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出师表》感动千百年,诸葛亮忠肝沥胆

《出师表》感动千百年,诸葛亮忠肝沥胆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咨诹(zōu):询问。诗文欣赏千百年来,诸葛亮的《出师表》不知感动了多少忠勇之士,激励了多少肝胆之人。“《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真正能品出《出师表》滋味的,又何止陆游一人呢?这一篇《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北伐时,给后主刘禅的奏表。诸葛亮的忠肝沥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形象跃然纸上,一代贤臣、万世师表的高大形象光照日月,流芳百世。

《出师表》感动千百年,诸葛亮忠肝沥胆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疑难注释

①殂:死亡。

②疲弊:疲乏,衰败。

③陟罚臧否(pǐ):陟臧罚否,也就是赏善罚恶。陟,升迁、奖赏。臧,善。否,恶。

④侍中:官名,皇帝的侍从顾问

⑤侍郎:官名,皇帝的近侍,又称黄门侍郎。

⑥督:中部督。

⑦营中:指军队。

⑧尚书: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

⑨长(zhǎng)史:丞相府中辅助丞相管理政务的官员。

⑩参军:汉末至南北朝丞相及诸王府内的属官。

⑪布衣:百姓。(www.xing528.com)

⑫卑鄙:卑贱浅陋。

⑬旧都:指东汉的首都洛阳

⑭咨诹(zōu):询问。

诗文大意

先帝创建大业未到一半而中途去世,现在天下三分,而益州地区最为困苦疲惫,这实在是到了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危急时刻了。然而朝中侍卫大臣丝毫不放松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外舍生忘死,这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有不同一般的恩遇,想要在陛下身上有所报答啊。陛下的确应该广泛听取意见,弘扬先帝遗留下来的仁德,激发将士们的志气,不应该轻易轻视自己,说话不恰当,从而阻塞忠臣劝谏的道路。

不管宫中的侍臣和府中官吏,都是蜀汉之臣,没有亲疏分别,对他们的提升、惩罚、表扬、批评不应该有所区别。假如有人作奸犯法,或有人忠诚善良,有了建树,都应该交给负责管理的部门,评定对他们的赏罚,以显示陛下公平而英明的法治,不应该有偏护,使官中、府中有不同的赏罚办法。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都是忠良笃实的人,善良诚实,忠诚专一,因此先帝把他们挑选出来,留给陛下。我觉得宫廷中的事务,不管大小,都去跟他们商谈,然后施行,就一定能补救缺点和疏忽之处,获取更大的成效。将军向宠,和善公正,通晓军事,从前试用过,先帝赞扬他能干,因此大家建议推荐他担任中部都督。我觉得军营中的大小事情,都去征求他的意见,那一定可以使军队内部协调一致,大小之人都得到合理利用。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就是西汉兴盛发达的缘故;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覆亡衰败的缘故。先帝健在时,每当跟我谈到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帝、灵帝的所作所为感到惋惜和痛心的。侍中郎攸之、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都是坚贞能以身报国的忠臣,但愿陛下亲近、信赖他们,那么汉朝王室的兴盛,就屈指可数了。

臣本来是个平民百姓,在南阳亲自耕田种地,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希求在诸侯中间显身扬名。先帝不因为我地位低微,学识浅陋,自己降低身份,三次亲自到草庐中来拜访我,向臣咨询当今的大事,故此我深为感动,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遭遇军事失利,在战败之际我接受了重任,在危难的时刻奉命出使,至此已经21年了。先帝清楚我遇事谨慎,因此临终时把国家大事委托给我。自我接受遗命以来,日夜担忧,唯恐托付的事情不能办好,以致损伤先帝的贤明。因此五月渡过泸水,深入草木不生的荒凉之地。如今南方已经平定,武器盔甲都已经备足,应当奖励并统领全军,北上平定中原。但愿能竭尽我的平庸才能,清除奸诈凶恶的曹魏,复兴汉朝王室,回到原来的国都。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向陛下尽忠心的分内职责啊!至于对政事的斟酌办理,掌握分寸,提出忠直诚恳的建议,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职责。但愿陛下把征讨曹贼、复兴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假如不见成效,就治我的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假如没有向您提出发扬德行的意见,就要责怪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过失,披露他们的懈怠。陛下自己也应多加考虑国家大事,征求正确的意见,审察采纳大臣的建议,深切追念先帝的遗言。这样我对陛下的恩德就感恩不尽了。我如今就要远离陛下,对着这篇表文痛哭流涕,不清楚说了些什么。

诗文名句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诗文欣赏

千百年来,诸葛亮的《出师表》不知感动了多少忠勇之士,激励了多少肝胆之人。“《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真正能品出《出师表》滋味的,又何止陆游一人呢?

这一篇《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北伐时,给后主刘禅的奏表。在文中,他处处提到先帝,用大量篇幅来鼓励、教诲、扶持后主。可以看出他对先主感情之重,对后主关切之深。

诸葛亮的忠义之情贯穿全文,通篇无处不流露出他对先帝、后主、国家的忠心。诸葛亮的忠肝沥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形象跃然纸上,一代贤臣、万世师表的高大形象光照日月,流芳百世。

文章一上来就写先主,营造了一种先帝壮志未酬、事业未竟、死不瞑目、令人扼腕的悲情氛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先帝那种“出师未捷身先死”的遗憾、悲壮和凄惨,确实令人动容。在对先帝的追思之中,使人会不由地自责、警醒起来,觉得不奋斗就对不住死去的先帝,不忠贞就是对先帝最大的不敬和不忠。

诸葛亮巧借先帝之名、之威,来感动、劝诫后主,让后主采纳自己的建议,妥善处理好后方,以便自己能毫无牵挂地率领三军,安心出师。诸葛亮借先帝之口劝告后主,有时直接吩咐,有时间接劝告,有时旁敲侧击……这让后主哑口无言,无话可说。

为了让后主重用志虑忠纯的大臣,诸葛亮说他们是“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的。既然如此,陛下又怎么能不重用呢?先帝称向宠将军曰“能”,既然先帝都说能了,自然就没有什么可说了。对于先主早已经看好的人,要大胆重用,不可弃之不用。先帝已有定论,后主就不能随便更改。如果不听,就是对先主的极大不敬。

在谈到亲贤远佞时,诸葛亮深情回忆自己和先帝在一起议论此事的情景。他巧借与先主的关系和感情,拉近与刘禅的距离,让刘禅从感情上信服。还能让先帝活灵活现地去教训后主,让后主不要自作主张,而是深刻吸取教训,明辨是非,亲贤远佞。

诸葛亮借助先帝上表后主,一来表达自己兴复汉室的决心,二来劝诫后主处理好自己的事务,让自己没有顾虑地在前方征战。让后主认同先主的遗德、遗训、遗诏,再让后主接受诸葛亮所提的一切意见。诸葛亮巧借先主之名,行自己之事,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先帝对诸葛亮特别的信任,让后主无话可说。诸葛亮的出师就是为了完成先帝的遗愿,所以诸葛亮“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诸葛亮的深深忧虑,让人看到了他的真诚。如果出师不力,诸葛亮要求“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最后,诸葛亮再一次提到“深追先帝遗诏”,让人似乎看到了诸葛亮的赤胆忠心。文章自始至终以先主开口,借着先主的威名来影响、激励、劝诫后主,真是用心良苦。

情深方能辞切,感人全在意真。本文无论是分析形势,提出建议,抑或是追述往事,剖明心迹,字里行间无不浸透着作者从肺腑中自然奔涌而出的忘身忧国之情,也表达出他对刘备父子的忠贞不渝之情,唯其胸臆间有,才会笔底下见。

诸葛亮深挚真情的忠肝沥胆和精忠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智谋卓绝、深明大义,感动了千百年来的无数读者,使得《出师表》成为脍炙人口、有口皆碑的名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