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结合教材,在教学中以人为本
“授人以渔”(人文精神的根本体现)以人为本,把学生作为人来培养,就要求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和结合贯穿到所有课程教学中去。是“灌输知识”,还是“点燃火种”?长期以来,我们更多的是把学生头脑作为容器,一味“灌输知识”,而不是去点燃学生头脑中的火种,启发思考,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知识原本应在教育中起到开启心智、陶冶情操的作用,如果仅基于实用、求职、甚至功利的目的来获取知识,那么就会失去知识的内涵和魅力,造成学生对所学课程毫无兴趣。以知识为载体,通过对重大发现(或发明)过程的介绍,向学生传播著名科学家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分析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培养学生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成为能适应新世纪迅速变化和剧烈竞争的创新人才。
教会学生科学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其适应能力,比传授知识更重要,这也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应当始终放在教育教学的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爱因斯坦在探索和提出狭义相对论的过程中,除了他在科学上刻苦钻研外,更重要的是他坚持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注重实践,敢于向权威挑战。因此在教学中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和结合贯穿到课程教学中去,不仅可使学生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抓住事物的本质,而且学会用联系的、变化的、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在教材和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化学思想与人文精神的融合(www.xing528.com)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有好奇心才能激起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热情。在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的社会价值的认同和工作中的乐趣。靠什么培养学生的兴趣?不是要从化学学科之外的东西,要靠化学学科本身的魅力来感动学生。化学是非常吸引人的,可是很多学生感觉化学学科非常枯燥,主要是没有真正体会到化学的魅力,或者是他无法领会其中的乐趣,只能是背公式,导致越学越恼。要让学生有兴趣,需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化学的精髓,这要靠老师用自己的科学激情去点燃学生的热情。讲化学学科发展的艰难、曲折的过程,讲科学家的真实感人的事例;讲化学与哲学的关系。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尤其联系高科技中的应用、联系与社会有关问题。通过惯性学习,使学生在化学教学中获得相应的收获。
善用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流淌出知识的溪流,好的语言表达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更好的激发学生美的意识。它是教学艺术的体现,同时也是教师教学风格的一种彰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