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因素很多。一方面,在教学中教师对概念教学的重视程度是影响概念教学的主要外部因素。在概念教学中,教师既要关注概念表述的“精确”,又不能忽视其实质和实际的背景;既要强调定义、定理的字斟句酌,又要注意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和反映的基本事实和现象;不能一味追求逻辑严谨和体系的形式化,还要视学生在一定年龄阶段的思维所应该具有的形象性。另一方面,小学数学基础知识中的概念主要包括数的概念、集合图形的概念、四则运算的概念、计量的概念、比和比例的概念、式的概念等,这些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概括性等特征,本身也为概念教学带来了难度。
就小学生个体而言,由于年龄较小,缺乏足够的感性材料和实际生活经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概括能力、语言理解能力等较差,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成效。
(一)学生获得概念的方式
小学生学习数学概念往往是利用概念的同化和概念的形成这两种方式。概念的同化需要学生从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检索出与新概念有联系的概念,通过相互作用揭示新概念的本质属性。学生个体之间的智力是有差别的,即便是同一年龄和年级的学生,由于智力发展的程度不同,达到相应的概念学习水平的速度也不一样,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水平的差别;概念的形成主要依靠学生的直接经验,从大量的感性材料中进行抽象概括,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从而形成概念。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有明显的认知直观性,需要有具体的经验作支持。因此,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概念的清晰度和稳固程度、原有生活经验和得到的感性材料的丰富性,将对概念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小学数学教材对“角”这一概念的描述是:“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角。”学生在理解角的概念前必须对“点”“射线”建立起相应的概念;对“小数的初步认识”往往是由小学生熟知的货币单位“元、角、分”的使用引入的。
(二)学生的数学能力(www.xing528.com)
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是影响概念教学效果的内部因素,值得关注。
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客观事物,发现事物的各种属性,然后把本质属性从中抽象出来。在掌握了概念的内容后,再把这些本质属性推广到同类事物中,才能对概念所反映的同类事物有普遍的认识,这才算理解了概念。比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做出概括。如果缺乏必要的抽象概括能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会出现片面扩大或缩小的错误。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数学概念教学也相当重要。如果数学语言表述能力差,必然对概念的表述不够准确,就会影响到概念的理解、巩固和运用。比如,“半径”的准确定义应该是:“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作圆的半径。”如果学生把它说成是圆心到圆的距离,无疑就会在实际运用中产生偏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