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七日,沙湖①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②,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③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④。
料峭⑤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疑难注释
①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30里,又名螺丝店。
②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③吟啸:放声吟咏。
④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⑤料峭:微寒的样子。
⑥向来:方才。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诗文大意
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放开喉咙吟唱着从容而行。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披一蓑衣任凭湖海中度平生。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微感到了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首想想来路上风雨潇潇的情景,走吧,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www.xing528.com)
诗文名句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诗文欣赏
这首词是苏轼的一首闲适词,历来都被人评为悠闲从容、旷达乐观。该词为苏轼自道之作,其借途中遇雨之事,描绘了一幅传神的“东坡雨中行吟图”,表现了他处变不惊、笑对苍茫、“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潇洒气度,流露出悠游自在和“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达观思想,抒发了他苦乐随缘、开朗达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揭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恬淡妙境。
这首词道眼前景,写心中事,言在此而意在彼。全词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令人回味无穷。
上片以“莫听穿林打叶声”而起,描写急风挟雨而来,对此作者却说“何妨吟啸且徐行”,既表现了词人淡定的心境,也透露出词人安贫乐道的情思。而“谁怕”再连同“莫听”“何妨”彰显了苏轼的气度从容,勾勒出一幅苏公披蓑烟雨行吟图:
在沙湖道上,一个人拄竹杖、履芒鞋,在风雨中闲庭信步、从容自在,吟啸而来。
“一蓑烟雨任平生”更是词人一生颠沛困顿,经历了乌台诗案、党锢之祸的血腥风雨之后的一种洒脱自在、从容自如。苏轼直面人生,坦然而超脱,在人生的风雨中磨练自己,修炼人格。
下片用“料峭”二字,点出正是乍暖还寒之时。春光未到,而微寒正遇。急雨既过,斜阳展颜,作者却回望烟雨凄迷的经行之处,用神来之笔写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妙句来。
也正是词人在深察人世无常,历经社会坎坷之后,宠辱不惊、得失无意心境的反衬。
苏轼于此吐露了欲归隐山林的心愿,然而苏轼深知这“世事”是无论如何也逃不出去的。即便做了和尚还要穿衣吃饭,所以,他以显为隐,以俗世为山林,在尘世无尽的束缚中,醉享无限的安乐与自由。
总之,苏轼面对人生的挫折,处之坦然,得也萧然,失也萧然,活得自在,活得有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