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①。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②。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③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⑤?”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⑥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⑦,以头抢⑧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⑨;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⑩。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⑪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⑫,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⑬,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⑭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疑难注释
①不说(yuè):不高兴。
②前“使”字释为“派遣”,后“使”字释为“出使”。唐雎(jū):又作“唐且”,魏国人。
③错(cù)意:在意,注意。错,通“措”。
④广:增大,扩大。
⑤与(yú):语气词,表示疑问。
⑥怫(fú)然:愤怒的样子。
⑦徒跣(xiǎn):光脚,赤足。
⑧抢(qiāng):冲,撞。
⑨白虹贯日:白色长虹穿日而过,是一种罕见的天象,既喻聂政剑法疾速,又谓聂政之举感动上天。
⑩仓鹰击于殿上:苍鹰撞击在宫殿之上,是一种罕见的物象,既喻要离剑法疾猛,又谓要离之举感动上天。
⑪休祲(jìn):泛指上天的吉凶征兆。
⑫缟(gǎo)素:白色丧服。
⑬色挠:脸上表现出屈服的神态。
⑭谕:明白,领会。
诗文大意
秦王嬴政派人转告安陵君说:“我打算用方圆500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安陵君说:“承蒙大王施与恩惠,用大块土地交换小块土地,这太好了;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这块封地,愿意终生守护它,不敢拿它交换!”秦王知道了很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秦国。(www.xing528.com)
秦王和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地域换取安陵,安陵君不答应,这是什么原因呢?何况秦国已经灭了韩国和魏国,安陵君能依靠50里的土地保存下来,是由于安陵君是位长者,所以对他没有不合意的念头。我用10倍的土地,希望安陵君扩大土地,可是安陵君违背我的意愿,是看不起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这块土地谨慎地守住它,即便1000里的土地也不敢更换,何况是500里的土地呢?”
秦王显露出愤怒的表情,对唐雎说:“你曾经听说过天子发怒的结果吗?”唐雎回答说:“我从没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能让百万尸体倒地,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听说过那布衣之士发怒的结果吗?”秦王说:“那布衣之士的发怒,也只是脱掉衣帽光着脚,用头撞地而已!”唐雎说:“这是普通庸人的发怒,不是有才之士的发怒。当那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天上的彗星袭击着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白虹贯穿着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在殿上搏击。这三位都是没有官职的士子。当他们胸中怒火还没有发作的时候,祸福的预兆就从天而降,加上我将会是四个人。如果有才之士真正发起怒来,就会倒下两具尸体,血流五步之内,天下人身着白色丧服,今天将是如此。”说完便拔出宝剑站了起来。
秦王表现出屈服的脸色,挺直了身子跪着向唐雎谢罪,说:“先生坐下,怎么会到这种地步呢!我如今明白了:韩国、魏国都灭亡了,但是安陵依仗着方圆50里的土地存留下来,只是由于有您这位先生啊!”
诗文名句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诗文欣赏
这篇文章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情况。战国时期最后10年,秦国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歼灭各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国的附属小国。秦国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驱人之兵,由此引出了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本文歌颂了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爱国精神,揭露了秦王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
首先,全文最引人注目的是人物对白。本文用对白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局。用对白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安陵君的委婉坚定,秦王的骄横无礼,唐雎的沉着干练,义正词严,都跃然纸上。
开头一段写秦王“灭韩亡魏”之后,雄视天下,根本不把安陵君放在眼里。他企图用易地的方式诈取安陵。在他看来,安陵君慑于他的威势,会乖乖地交出土地,哪敢说半个不字。结果,安陵君反而识破骗局,婉言拒绝,“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态度言辞婉和,但不是卑躬屈膝,而是婉辞,这就是对虎狼之敌的斗争艺术。“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陈理为据,完全正当。“弗敢易”在委婉中透出决绝的态度。不可一世的秦王碰了一个软钉子,心里很不高兴。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身负国家和人民的重托,唐雎“使于秦”。秦国从来就是一个不讲信义的国家,这就使他出使秦国带了一层悲壮的色彩。
唐雎出使秦国会见秦王分3个阶段来叙写。
秦王会见唐雎,语气于委婉中露出威胁,一副居高临下的胜利者口吻。“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完全是一种质问口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纯属威胁的口气。唐雎面对秦王的狡诈骄横,早已胸有成竹,并不和他周旋。“否,非若是也。”态度沉着,寸步不让。据理力争:“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态度比安陵君更为坚定,不给对方一点儿余地。这必然引起秦王怫然大怒,这就使本来很尖锐的矛盾更加激化了,文章至此陡起波澜,读者不禁替唐雎捏一把汗!
第二回合是斗争的高潮,从写作来说也是全文的重心,因此写得最详细。秦王在盛怒之下,施以恐吓:“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公然自称天子,全不把一个小国和它们的使者放在眼里。唐雎以“臣未尝闻也”,不畏秦王的恐吓,冷静应对。秦王杀气腾腾地说道:“天子之怒,伏尸百万,血流千里。”一副暴君的嘴脸全都展露无遗。回想“灭韩亡魏”的历史背景,暴秦靠武力杀戮的场景不是无稽之谈,都会令人不寒而栗。唐雎对秦王赤裸裸的暴君嘴脸,毫不畏惧,士可杀而不可辱,反唇相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照用秦王的口吻,以布衣对天子,真是寸步不让。
面对着秦王对布衣之怒“免冠徒跣,以头抢地”的污蔑,唐雎开始反攻,他先用3个排比句: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的史实,又说“与臣而将四矣”,打消秦王嚣张的气焰,再用“‘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不给对方一点儿喘息的机会,气氛紧张,令人屏息,这使得秦王始料不及,他的精神防线在这个时候就彻底崩溃。唐雎奋勇一搏,终于使秦王露出了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色,只好服软,不再是那个盛气凌人、不可一世的秦王。
唐雎用独白、排比,节奏鲜明的短促句子慷慨陈词,把秦王打蒙了。随着唐雎扬眉剑出鞘,他来不及思考,而结局就已经摆在面前,他唯有俯首就范。突出了唐雎的大义和凛然正气。
第三回合虚写唐雎。秦王从“色挠”至于“长跪而谢”。“先生坐,何至于此!”这时的秦王与以前那个飞扬跋扈的秦王判若两人。而且天子的架势已经完全放下,转而恭维唐雎,虽然有些言不由衷,这也是为他自己找个台阶下。
作者在本文中充分调动了对比、夸张等艺术手法烘托气氛,通过对秦王和唐雎两人的情态举止变化的描写,精心营造了戏剧性的惊心动魄的场面。秦王和唐雎是两个对立的人物,一个是封建暴君,一个是爱国使者,他们的谈判注定是不对等的。因此,秦王不可一世,而唐雎却沉着冷静,面对着秦王赤裸裸的威胁,唐雎敢于放手一搏,置之死地而后生,打了一个漂亮的反击,顷刻之间强弱易势。
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这种勇气和智慧是非常令人叹服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