就是你在家,三个月的孩子不会杀人吧。
答:(无语)。
问:我们所获证据是科学的,科学是任何人都无法推翻的。
这样被讯问者被逼入绝境。讯问人员开始问被讯问者同爱人的关系及爱人与单位及家人的关系时,估计到被讯问者必然会讲自己同爱人关系好,以此来否定其作案的可能性,被讯问者果然如此供认,这样就把她个人自杀的可能性排除了。而后,又问被讯问者那天有没有其他人来过,来排除其他人作案的可能性,这两步完成后,就为追问被讯问者杀妻埋下伏笔。讯问人员紧接着用科学技术鉴定来否认不小心触电和自杀的可能,这时被讯问者想再诡辩也不可能,陷入欲进无途、欲退无路的绝境,无可奈何之下只得供认。所以迂回发问在具体实施时,必须采取一定的隐蔽手段,不能使被讯问者觉察出讯问人员的讯问意图,否则就不称其为迂回发问了。
2.循序发问。循序发问与迂回发问有些相似之处,即都是先扫外围,再提问中心问题,但它又与迂回发问有不同之处,即迂回发问是在有掩护的条件下进行的,进攻的目标只有讯问人员才清楚,被讯问者并不知道讯问人员讯问的真正意图。而循序发问是在讯问人员和被讯问人员双方都明白各自意图的情况下进行的,它不需要任何条件作掩护,而在许多情况下是无法掩护的。这是一种由小胜到大胜、由局部胜利到整体胜利的讯问方法,它要求对被讯问者的全部犯罪事实,排列主次轻重、难易急缓,而后按照先易后难、先轻后重、先次后主,循序渐进地发问的方法,一步一步地提问,把那些容易攻破的问题先拿下来,置被讯问者于被动,并打乱其心理防线,为拿下主要的、严重的犯罪事实扫清障碍,创造条件,然后再集中主力,迫使罪犯交代主要罪行,取得斗争的全胜。所以这一发问方法,常用于罪行较多、情况复杂、缺少直接有利证据,被讯问者又比较顽固狡猾的案件。讯问中,讯问人员要表现出必胜的信心,言词要准确、明白,语气要清晰、干脆、坚决有力,特别要注意言语运用的策略性,要一步步地加大压力。如讯问一起间谍案件的接头地点:
问:你来广州干什么?
答:回来看一看。
问:看谁?
答:看朋友。
问:哪个朋友?
答:贾××。
问:家住哪里?
答:住成都。
问:那你为什么不去?
答:他写信叫我在广州等他。
问:哪里等?
答:他没讲,说到时间会来接我的。
问:你住在什么地方?
答:流花宾馆。
问:那你为什么不在流花宾馆住?
答:那儿人多。
问:那你准备住哪里?
答:一个朋友家。
问:朋友家在哪里啊?
答:中山路××号,不知道叫什么,没见过面。
问:那你怎么找他?
答:我说去找贾××,他就会接待我。
问:你怎么知道?
答:贾来信中说的。
从这段问话可以看出,被讯问者在讯问人员的环环进逼的情况下,供出了贾××写信讲好在广州中山路××号接头。开始问起了来广州干什么,被讯问者只是含糊地回答“看一看”。讯问人员马上问他来看谁,暗示他是来找人的,被讯问人害怕说出广州人,就讲是一个成都人。紧接着又问为什么不去成都,被告只得说在广州等,但又拒绝说出接头地点,再问他住在什么地方,并否认他讲的流花宾馆,被讯问者这时已明白他的行动已在讯问人员的掌握之中,只好供出中山路××号等。这从被讯问者来广州干什么到促其供出接头地点,一步步地按顺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发问,毫无遮羞之嫌。而且,讯问人员与被讯问者都知道讯问的意图。值得注意的是,循序发问方法的使用,事先要有周密的审讯计划,明确要解决的主题,要切实掌握情况,所有问话要紧扣主题,要有被讯问者作假供的思想准备。否则,一旦脱节,便会被打乱部署,达不到审清主要问题的目的。
3.离间发问。在一些集团性案件中,这一发问方法是经常使用的。三十六计中的反间计,就是使敌人营垒中的人为我所用,我们也可将此法运用于讯问言语中。
离间发问主要是用于同案犯之间的攻守同盟、哥们儿义气,瓦解他们的精神支柱,离间他们的罪恶联系而采用的发问方法。对于一些有组织的犯罪集团,可利用案犯之间的地位、作用、利害冲突等矛盾和裂痕,分化瓦解、各个击破,同时区别对待。
首先把罪恶较轻、愿意交代的被讯问者分化出来,利用贴切的言语表达法律规定,说明、鼓励他们接受党和国家的挽救,坦白交代、揭发同伙,再利用他们的供词,围攻罪大恶极、态度恶劣的首犯或主犯,促使他们矛盾激化,在利己和自私的心理支配下,让他们互相对咬,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如审理一个反革命集团案中的一段对话:
问:颜×贵是什么人,你和我都很清楚。你李×杰的角色,我们也是清楚的,如有迷途知返,必须痛下决心,况且你们一伙人,又有谁是值得信赖的呢!
答:对老颜这伙人,我心中是有数的。
问:你曾追随颜×贵,但颜×贵究竟对你怎么样?他根本就不相信你,只不过是暂时利用你一下罢了。颜×贵不是曾经说过,将来有你没他、有他没你,到哪天非干掉你李×杰不可?
答:(急不可待)他真说过这话?
问:颜×贵想把你置于死地,你还蒙在鼓里,到现在他给你的那份“东西”,还不敢向政府揭露。
答:他给我一份什么东西呢?
问:当然不是金钱和日用品,而是颜、何二人怕被你留做把柄的一个核心机密。
至此被讯问者做了如实供述。这段问话充分利用了颜×贵和李×杰之间的利害冲突,从颜有将李置于死地的企图入手,离间他们之间的关系,达到审讯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讯问方法,在言语表达上要坚决,语气要肯定,言词要清晰,表情要严肃。
4.重复发问。顾名思义,就是对某一问题重复多次进行发问,直到把问题讲清楚。这种发问方法是被讯问者拒供,或者有意回避讯问人员提问时,反复多次发问的言语表达形式。
先是给被讯问者不断施加压力,使其感到讯问人员提出的问题是不容回避的,当然,这样重复是有条件的,如果被讯问者拒供时间持续较长,那就要考虑改变发问方法,或者转变讯问的问题。但在变更时,要向被讯问者明确提出此问题是不容回避的,是迟早要做交代的。如在审理一起盗窃汽车进行抢劫的案件时,被告只供盗开汽车,而不供抢劫的罪行。讯问人是这样发问的:(www.xing528.com)
问:你盗车干什么用?
答:(无语)
问:(加重语气)你盗车是干什么用的?
答:开车去城郊转转。
问:你盗车究竟为了干什么(再次加重语气)?
这种发问十分明确,讯问人员紧紧抓住被讯问者盗车是为抢劫做准备这一目的,使被讯问者清楚地意识到讯问人员对抢劫这一实质问题穷追不舍,自己的罪行定然已暴露。这里重复两次表达的言语意义是一样的,但语气不断加重,给被讯问者以强大的精神压力,造成非交代不可的局面,如果被讯问者仍拒不供认,则要向他指出,现在不讲,将来也要讲,问题不容回避。千万不能给被讯问者一种顶一顶就顶过去的印象。
重复发问的另一目的,是使被告人暴露矛盾。这次讯问,被讯问者可能做假供;在另一场合,再向其提同样的问题,使之暴露因假供而必然出现的矛盾,然后利用矛盾再深追狠打。
5.借言发问。借言发问是借用被讯问者说过的谎话,来问被讯问者的另一种发问方法,这也就是俗话说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被讯问者有一种自食其果、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感觉。
借言发问的内容,只能是被讯问者说过的原话,如果确已无法记清原话,则用原意表达也可以,但应绝对避免使用讯问人员主观加工过的,或不是被讯问者说过的原意的话,否则其效果会适得其反,甚至会被被讯问者抓住把柄,成为他的口实。在讯问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借言:①从被讯问者供述中的明显漏洞借言。②从被讯问者表白的谎言中借言。③从被讯问者供词中自相矛盾的词句中借言。
在发问时,我们可以顺其借言所表达的意义来发问,也可以反其意进行发问。如审讯一个既有盗窃罪行又有反革命罪行的人:
问:李××,你最近动了不少坏脑筋吧?
答:我这个人文化程度低,请政府多多教育。
问:现在回过头来看看你文化程度低的问题。
答:(不语。)
问:文化程度低并不可怕,只要理解坦白从宽,仍有出路。
讯问人员第一句探索发问,问了以后,被讯问者极为敏感,马上用文化程度低来掩盖自己的反革命罪行,讯问人员意识到被讯问者在这个方面防卫意识较严密,而转向追问盗窃问题,在盗窃问题问清后,借用被讯问者说过的文化程度低的论调,进行发问,一句话就把问话内容拉回来了。且间接点明被讯问者文化程度低只是借口,暗示其反革命罪行已被讯问人员掌握。
6.跳跃发问。跳跃发问是一种不同于常规的发问方法。当被讯问者的防御体系十分严密,编造了一整套谎言时,讯问人员为了揭露被讯问者的谎供,撕开被讯问者的防御体系,在讯问言语的表达上打破常规的问话顺序,跳过被讯问者早已准备的防线,直插被讯问者没有准备的问题,通过忽前忽后、忽东忽西的跳跃,使被讯问者措手不及、防不胜防,从而不得不交代问题。这种发问方法表面上看来是杂乱的,但是实际上是有条理的,从一个问题跳到另一个问题是事先设计好的。如在审讯一个盗窃犯时的一段问话:
问:你盗窃中岳乡石板桥的耕牛时,真的有同伙吗?
答:真的是两个人,是童×财偷的,我只是在外面放了哨。
问:平江县嘉义乡芦头村一带你认识一些什么人?
答:我在那里搞过副业,认识我的人很多。
问:中岳乡石板桥一带,你认识些什么人?
答:我同一些人搞过赌博,他们一些人认识我。
问:(讯问人员写了被讯问者的名字,拉开距离叫他辨认。)这是什么字?
答:看不清。
问:证明你的视力很不好嘛,人家看得清,你却看不见。
答:(低头不语。)
问:那天晚上什么天气?
答:记得是下毛毛雨……
问:你那天傍晚坐在五里镇的石块上干什么?
答:(目瞪口呆,无语。)
问:那天晚上你的同伙哪里去了?你是怎样丢牛逃跑的?
被讯问者供认作案时自己只是放哨而已,是同案犯干的,问了以后,讯问人员跳过“你是怎样放风的”这一问题的追问,而是追问他在平江县嘉义乡以及中岳乡一带认识什么人,接着又追问那天的天气情况,跳开天气又问“如何逃跑”。
被讯问者在多次讯问中都谎称有同伙,讯问人员调查后发现,讯问者向来个人作案,作案当天,他向别人借斗笠,偷牛后因被人发现而逃跑,以上言语表达从表面上看来杂乱无章,而实际上,它们都有必然联系,而且这样跳跃式的发问,撕开了被讯问者的防御体系,迫其作出如实供述。
应注意的是,这一发问方法的运用,必须以把握确凿的证据为前提,否则会造成先入为主的诱供后果,使口供的可信度下降,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在被讯问者已承认其犯罪事实,但还没供认具体细节的情况下,要即时改变发问方法,而不能继续跳跃发问,最好用其他发问方法,对具体细节问深问透。
7.启发发问。启发发问有两种:一种是启发被讯问者记忆的启发发问;另一种是启发被讯问者良知的启发发问。
启发被讯问者记忆的启发发问是指被讯问者确实是由于记忆问题而对某些问题交代不清时所使用的一种发问方法。它的主要作用是在讯问人员的引导下,帮助被讯问者进行追忆。应该说明的是,启发发问绝不是引供,其区别在于启发发问中的启发,以讯问人员掌握的事实材料为依据,而引供则以讯问人员的主观想象为依据。同时,要掌握好这种发问方法,除在言语表达上要仔细斟酌外,特别应注意讯问人员的办案思想要端正,要实事求是,不可先入为主,用主观想象分析去引导被讯问者按讯问人员的意志去供述。
如审理一起杀人案,被讯问者对犯罪事实做了供述,但作案时间总是交代不清楚,一直供述的是9月初,而事实发生在11月初,审讯采取了启发式方法:
问:你再仔细回忆一下,是国庆前还是国庆后发生的?
答:我记得还没有过国庆。
问:根据呢?
答:反正天气不冷,但又不是穿一件衣服的时候。
问:你们那天吃饭吃的是什么菜,还记得吗?(因为此案是酒后争执而引起杀人的。)
答:记得我们买了一只鸡,用鸡炖的大白萝卜,还将鸡杂炒的什么,我记不清了。
问:你怎么记得是鸡炖大萝卜?
答:因为买了鸡,没什么菜,我们自留地正好种白萝卜,我们就拔了萝卜炖鸡,这是我第一次用白萝卜炖鸡,吃的时候,大家还议论这种做法很好吃。
问:你们那个地方,一般什么时候开始吃萝卜?
答:11月,早点10月份也有。
问:那天既然都开始吃白萝卜了,应该是几月份的事情呢?
答:对了,是国庆节后了,因为国庆节我们也是在一起吃饭的,那天晚上我们还说,国庆的两只鸡要是用白萝卜炖就好吃了。
问:国庆节过了多久又在一起吃饭?
答:有一个来月的样子。
问:那么事情到底发生在什么时间呢?
答:我原来记错了,大概是10月底、11月初的样子。
因为此案是案发6年后才被发现的,时过境迁,被讯问者对具体时间已有所遗忘,讯问人员一连用了几个启发发问,首先以国庆节为时间界线,结果被讯问者没有回忆起来;后来用掌握的那天吃的萝卜炖鸡,以萝卜上市时间为启发,使被讯问者回忆起是国庆节以后;又以国庆节启发,使被讯问者回忆国庆节还在一起吃饭,然后以两次吃饭的时间间隔长短进行启发;最后使被讯问者回忆起时间是10月底或11月初,从而确定了作案时间。
但是以下发问就不是启发,而是引供:
问:你们当天吃了什么菜啊?
答:买了一只鸡,炖着吃,另外把鸡杂儿炒了。
问:鸡里有没有放菜,比如萝卜之类?
答:有菜,可能是萝卜。
问:只有10月、11月才有萝卜,那么都开始吃萝卜了,是几月份啊?
答:是11月份的事情。
这种发问是违反审问原则的,是明显的引供行为,而不是启发。审问人员提到萝卜之类,只是出于自己的想象和猜测,而没有掌握这一情况,所以是引供行为。因而启发发问要适时、适当地使用。
另一种启发发问主要是针对被讯问者拒供而采取的启发被讯问者的良知,促使被讯问者认识自己的犯罪事实的客观实在性及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从而促其理智感、道德感复苏,交代自己的罪行。
这种启发发问范围较广,内容丰富,方法灵活,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实践意义,其中有思想政策教育、感化伦理道德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观教育,“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的辩证关系教育、典型的从轻从重案例教育等内容。
8.命题发问。也称为限定发问,其形式是给被讯问者提出一个命题,限定回答范围,促使被讯问者按讯问人员所提问题的范围作出回答,这种发问方法在讯问活动中常常使用,且在深追细查、问深、问透被讯问者的犯罪事实上,有其特有的意义。例如“作案时怎么进去,又怎么出来的?”“你把他打死后又做了些什么?”等。
命题发问中的命题,可分为总命题和某一个具体命题。总命题一般是一个交代范围较广的、比较原则的命题。如:“你交代一下3月17日当天发生事情的经过”;“从82年初到你被拘留为止,在什么地方进行过盗窃”。总命题给被讯问者作出详尽供述的机会,往往在初审时使用,可以全面听取被讯问者有罪的供述和无罪的辩解,有利于对案情做全面的分析,从中发现问题,寻找矛盾,了解被讯问者的思想状态。由于让被讯问者供述期间一般不加追问,而由被讯问者自由回答,所以总命题供述的可信度不高,切忌轻信,最好命题不要太大。在给具体的题目时,往往对被告触动较大,并且都是被讯问者最不容易回答和最不愿意回答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是查清案件所必须解决的。因此在命这类题目时,必须掌握好时机和发问中的言词表达,如以犯罪的动机和目的为命题时,必须在案件事实已经清楚的前提下进行,而发问中言语表达尽量委婉含蓄一些,如“你当时为什么想起要这样做?(动机)”“你想到这样做的后果了吗?(目的)”这样的言语表达比明确直接的言语表达更容易被被讯问者接受,也更容易引起被讯问者的回答兴趣。从讯问活动的实际情况来看,命题发问更多地用在被讯问者愿意回答的情况下,而且命题的限定范围要适当,太小了则变得一问一答,无所谓命题发问;太大了,则会使被讯问者无所适从,不知从何答起。
9.借题讯问。即以被讯问者答问中提供的语言信息为话题,顺藤摸瓜,促使其如实交代;或抓住被讯问者答问中出现的矛盾之处,使之不能自圆其说。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对犯罪团伙的各个击破。下列便是侦查人员利用两名犯罪嫌疑人分赃不均的矛盾而组织的讯问语言。
侦:刚才那人不认识吗?
犯:不认识。
侦:你应该感谢他,要不是他对你的帮助,你会继续在外流窜作案的。
(犯罪嫌疑人听后,脸上出现怨恨表现,显然有一种被同伙出卖的感觉。侦查抓住时机继续问。)
侦:他说你吃肥头,还连玩了几个女人……
侦查人员话未说完,犯罪嫌疑人抢过话头:“他血口喷人……”一口气吐出了真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