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效师生关系诊断:学生与教师心目中的形象

高效师生关系诊断:学生与教师心目中的形象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师生关系的主导方在教师,但判定师生关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却应该是学生。以此为基础,产生了“学生在教师心目中的位置”和“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这两个诊断剖面。这两个剖面是师生关系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二者相辅相成。这个调查结果引起了笔者浓厚的兴趣,经过进一步地深入调查与分析后发现,其实并不是这些学科的教师对此类学生特别关爱,而是由于小学科的特点间接引起了老师与此类学生相对较好的关系。

高效师生关系诊断:学生与教师心目中的形象

师生关系是学校氛围的最重要因素。师生关系的主导方在教师,但判定师生关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却应该是学生。因为,无论教师做了多少努力,也不管教师本身的感受如何,如果他们没有赢得学生的认可,那就不可能有真实的效果。所以,笔者立足于学生的角度开发了诊断工具,并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工作。以此为基础,产生了“学生在教师心目中的位置”和“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这两个诊断剖面。这两个剖面是师生关系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二者相辅相成。

1.学生在教师心目中的位置

在地位感知问题上,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的两方,其感受可能是有所不同的;不同学业水平和不同性别的学生对自己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可能又有着不同的感知;而且,某些群体的感知具有群体特异性。因此,出于诊断的目的,分别针对教师和所有学生、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和女生实施了三组问卷调查。

使用问卷1调查,标题为“你在老师心目中的位置”,请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选择项包括很高、较高、较低、很低。调查对象为两个班的77名学生。调查显示,数学英语化学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处于很融洽的状态,学生的感受很好,这样的关系应该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但学生认为他们在物理老师心目中的地位偏低,有22位学生认为他们在物理老师心目中地位较低,甚至还有6位学生认为他们在物理老师心目中很低,这样一个关系要促进成功的教学是很难的。通过深入调查发现,这位物理老师其实是一位很优秀的教师,他对学生其实同样有着深深的爱,只是性格非常内向,不善沟通,这就是他对学生的爱始终埋在心底,不擅长表现出来。以往的经验表明,他与学生的关系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加深,一般在接受一个新班一年后便会得到学生普遍的认可,时间越长,他越容易赢得学生的敬重。但是,教育教学工作不能等待,一位优秀的教师应该在与学生接触的第一时间便赢得学生,这样的教育才是高效的教育,理想的教育。为了考查学生感知与教师感受的差异,笔者对学生问卷做了适应性调整,通过访谈的方式向所调查学生的科任教师们调查“你的学生在你心目中的地位如何?”调查发现,教师的感受与学生对教师感受的感知之间有很大差异,其中英语教师是学生感知最好的,但她本人对学生地位的感受却在5位教师中处于第4位,仅高于物理教师,而物理教师恰恰也是学生自我感知最低的一位。认为学生在自己心目中地位最高的是化学教师,但学生的感知却仅处于第四位。后来的改进实践发现该教师的变化是最小的,结合这一点,笔者认为这可能与其自我感受过高,不能有效发现自身的问题有关。

本书按照学业成绩从初一年级随机选取了优秀、中等、后进三类各10位学生,让他们针对各学科教师填写了调查问卷1“我在老师心目中的位置”,学生对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教师的感受的感知基本呈现出笔者预期的规律,即优秀学生一般会认为他在这些学科教师心目中的地位较高,反之亦然。但中等学生的感知出乎笔者的意料,在对语文教师感受的感知中,只有一位学生认为他在语文教师心目中地位很高;在对数学和英语教师感受的感知中,没有一位学生认为自己的地位很高,其感知甚至远远低于后进学生的。为了探究其中的原因,笔者进行了尝试性访谈,发现,这个结果源自长期以来的教学管理方式,即“抓两头,带中间”的教学管理策略。在这种策略下,往往对优秀学生和后进学生都特别关注,但忽略了处于中间状态的学生。而调查结果显示,抓两头只能带来两头的效果,却很难带动中间学生。因此,笔者认为必须在抓两头的同时,研究相应的抓中间学生的有效措施。不同学业水平学生对小学科教师(所谓小学科是周课时较少的学科,包括政治体育艺术、技术等)感受的感知和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状况有所不同。一方面,和语文、数学、英语学科上的结果一致,笔者发现中等学生的感知仍然较低,只有两位学生认为他们在政治教师心目中的地位很高,认为自己在体育、艺术和技术教师心目中地位很高的学生各有1位。这些结果让学校进一步明确了抓中等学生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笔者还发现了一个重要现象,即学业后进学生对这些学科教师感受的感知较好,认为自己在政治、体育、艺术、技术老师心目中地位很高学生有9位(90%)、7位(70%)、3位(30%)和7位(70%),而且在所有4个学科中只有2位学生认为他们在体育教师心目中地位较低,其他均呈现出较高的倾向。这个调查结果引起了笔者浓厚的兴趣,经过进一步地深入调查与分析后发现,其实并不是这些学科的教师对此类学生特别关爱,而是由于小学科的特点间接引起了老师与此类学生相对较好的关系。由于各个班每周的课时较少,小学科的教师一般每人要同时带8至10个班,共400位左右的学生,因此,他们对学生的学业状况不甚了解,也就以同样的眼光看待所有的学生。而后进学生与其他学生一样得到老师同样的对待他们就心满意足了。可见,公平公正在这里得到了较好的贯彻,后进学生的感受因而明显见好。

感知的性别特异性从上一小节可以看到,一般来说,如果学生某个学科的成绩较好,他一般也会认为自己与这个学科的教师关系较好,反之亦然。不过,经验表明,女生的这种感知似乎与成绩之间没有正向关系。因此,为了考查学生对自己在教师心目中地位的感知在女生中是否有特异性,笔者抽取了高一年级两个班39位女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支持了经验感觉,即女生对自己在教师心目中地位的感知没有呈现出与成绩的正向关系。深入访谈后发现,这个年龄段的女生正处于高度敏感期,她们对教师的态度常常会因为一件小事发生变化,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次作业批改,甚至对其他同学的评价,都有可能引发她们对教师感受的感知发生明显变化,甚至有时可能出现截然不同的感受。这个结果表明,在对她们施加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细节,特别在乎其主观感受。

2.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这个剖面可以通过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以下简称“学生评教”)来直观表征。但学生的评价可能会因为学生的立场、看问题的角度、思维层次,以及诸如特定学期等混淆因素而产生偏差,这样,其结果可能就不能准确而可靠地反映师生关系。为了保证准确性和可靠程度,需要从学校中的另外两方—教师和管理者—那里获取额外的证据。具体做法是,通过考查学生评教和教师自评结果以及管理者评教结果之间的关系,检验学生评教的有效性。(www.xing528.com)

本书使用问卷2,以学期为单位就学生评教情况进行调查,请学生围绕10个指标做出判断。这些指标涉及以下方面:个人特质,人格魅力,讲课表现和质量,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课下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对待学生的公平性,对学生的积极态度,对学生问题的处理方式,以及对学生品德和习惯的培养。为了避免类似指标的结果之间互相影响,笔者在设计问卷时将以上方面的顺序打乱。汇总了2008/2009学年度一个年级的467位学生对31位科任教师的调查结果。数据的统计方式为,获得85%以上的学生认可率的任教教师被视为优秀者,70%~85%为良好者,70%以下为一般者。不设较差的等第,因为笔者认为学校里没有此类老师,而事实上,学生也确没有给老师太低的评分。可以看出,大部分指标较为理想,但其中有两项指标值得关注,一个是第一项“我觉得老师能够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做到一视同仁”,优秀率仅为35%,而良好率为42%,一般率为23%;另一个就是第四项“我学到了很多分析问题的方法”,优秀率仅达45%,良好率为29%,一般率为26%。这个结果不仅与其他指标有着较大的差距,且与学校教师队伍的实际素质状况不相符合,其中肯定存在着需要关注的问题。跟踪调查与访谈给了笔者很大的启发。在对第一个指标的跟踪调查中,笔者了解到,造成优秀率较低的因素主要是中等及中等以下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不高,原因在于在教师对这些学生是否应特别关注这个问题上,教师和学生的感受差距很大—对于这类学生,许多教师往往倾注了更多的心血,尤其是当这些学生出现纪律问题或学生问题时,教师们往往给予了及时地回应,而有时可能不太顾及学生的个人感受。教师们认为对这些学生用心良苦,而这些学生却并不希望总是在公共场合,特别是在课堂上以及同伴在场时,招来过多关注的目光,因为这样可能会严重伤害他们的自尊。在对第四项指标的深入研究中发现,有部分教师课堂教学存在较大的问题,他们在课程改革之后并没有实现教学方式的改善,“满堂灌、满堂讲”的现象比较普遍。这在过去可能不会让学生有太大的意见,但近年的课程改革使有些教师的课堂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学生开始感受到这些课堂的魅力,相较之下,就很难接受旧有的教学方式了,他们希望这类教师能够有一个改变。

如前所述,学生评教结果可能不能准确而可靠地反映师生关系。为此,笔者将问卷2进行了适应性改造(即问题及其呈现顺序不变,只针对教师修改问题中的人称),对同一个年级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教师自我评价的数据来自29名科任教师,通过对教师自我评价的结果发现在大多数指标上,教师的自我评价和学生评定的一致性程度都较高;不过在第1、4、8项指标上,二者之间有着较大的差距。以优秀率为指标,差异情况这些比较性数据显示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在一些事关师德、主观性较强的指标上,教师的自我评价明显高于学生。很明显,教师们往往心存热爱,但一旦不能为全部学生所理解,尽管教师们的工作出发点是公平公正,但方法策略不佳,学生便不能接受;尽管教师自以为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但学生并未从中真正学到这些方法,他们便不认可,尽管教师认为自己人格高尚无私奉献,但其表现方法不能为这个年龄特点的学生喜闻乐见,他们就不承认。当然,这里也存在着个别教师自视甚高的问题。所以,在学校行动纲要中一再强调,尽管师生关系的主导方在教师,但判定师生关系质量的决定方却应该是学生,并且希望以此提醒老师们在自己与学生评价的差距里,不断反思调整。

为了以同样的方式对问卷2进行了适应性改造,对9位与这个年级相关的管理者进行了管理者评教调查,结果需要注意的是,学生评教和教师自评针对的是某些或某个具体的教师,是一种具体评价,而管理者的评教则针对该年级的所有教师,是一种整体评价。整体评价和具体评价虽然不能进行直接比较,但二者在相同指标上的比例差异仍可以提供一些直观的参考。可以看出,管理者问卷和学生问卷的一致性程度较高。不过在第1、4、5项指标上,二者之间有着较大的差距。在优秀率上,它们的差异分别为43%、33%、34%。这说明,管理者对有关师德的问题看法比学生的积极的多,这可能是由于学生的视角和思维层次的关系,也可能是由于管理者对相关教师的了解程度不够,但进一步的调查否定了后者。而在关于教学,或者说有关教师的专业素养的问题上,管理者和学生的看法则方向不一致。譬如,关于第4项指标“老师教给我很多分析问题的方法”,有相当比例的学生由于传统习惯仍然希望直接告诉他们一些实用的方法,而管理者则更关注“分析问题”的思维品质的培养。进一步调查发现,这是由于管理者处在教育教学之外,看问题更加客观。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第5项是关于作业的,这是近年来管理者特别头疼的一件事,作业太少影响教学质量,太多又加重学生负担,加之上级主管部门、社会、家长、媒体广泛关注,这给管理者带来了较大的压力,所以,他们对作业的评价要求相对较高。尽管学生和教师对此项评价都有一个比较理想的结果,且二者之间的相关度很高,但管理者的感受仍然不够理想,可见,管理者的思维调整同样重要。

3.诊断结果小结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的诊断结果:第一,调查中的数学、英语、化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处于很融洽的状态,学生的感受很好。但学生认为他们在物理教师心目中的地位偏低,这位教师有加强和学生的交流、改善沟通方式的需求。教师的感受与学生对教师感受的感知之间有很大差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教师存在问题。第二,优秀学生一般会认为他在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学科教师心目中的地位较高,反之亦然;但中等学生的感知却很低,他们在小学科中的感受也是如此,这源自我们长期以来“抓两头,带中间”的教学管理策略。因此,必须在抓两头的同时,研究相应的抓中间学生的有效措施。而后进学生却在对小学科教师的感受里呈现出积极的结果,他们似乎普遍感受到了来自这些教师的关爱。其实,只是由于这些教师能够公平公正地对待他们罢了。这些长期容易被冷落的同学往往是“给点阳光就灿烂”,他们只要能够享受公平公正的阳光就心满意足了。可见公平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第三,女生对自己在老师心目中地位感知确实存在性别特异性,这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女生正处于高度敏感期,表明在对她们施加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细节,特别在乎其主观感受。第四,对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这个问题,在大部分指标上,学生的评教结果都较为理想。但在对待学生的公平性上,优秀率仅为35%,主要是在对中等及中等以下学生是否应特别关注这个问题上,教师和这些学生的感受差距很大,从而造成这些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不高。在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一项中优秀率也较低,原因在于部分老师在课程改革之后并没有实现教学方式的改善,“满堂灌、满堂讲”的现象仍比较普遍,而学生却在部分改革先行的教师充满活力的课堂上尝到了甜头,他们的课堂需求已经提升,而相关教师的课堂却停滞不前,显然,评价结果必然降低。第五,虽然由于各自的视角和立场不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和教师自评、管理者评价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三者总体上而言一致性程度较高,故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能较为准确而可靠地反映师生关系。

4.三方验证式诊断的启示

本书在对年级管理诊断的研究之初,并没有想到三方验证,也没有形成基于学生发展的视角,但随着诊断工作实践的深入,越来越发现到学生感受的独特价值,尤其是高中段学生的认识水平已经相对成熟,而他们与教师和管理者不同的境遇和体验,应该成为检验学校氛围的主要依据。同时,诊断的研究和实践工作越是深入,我们越能发现学生、教师和管理者在认识年级管理氛围方面的差异,有些甚至认识方向都完全不同,如前所述“学生评教”中后进生的教师评价不高不是因为教师关注不够,而完全是因为对他们问题的过度关注所致,等等。三方验证比较容易让我们在差异中发现问题,改进工作,这一启发也随之成为本项研究的一个基本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