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接受新课程实验任务后,总感觉走进语文课堂,迎面而来的是一种全新的气氛,教师的角色不知不觉地改变了:不再是居高临下的权威,而是“学习共同体”中的“平等中的首席”,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语文课堂成了师生共有的互动活动场所。在课堂上,有魅力的教师常面带笑容,动不动就走下讲台,让学生自主、探究、分组、合作学习。
他们时而俯下身子,倾听学生天真地回答;时而对学生提出的独到见解大加赞赏;时而和学生一起,或读或演,即使学生误解了,说错了,也不大声斥责,而是耐心解释,引导其弄清真实情况。他们不仅听得进学生的不同意见,甚至是批评之声,而且对自己做得欠妥之处也能勇于承认,真诚检讨。正是因为教师与学生处在了一种平等的地位,在这种“自由、安全”的课堂环境下,师生之间处于零距离状态,教师始终以对话的方式就某一问题不断地与学生交换意见。学生则把对老师深沉的爱转化为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毫无顾忌,畅所欲言,自然是思维更活跃,学习热情更高涨,学习效率更高了。
教师角色的全新转变还体现在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中。可以尝试这样的课堂语言:“孩子们,你们准备好了吗?我们可以开始了吗?”“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你这一遍比前一遍读得好多了,再来一遍会更棒!”“你理解得真透彻,比老师说得更有道理!”“你的想法真奇妙,还能想出不同的办法吗?越多越好。”在这种商量的口吻中、自主的前提下、耐心的引导中,赏识的激励下,学生的兴趣、能力都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学生始终能感到老师是自己可以依赖的大朋友,是来帮助自己学习的。学生在学习中有什么困难、想法,也乐于提出来,和老师一起讨论,共同解决。整个语文课堂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热烈,生动活泼,各种奇思妙想迸发。学生动了,课堂活了,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发展、语文素养的提高。
学生的学习方式得以改变。“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是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过去,由于受老师、知识、应试等旧观念的影响,带着问题读书的这种学习方式逐步被异化为教师用陈旧、琐碎的提问牵着学生走的“一问一答”式学习,使语文教学由“满堂灌”转为“满堂问”的被动学习的误区。整个学习过程缺乏生气,学生也疲惫不堪,兴趣荡然无存。在新课程实验中,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教室。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合作意识得到有效培养。他们能够大胆质疑,人人参与活动,个个品尝成功。
如《雨点》一课的教学是这样设计的:导入新课,让学生看课题,提问题,主动为自己制订学习目标,创设“悬念”,学生能够提出:“学了这篇课文,想知道雨点都落到了哪里去了?它去干什么?”有的学生还提出:“雨点还会落到哪里,有什么作用?”“雨点是怎样形成的?”带着这些问题,让学生自读课文,自主学习,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去感悟,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以便在组内合作、交流时向会的同学请教,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在进一步深入学习的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形式,让每个学生参与学习。先由小组长整理组内同学的疑问,并有秩序地组织大家共同讨论。每个学生都有了充分参与和表现的机会,形成了主动参与、互动互帮的局面。虽然学生的回答还很幼稚,考虑还不周全,但那种强烈的表现欲令人感动。在此基础上,再评价哪个小组讨论得最好,介绍得最生动,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这样既激发了个体思维,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达到了集思广益,收到了互帮互学的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进入质疑环节,有的学生还提出“雨点是怎样形成的?”等问题。虽然超越了教参、教案和教材,但这正是学生通过参与学习,积极动脑,进而思维活跃,求知欲增强的结果,难能可贵!这也是以往课堂教学中所缺乏的。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使得整个语文课堂更显得生机盎然。(www.xing528.com)
以前的语文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是否扎实、到位,而忽略了与语文学习相关的有关习惯的培养。小学生可塑性极强,是打好学习基础、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机,抓好这个时机做工作,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不予重视,一旦形成一些不良习惯,再想去改变或矫正,就事倍功半了。
走进新课程,感到眼前一亮的是:语文课本,每册教材都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教学内容,并以专门篇幅呈现在书的开篇,形成了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习惯”系列。这是落实《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内容改革的具体举措,是语文教学内容革新的突出表现,具有规范性、科学性、形象性、整体性的特点,这也是以往教材中不足的。教学内容的丰富,必然导致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师在用好教材,用足教材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更注重习惯的培养。在课堂上,除了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外,教师还在不断地提醒学生应注意读写姿势、握笔、听讲、发言这些小问题,很是令人欣慰。你千万别小看这些“小问题”,只有在这些方面抓出成效,才能抓好其他方面的习惯。学习习惯夯实了,才能对语文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乃至终身学习都有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学生时代播下优良的种子,便可赢得未来的丰收。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长期行为,绝非一日之功。
“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走进新课程的教师已重视到了这一点,并正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加强习惯方面的培养。他们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一点一滴地对学生加以引导,满腔热忱地给予鼓励。只要教师在进行学习习惯培养的过程中有恒心、耐心和爱心,“反复抓,抓反复”,一定会帮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习惯,进而激起他们喜欢读书、写字、交流、探索的欲望,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使他们终身受益。这也是当今语文课区别于以往语文课的一个亮点所在。
语文教学“鲜活”的魅力,已经变课堂为学堂和乐园,使师生在共同成长中,共享语文教学的快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