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按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分别进行阐述。
(一)总体目标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数学课程的三个方面的总目标,即通过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
(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动经验;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
(二)学段目标
数学课程目标对于不同学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要求,这里只对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一、二学段)数学课程目标做具体阐述。
1.知识与技能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仍然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点。随着社会的进步,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认识应当与时俱进,一些多年以前被看重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已不再成为今天或者未来学生数学学习的重点。例如,某些复杂的、超出学生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的运算技巧,某些人为编造、只和考试关联的“题型”等。相反,一些以往未受关注的知识、技能或数学思想方法应当成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例如,结合实际背景选择合适算法的能力,使用计算器处理数据的能力,处理数据并根据所得结果做出推断的能力,对变化过程中变量之间变化规律的把握与运用的意识等等。
对第一学段学生而言,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的过程,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理解常见的量,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在具体情境中,能进行简单的估算;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对第二学段的学生而言,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上的数,理解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了解负数,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理解估算的意义,能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能解简单的方程;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体验简单图形的运动过程,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运动后的图形,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一些基本方法,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体验随机事件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借助计算器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
2.数学思考(www.xing528.com)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是一种公民教育,它带给学生的绝不仅仅是会解更多的数学题。对所有的未来公民来说,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统计观念、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意识等都是不可缺少的,它们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目标。
对第一学段的学生来说,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在从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想象图形的运动和位置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归类,体验数据中蕴含的信息;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对第二学段的学生而言,初步形成数感和空间观念,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进一步认识到数据中蕴含的信息,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会独立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
3.问题解决
我们的学生几乎天天都在“解题”,解大量的题。但《数学课程标准》所关注的问题解决并不等同于这些解题活动。《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包括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对第一学段的学生而言,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对第二学段的学生来说,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经历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4.情感与态度
情感与态度这一目标关系到对数学课堂中的素质教育的认识。数学课堂是素质教育课堂,合格公民的许多素质,诸如对自然与社会现象的好奇心、求知欲,实事求是的态度、理性精神,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克服困难的自信心、意志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是可以通过数学教学活动来培养的。
在第一学段,让学生经常用数学的眼光看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也可以经常向学生提供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引起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身边的很多事物与活动都存在着数学;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知道应该尊重客观事实。
在第二学段,引导学生将数学眼光转向更为广阔的生活情境,使得学生对周围环境中与数学有关的事物具有好奇心,从而产生求知欲,能够主动参与教师组织的数学活动;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体会数学对于我们所生活的自然与社会的重要作用,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于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于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学生能够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的严谨性、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实事求是等良好品质。
以上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它们都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