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②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③无留意。四面边声④连角起,千嶂⑤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⑥归无计。羌管⑦悠悠⑧霜满地⑨,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疑难注释
①渔家傲:又叫《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②塞:边境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③衡阳雁去:据说秋天,北方的大雁都要往南方飞,一直飞到湖南衡阳回雁峰就不再往南飞了。
④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风声、号角声、羌笛声、马啸声等。
⑤千嶂:连绵而险峻的山峰;层峦叠嶂。
⑥燕然未勒:指战事还没平息,功业尚未成功。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后汉书·窦宪传》上记载,东汉和帝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北伐匈奴,大破之,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记功,由班固执笔,颂汉威德,就是所谓“勒石燕然”。“勒”此处是雕刻的意思。
⑧悠悠:形容声音飘忽无迹。(www.xing528.com)
⑨霜满地:暗指夜晚漫长,寒气湿重。
诗文大意
秋天来了,西北边塞的风景与江南迥然不同。大雁又往南飞,飞去衡阳了,没有一点儿想要停留的意思。黄昏时分,军中号角连连响起,周围的边声也随号角声此起彼伏。崇山峻岭里,薄雾浓浓,落日余晖,孤单的城门紧紧封闭着。
端起一杯浊酒畅饮,不由自主地想起远在万里的家乡,没有能像窦宪打败敌人那样,刻石于燕然山上,所以不能早早地回到故乡的怀抱。飘忽不定的羌笛声响起来了,夜晚漫长,寒气湿重,遍地霜雪。夜幕降临,将士们都不能安然入睡。将军日夜谋划军事,愁白了头发。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悲痛的眼泪。
诗文名句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诗文欣赏
这首词词人创作于北宋与西夏对峙时期。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今陕西延安)。朝廷派他前往西北前线,负责北宋西北边陲的防卫重任。根据历史记载,在范仲淹镇守西北边疆期间,号令严肃公正而又体恤士兵,受到了诸羌的真心接纳,西夏人民非常畏服他,称范仲淹“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词既表现了将军的英勇气魄和戍边战士的艰苦生活,也间接表达了作者对宋王朝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不满。纵观全词,整首词形象生动鲜明,意境荒芜悲凉而又不失开阔宽广,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表达了自己和戍边将士思念家乡而又叹息破敌无方的复杂情感,表现了他们的爱国情怀,读起来感人肺腑。
上片着重写景,描写的是秋天塞下的风景。“塞下”两字首先点明地点,紧接着作者笔锋一转,用“异”字描绘全部景物的特点,勾勒出了塞下与江南截然不同的风景,并巧妙地为下文抒发思乡之情做了铺垫。“塞下秋来”的客观现实是“衡阳雁去”,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是“无留意”,“无留意”其实是来自于戍边战士的内心,作者借雁去衡阳回雁峰而止的故事将戍边战士的戍边抗敌之志与思乡之苦的矛盾心情刻画地淋漓尽致。“四面边声”三句描写的是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而在“长烟落日”之后,紧衔“孤城闭”三字,描绘出一幅充满杀气的战地风光画面,作者通过对“边声”“角起”“千嶂”“孤城”“长烟”“落日”等这些声和景的描写,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地描绘出了边疆的荒凉景象,更加增强了词意境的凝重。
下片着重抒情,抒发的是戍边战士的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浊酒一杯”怎么能扑灭思乡之情?远在万里的家乡浮现在眼前,功业尚未成功,怎么敢谈归家?“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衔接“长烟落日”,满地白霜映入眼帘、破碎的羌笛声声声入耳,更触动了戍边战士的思乡之情,又怎么能够安然睡去?全词在“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二句上止,此二句由写景转入写情。戍边将士齐心协力,本可以战胜敌人,可是朝廷奉行的却是不抵抗政策。将士们只能是流下眼泪,愁白头发。爱国情怀,乡思之苦,两者兼有,构成了将军与戍边战士矛盾而又复杂的心理。这种心理主要是通过描写景物和渲染气氛表现出来的。在这里,作者用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抒发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同时还表现出外患未除、功业未建的复杂矛盾的心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