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片蛮荒的土地。荒凉的大山,空寂的野林,潮湿的云雾,发霉的礓土,历史在这里留下的是一片空白。千百年来,它如同一个昏昏沉睡的梦,连上帝似乎也忘了将它唤醒。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才有一支身穿绿色军装的神秘队伍,从茫茫大戈壁浩浩荡荡而又小心翼翼地来到了这里。他们头顶云天,脚踏青山,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这默默无声的大山沟里,用一双长满老茧的大手支起了第一顶绿色的帐篷,点燃了第一团现代科技文明的圣火!于是,古老蛮荒的山谷震颤了,野草丛中的小生物惊呆了,原本无欲无望、平平静静的山民们的日子也开始发生了莫名其妙的变化,渐渐有了生气与活力、企盼与梦想,同时也有了哭泣与悲伤、惊恐与焦虑。
发射场定点于20世纪60年代末,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初。当年,为了选定一个理想中的发射场,国防科委组织了数十名专家,对四个省的三十一个县进行了空中和地面的立体勘测。最后经过分析、比较、论证,认为这儿地处横断山脉南段的西缘,纬度较低,离赤道较近,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发射卫星时,可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提高火箭的运载能力,有利于把同步通信卫星送入三万六千公里高的赤道上空。此外,火箭从这儿发射起飞后,按设计的航向飞行,整个航程可以避开大中城市,不会危及沿途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加上这里气候宜人,空气洁净,为火箭、卫星的测试工作,提供了非常理想的温度、湿度和空气洁净度,所以是发射地球同步卫星的好地方。
当然了,专家们当年在论证、选定这个靶场时,怎么也不会想到二十年后这个原始的大山沟居然会发射美国的卫星。倘若当初想到了的话,或许这个发射场今天就不在西昌,而在“南昌”或者别的什么“昌”了。
二十年来,这支队伍在这荒山沟里默默地生活着,默默地创造着,也默默地期待着。他们用青春和爱情、热血与生命,铸起了一座举世瞩目的航天港,同时也经历了一个常人无法想象的苦难历程。
一切都是在无声中存在,一切都是在秘密中进行。这支队伍开创着人类最神圣也是最艰难的事业——空间文明,却被置身于一个近似原始的生存环境之中,甚至他们所从事的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也只用了一个简单得再简单不过的代号:“331工程”。
然而,自1984年1月29日第一颗卫星从这里升起,到1990年3月,已经有6颗卫星从这里飞向太空,其中有5颗都是同步通信卫星,而且发射成功率高达百分之百。这在世界航天发射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所以,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不得不承认,这里拥有一支坚韧不拔而又特点鲜明的发射队伍;大山沟的一草一木,自然也会记得这支发射队伍中的每一个人;而历史更不会忘记那一个个惊天动地的辉煌时刻。
不过,当一颗又一颗的卫星从他们的手中飞向太空时,或许恰恰最容易被忽略甚至埋没的,就是他们这群被“保密”的外衣紧紧包裹着的活生生的人!
1986年,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宣布对外开放,承揽国外卫星发射业务。此后,西昌发射场开始了从封闭型的试验基地,向开放型的发射中心转变。
于是,数以万计的中国公民和海外华侨、港澳同胞,纷纷来此观光旅游。他们像是来寻找一种精神寄托,又像是来朝拜一方圣地。
一位六十五岁的华侨老人,远涉重洋来到西昌发射场。望着那十一层楼高的发射架,他激动得久久说不出一句话。临别时,他面对发射架,深深鞠了三个躬,然后才站在发射架下,让摄影师为他留下了一个苍老而满足的笑。
此外,还有二十多个国家、五十多个卫星组织的外宾,也先后来过这里。其中有来自第一世界的美国和苏联,有来自第二世界的法国和英国,也有来自第三世界的朝鲜、赞比亚、尼泊尔和巴基斯坦。
1988年10月,外交部新闻司组织了十八个国家四十八名外国驻京记者和夫人来到这里参观访问,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同样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美联社驻京首席记者艾博伦在报道中说:“世界各国的航天组织再也不能无视中国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和它那十一层高的发射架了,它们标志着中国已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路透社记者耿必儒在报道中说:“中国乘1986年美国航天飞机发生惨剧和‘阿里亚娜’火箭卫星发射计划连续受挫之机,加快发展其商业卫星发射业务。中国的官员已使华盛顿确信,他们不会使用发射商业卫星的手段来窃取由于政治原因向中国禁运的技术。”
法新社记者莱斯科在报道中说:“征服空间是中国军队和科学家们为之奋斗的事业。西昌是中国为实现其成为仅次于西欧世界的第四个卫星强国的夙愿之希望。中国军人和科学家已把目光盯在2000年上,中国将参加卫星发射的贸易战,因为发射一次卫星,至少使中国获得一亿美元。”
难怪,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外事处的戚处长向我介绍情况时,一开始便非常自豪地说:“‘三个世界’的外宾和记者参观了西昌卫星发射基地之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印象。这个印象概括成一句话,那就是‘中国了不起’!”
我问戚处长,“了不起”这三个字,具体怎么讲。
戚处长说:“第一世界说中国了不起,是想不到中国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如此短的时间内,能把航天事业搞到这个水平;第二世界说中国了不起,是想不到中国一下子竟成了他们的竞争对手;第三世界说中国了不起,是想不到中国的航天事业完全依靠的是自己本国的力量。”
更出乎意料的是,西昌卫星发射基地不仅吸引了一般的外国友人和外国记者,而且还引起了美国高层人物的关注。
阅读测训
1 填空题。
(1)《飞向太空港》的体裁是________,这是一种介于新闻报道和文学作品之间的文学样式,是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文体,它的基本特征是具有________性和________性。(www.xing528.com)
(2)西昌是________自治州的首府,具有亚热带高原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只有十七摄氏度,故“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季春”,享有“________”之美称;又因为一年四季,绝大部分时间都可见到硕大明亮、圆润清澈的月亮,故又被称为美丽的“________”。
(3)1984年4月8日,中国的“________”运载火箭在西昌把中国的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送上了太空,震动了世界。
(4)自中国宣布进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起,________________便成为中国政府批准的经营运载火箭发射服务、卫星合作业务的唯一机构,这是一家全国性的具有法人资格、独立经营权的工贸结合、技贸结合的进出口贸易公司。
(5)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将自己的火箭、卫星等高科技产品,送到了国际航展会上,是1985年6月在________举行的国际航空航天展览会。
(6)“亚洲一号”卫星,是由美国________公司设计生产的一颗国际通信卫星。
(7)不愿得罪十亿中国人,最终做出批准“亚洲一号”卫星出口许可证决定的是美国总统________。
(8)“亚洲一号”卫星准备发射期间,困扰中外双方的最大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因此在发射基地最为繁忙的工作人员是________。
(9)1990年4月7日,西昌卫星发射场用“________________”火箭成功发射美国卫星“________________”,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
(10)“亚洲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是中国航天人众志成城、团结协作的结果,其中担任发射现场总指挥的是________,指挥长是________,副指挥长是________,气象处处长是________。
2 简答题。
(1)1990年在中国发射“亚洲一号”卫星之前,世界航天界发生了哪几件航天事故?
(2)西昌作为理想的航天发射场在地理条件上有哪些优势?
(2)西昌作为理想的航天发射场在地理条件上有哪些优势?
(3)为什么说1986年是世界航天史上的“大灾年”?
(3)为什么说1986年是世界航天史上的“大灾年”?
(4)简述参加“亚洲一号”卫星发射前“中外七方协调会”的各方代表。
(4)简述参加“亚洲一号”卫星发射前“中外七方协调会”的各方代表。
(5)简述“亚洲一号”卫星多舛的命运。
(5)简述“亚洲一号”卫星多舛的命运。
(6)外宾和记者有一个“中国了不起”的共同印象,“了不起”具体怎么讲?
(6)外宾和记者有一个“中国了不起”的共同印象,“了不起”具体怎么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