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孟子告子上其中心论点是什么?鱼我所欲也

孟子告子上其中心论点是什么?鱼我所欲也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孟子告子上其中心论点是什么?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疑难注释

①豆:古代一种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形状像高脚盘。

②呼尔:犹言呵叱、吆喝。

③行道之人:路上的行人。

④蹴(cù):蹋。

⑤乡:同“向”,以往。

诗文大意

孟子说:“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两样不可能同时得到,就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喜爱的,正义也是我所喜爱的;两样不能同时兼顾,就放弃生命而要正义。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所喜爱的有超过生命的,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憎恶的,但我所憎恶的有超过死亡的,所以有些祸患我不躲避。假使人们所喜爱的没有什么超过生命的了,那么凡是可以保命的手段,哪样不采用呢?假使人们所憎恶的没有什么超过死亡的了,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事,哪样不去干呢?按这么做就能生存,然而有人却不去做;按这么做就能避开祸患,然而有人却不干。由此可见,所喜爱的有超过生命的,所憎恶的有超过死亡的。不仅仅是贤人有这样的思想,人人都是有的,只是贤人能不丧失它罢了。

一筐饭,一碗汤,得到就能活,得不到就饿死,(但如果)吆喝着施舍给人,路上的饿汉也不愿接受;(如果)用脚踢着施舍给人,那就连乞丐也会不屑一顾的。万钟的俸禄,(有人)却不问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美、妻妾的侍奉和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本该宁死也不接受的,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本该宁死也不接受的,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本该宁死也不接受的,现在却为了让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而接受了,这些行径不也应该停止了吗?这就叫丧失了他的本性。”

诗文名句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www.xing528.com)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诗文欣赏

这篇文章选自《孟子·告子上》,其中心论点是“舍生取义”。放到《孟子·告子上》全文里看,本文讲的是,“本心”人人不无,个个具有,每个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亏心事来。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在第一段里,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并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加以阐明。行文至“所恶有甚于死者”,作者对这个观点的论述就结束了。

作者论述说,不管美味佳肴还是其他的东西,都是我们的五官对外界事物的贪求。《围炉夜话》中说:“透得名利关,方是小休歇;透得生死关,方是大休歇。”名利皆是身外之物,而生命虽然是自己所有,有比生命更为可贵的东西,所以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杀身以成仁,舍生而取义。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好生恶死虽然是每个人都愿意的,但是有比死去更使人厌恶的,那就是失去道义。

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项羽有愧于山东父老,于乌江自刎;司马迁身受宫刑,忍辱负重;苏武牧羊不屈节辱命;文天祥誓死不降只为留取丹心照汗青;谭嗣同慷慨就义去留肝胆两昆仑。这都是践行道义的真君子,大丈夫。

紧接着“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提出了新的命题:人人都有“是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有它。孟子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每个人只要立志,都可以做一位君子,做一位贤人。

并且他还曾经提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仁就是人的本心,义就是人本应该走的正路,如果舍正路不走,放逐本心而不知道去找回,那就是一种悲哀啊。如果家里丢了一只鸡、一只狗都知道去找回来,那么丢失了本心,失去了人性,就更不知道找回。修身求学之道,没有什么,只不过就是让每个人找回自己的本心而已。

第二段就是对“本心”这个命题的论说和阐明。作者用一般的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每个人都有本心,每个人生来都有做人的尊严和道义,人人都是平等的。“羞恶之心,人皆有之”“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这就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本心”力量的彰显。

结尾用“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阐述失去“本心”的人惯有的行为,并对此进行批评和嘲讽。人一旦失去真心,就如同禽兽一样,忘恩负义,追名逐利,贪婪自私,无所不为……这是孟子从反面论述失去本心的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