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无人机简史:第一次世界大战赐予的果实》

《无人机简史:第一次世界大战赐予的果实》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事实上,正是人类对战争的需求,对冲突的狂热,戏剧性地催生了许多今天看来非常正面的东西—无人机的发明就是如此。1915年1月19日,德国海军的齐柏林飞艇第一次从1500米高空空袭了东英格兰。略有“遗憾”的是,虽然在欧洲战争全面爆发后的1915年,特斯拉也的确设想过“一支由无线电遥控飞机组成的空中舰队”,但真正将这个想法付诸实现的却是老斯佩里。

《无人机简史:第一次世界大战赐予的果实》

被称为英国无线电导航技术之父的阿奇博尔德·蒙哥马利·罗(Archibald Montgomery Low)(1888-1956)

被称为英国无线电导航技术之父的阿奇博尔德·蒙哥马利·罗(Archibald Montgomery Low)(1888-1956)

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均认为军事行动始终是变革人类社会活动的工具,其中恩格斯的一段论述—“一旦技术上的进步可以用于军事目的并且已经用于军事目的,它们便立刻几乎强制地,而且往往是违反指挥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战方式上的改变甚至变革”更是脍炙人口

1914年战争开开始始前前沙沙俄俄军军队装备的美制“哈雷”雪地摩托车

心理学来讲,人类的进攻性和人类的创造性原本是一对冤家,它们像一对双胞胎,邪恶与创造性冲动共生。如果没有战争,如今人类出远门乘坐的或许还是螺旋桨飞机和蒸汽火车,人们对新奇的药物青霉素会惊叹不已,人们还可能通过黑白电视观看人类首次月球漫步。甚至革命导师马克思与恩格斯也认为军事行动始终是变革人类社会活动的工具,其中恩格斯的一段论述—“一旦技术上的进步可以用于军事目的并且已经用于军事目的,它们便立刻几乎强制地,而且往往是违反指挥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战方式上的改变甚至变革”更是脍炙人口。事实上,正是人类对战争的需求,对冲突的狂热,戏剧性地催生了许多今天看来非常正面的东西—无人机的发明就是如此。虽然在1914年10月,伴随着德军退至马恩河彼岸,但德国人相信他们还拥有一件足以决定战争胜负的终极武器—由巨大的空中无畏舰,“齐柏林飞艇”构成的空中舰队(虽然德国陆军的飞艇舰队主要使用由舒特-朗茨公司制造的木制龙骨飞艇)。这种对于己方的军事手段过于自负的思想,对于20世纪初欧洲各大强国以军国主义为圭臬的总参谋部官僚们来说,是一种普遍现象。况且,当时也的确没有什么力量能去阻止飞艇的光临:能够在夜间作战的飞机几乎没有,而一般的飞机就是发现了飞艇,唯一能做的事情也不过是在它的粗厚外皮上戳几个小洞。唯一能够阻止巨型硬壳飞艇前进的,似乎只有“北海上空的凛冽寒风”。于是,“飞艇一出,无往不胜,无坚不摧,诸国降伏”。德国人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早在战火燃起之初的1914年8月5日夜,德国海军的Z-6号“齐柏林”飞艇就成功地轰炸了比利时的列日要塞,8月26日,德国飞艇对安特卫普实施了一周的轰炸,8月30日空袭了巴黎。而在所谓“马恩河奇迹”发生几个月后的1915年1月,德国飞艇又开始轰炸英国本土,德军总参谋部命令空中舰队对英国本土民用目标进行无差别轰炸,其目的是在普通英国人中制造恐慌,进而剥夺这个国家继续作战的意志。

遭受德国飞艇轰炸后,在城市街道上留下的巨大弹坑

在德军总参谋部的命令下,巨大的德国飞艇通常在傍晚从德国本土的库克斯港、科隆和杜塞尔多夫等处基地起飞,华灯初上的时候到达英国上空。英国城市的路灯和房屋里面透出来的灯火是它们最好的路标。“灯火管制”一词当时还未出现。扔下搭载的“危险货物”之后,它们掉头东飞,于第二天黎明之前返回德国。1915年1月19日,德国海军的齐柏林飞艇第一次从1500米高空空袭了东英格兰。5月31日,德国海军的LZ-38号飞艇又在林纳茨上尉的指挥下首次空袭了伦敦,炸死7人,炸伤31人,还破坏了一些住宅区和商业区的建筑物,在前一次进攻中,这位舰长没有能够飞到英国人的首都,但却丢下了一张纸片警告说:“我们已经来过,而且还要再来。不投降就是死。德国人”。5月31日的轰炸算是践行了他的诺言……客观来讲,“齐柏林飞艇”对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或许是微不足道的,但对公众心理上产生的恐慌效果却难以估量,技术让战争第一次变得没有前线和后方之分。当然,地面上的人们也没打算坐以待毙。先是几名勇敢的飞行员带着燃烧弹或是炸弹上天,多多少少打击了一下德国人的嚣张气焰(几艘德国飞艇因此被摧毁),然后各种基于技术而非勇气的对抗方案又开始出现在协约国将军们的办公桌上,而在这些方案中,一个由英国皇家飞行军团工程师阿奇博尔德·蒙哥马利·罗(Archibald Montgomery Low)在1916年6月提出的奇怪玩意儿尤为引人注目。这个被阿奇博尔德称为“拉斯顿普罗克特空中标靶”的奇思妙想原本的确是个“标靶”。发明它的最初动机是用一架装有特斯拉无线电遥控装置的无人飞机来吸引德国人的防空火力,为皇家飞行军团的后续行动创造机会,这个想法得到了阿奇博尔德的两位贵族同事普尔上尉和鲍恩中尉的大力支持,并因而在不久后获得了英国军方的正式资助。而当“齐柏林大恐慌”在1915年全面蔓延开来时,脑筋活络的阿奇博尔德很快意识到他正在摆弄的这个东西也许能把德国人的“空中无畏舰”撞下来,就这样“拉斯顿普罗克特空中标靶”摇身一变,又成了一件对抗“普鲁士恶龙”的神器……

被称为英国无线电导航技术之父的阿奇博尔德·蒙哥马利·罗(Archibald Montgomery Low)(1888-1956)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以上尉军衔任职于英国皇家飞行军团的阿奇博尔德·蒙哥马利·罗(Archibald Montgomery Low)(前排中间)

不过,由于直到1917年3月21日之前,“拉斯顿普罗克特空中标靶”还只是绘图板上的一堆线条,所以发明真正意义上“无人机”的荣誉注定要与大英帝国擦肩而过了。那么这个荣誉属于谁呢?答案是美国人。事实上在那个充满了活力的大洋彼岸,将“无人设备”用于战争的想法,早在一战前的和平年代就已经在很多杰出人物的大脑中开始酝酿了。比如,在1898年麦迪逊广场花园那场著名的展示之后,特斯拉就意识到他的发明拥有潜在的军事用途,指出这项技术可以让人建造毁灭性的远程武器,其威慑力与毁灭性如此之大,以至于按照他的想象,“足以导致国家间实现永久和平”。略有“遗憾”的是,虽然在欧洲战争全面爆发后的1915年,特斯拉也的确设想过“一支由无线电遥控飞机组成的空中舰队”,但真正将这个想法付诸实现的却是老斯佩里。由于儿子的大胆尝试,早在欧洲的“八月炮火”刚刚响起的1914年11月,老斯佩里就决定为美国军队发展一种可用于军事用途的无人驾驶飞机,并且坚信“山姆大叔早晚会用得着”。老斯佩里的想法得到了挚友寇蒂斯的支持,并在1915年初的试验中初步显示出了成功的希望—一架“寇蒂斯”C-2飞机由飞行员操纵升空后,地面通过安装在飞机上的无线电遥控装置,成功地对交连在陀螺稳定器上的各个气动翼面进行了控制。在这次成功试验的基础上,1915年7月,老斯佩里开始与海军咨询协会的同事,另一位发明家彼得·库珀·休伊特(Peter Cooper Hewitt)一起(此人涉猎范围甚广,在1901年获得了首个低压汞放电灯的专利,这是现代荧光灯的原型),合作设计一种被称为“飞行炸弹”的东西,实际上就是一架装满炸药的小型无人驾驶自杀飞机。这个“飞行炸弹”带有一对机翼,翼展4米,可携带85千克左右重量的炸药,通过弹射器进行弹射起飞后,自动导航飞行距离达64~120千米。其系统结构设计中,通过复合式陀螺仪自动驾驶仪(1914年由小斯佩里改进发明)和膜盒式气压表调整姿态与高度。可是这么远的距离,没有卫星系统如何实现远程定位和投弹操作呢?老斯佩里早为大家想好了,技术人员需要根据目标距离设置发动机转数,然后如果能够顺利飞过去,当达到发动机转数后,以直线坠落的方式“投弹”。听上去是不是很不可思议?不过就是这么个不可思议的设计,居然在1915年年底被“初步”制造了出来,并在12月12日进行了一次试飞,从而将“无人机之父”的荣誉抢先一步拿到了自己的手中。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以上尉军衔任职于英国皇家飞行军团的阿奇博尔德·蒙哥马利·罗(Archibald Montgomery Low)(前排中间)

不过,由于直到1917年3月21日之前,“拉斯顿普罗克特空中标靶”还只是绘图板上的一堆线条,所以发明真正意义上“无人机”的荣誉注定要与大英帝国擦肩而过了。那么这个荣誉属于谁呢?答案是美国人。事实上在那个充满了活力的大洋彼岸,将“无人设备”用于战争的想法,早在一战前的和平年代就已经在很多杰出人物的大脑中开始酝酿了。比如,在1898年麦迪逊广场花园那场著名的展示之后,特斯拉就意识到他的发明拥有潜在的军事用途,指出这项技术可以让人建造毁灭性的远程武器,其威慑力与毁灭性如此之大,以至于按照他的想象,“足以导致国家间实现永久和平”。略有“遗憾”的是,虽然在欧洲战争全面爆发后的1915年,特斯拉也的确设想过“一支由无线电遥控飞机组成的空中舰队”,但真正将这个想法付诸实现的却是老斯佩里。由于儿子的大胆尝试,早在欧洲的“八月炮火”刚刚响起的1914年11月,老斯佩里就决定为美国军队发展一种可用于军事用途的无人驾驶飞机,并且坚信“山姆大叔早晚会用得着”。老斯佩里的想法得到了挚友寇蒂斯的支持,并在1915年初的试验中初步显示出了成功的希望—一架“寇蒂斯”C-2飞机由飞行员操纵升空后,地面通过安装在飞机上的无线电遥控装置,成功地对交连在陀螺稳定器上的各个气动翼面进行了控制。在这次成功试验的基础上,1915年7月,老斯佩里开始与海军咨询协会的同事,另一位发明家彼得·库珀·休伊特(Peter Cooper Hewitt)一起(此人涉猎范围甚广,在1901年获得了首个低压汞放电灯的专利,这是现代荧光灯的原型),合作设计一种被称为“飞行炸弹”的东西,实际上就是一架装满炸药的小型无人驾驶自杀飞机。这个“飞行炸弹”带有一对机翼,翼展4米,可携带85千克左右重量的炸药,通过弹射器进行弹射起飞后,自动导航飞行距离达64~120千米。其系统结构设计中,通过复合式陀螺仪自动驾驶仪(1914年由小斯佩里改进发明)和膜盒式气压表调整姿态与高度。可是这么远的距离,没有卫星系统如何实现远程定位和投弹操作呢?老斯佩里早为大家想好了,技术人员需要根据目标距离设置发动机转数,然后如果能够顺利飞过去,当达到发动机转数后,以直线坠落的方式“投弹”。听上去是不是很不可思议?不过就是这么个不可思议的设计,居然在1915年年底被“初步”制造了出来,并在12月12日进行了一次试飞,从而将“无人机之父”的荣誉抢先一步拿到了自己的手中。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以上尉军衔任职于英国皇家飞行军团的阿奇博尔德·蒙哥马利·罗(Archibald Montgomery Low)(前排中间)

不过,由于直到1917年3月21日之前,“拉斯顿普罗克特空中标靶”还只是绘图板上的一堆线条,所以发明真正意义上“无人机”的荣誉注定要与大英帝国擦肩而过了。那么这个荣誉属于谁呢?答案是美国人。事实上在那个充满了活力的大洋彼岸,将“无人设备”用于战争的想法,早在一战前的和平年代就已经在很多杰出人物的大脑中开始酝酿了。比如,在1898年麦迪逊广场花园那场著名的展示之后,特斯拉就意识到他的发明拥有潜在的军事用途,指出这项技术可以让人建造毁灭性的远程武器,其威慑力与毁灭性如此之大,以至于按照他的想象,“足以导致国家间实现永久和平”。略有“遗憾”的是,虽然在欧洲战争全面爆发后的1915年,特斯拉也的确设想过“一支由无线电遥控飞机组成的空中舰队”,但真正将这个想法付诸实现的却是老斯佩里。由于儿子的大胆尝试,早在欧洲的“八月炮火”刚刚响起的1914年11月,老斯佩里就决定为美国军队发展一种可用于军事用途的无人驾驶飞机,并且坚信“山姆大叔早晚会用得着”。老斯佩里的想法得到了挚友寇蒂斯的支持,并在1915年初的试验中初步显示出了成功的希望—一架“寇蒂斯”C-2飞机由飞行员操纵升空后,地面通过安装在飞机上的无线电遥控装置,成功地对交连在陀螺稳定器上的各个气动翼面进行了控制。在这次成功试验的基础上,1915年7月,老斯佩里开始与海军咨询协会的同事,另一位发明家彼得·库珀·休伊特(Peter Cooper Hewitt)一起(此人涉猎范围甚广,在1901年获得了首个低压汞放电灯的专利,这是现代荧光灯的原型),合作设计一种被称为“飞行炸弹”的东西,实际上就是一架装满炸药的小型无人驾驶自杀飞机。这个“飞行炸弹”带有一对机翼,翼展4米,可携带85千克左右重量的炸药,通过弹射器进行弹射起飞后,自动导航飞行距离达64~120千米。其系统结构设计中,通过复合式陀螺仪自动驾驶仪(1914年由小斯佩里改进发明)和膜盒式气压表调整姿态与高度。可是这么远的距离,没有卫星系统如何实现远程定位和投弹操作呢?老斯佩里早为大家想好了,技术人员需要根据目标距离设置发动机转数,然后如果能够顺利飞过去,当达到发动机转数后,以直线坠落的方式“投弹”。听上去是不是很不可思议?不过就是这么个不可思议的设计,居然在1915年年底被“初步”制造了出来,并在12月12日进行了一次试飞,从而将“无人机之父”的荣誉抢先一步拿到了自己的手中。

手持低压汞放电灯的美国发明家彼得.库珀·休伊特(Peter Cooper Hewitt)

手持低压汞放电灯的美国发明家彼得.库珀·休伊特(Peter Cooper Hewitt)

手持低压汞放电灯的美国发明家彼得.库珀·休伊特(Peter Cooper Hewitt)

1916年美国旅馆中使用时髦玩意儿—低压汞放电灯

1916年美国旅馆中使用时髦玩意儿—低压汞放电灯

1916年美国旅馆中使用时髦玩意儿—低压汞放电灯

不过,当个“无人机之父”显然不是老斯佩里的目的,获得美国海军的青睐,以及随之而来的滚滚订单才是。虽然美国海军一开始对老斯佩里的设计不感兴趣,严重怀疑这东西的可行性,海军派出的观察员威尔克森中尉也报告说,这东西的精度远远达不到击中舰艇的程度,但由于美国卷入战争已经是早晚的事情,所以老斯佩里成功地游说了美国政府和参议院,后者下令美国海军为老斯佩里的研究进行资助(不低于50,000美元),同时也拨付了一笔款项给西屋电气公司(Westwood),用于研制老斯佩里要求的远程无线电遥控装置。美国海军这才勉强将老斯佩里的项目转正,认为或许可以尝试一下用它来轰炸威廉二世在赫尔戈兰岛上的海军基地。可令人遗憾的是,1915年12月12日的试飞并不成功,随后的几次试飞也都以失败而告终。这其中的问题不仅仅在于起飞方式,老斯佩里先后试验了发条动力弹射器和莱特兄弟式的“轨道滑车”,但发现都有问题,同时让这个东西上天的困难还掩盖了另一个复杂问题:“飞行炸弹”的空气动力设计其实非常糟糕,而老斯佩里却从一开始就对这个问题选择了忽视。在几次试飞都搞砸了之后,老斯佩里才不得不对此正视起来。无奈之下,“飞行炸弹”的基本设计不得不推倒重来,以一架“寇蒂斯”N-9H水上飞机为基础加以“无线电化”改装,同时保留了最基本的飞行员座椅和操纵装置,至于试飞的飞行员则由自告奋勇的劳伦斯·斯佩里担当。应该说,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选择。“寇蒂斯”N-9H的前身“寇蒂斯”N-9是一架非常成功的教练机,在1916年全年为美国海军生产了560架(这批飞机在战后一直使用到1926年),也为美国陆军生产了14架,至于“寇蒂斯”N-9H则是以功率更大的“伊斯帕诺-絮扎”150马力(Hispano-Suiza)A型发动机进行升级的产物。老斯佩里在考察了“寇蒂斯”N-9H的详细设计后认为,若以“寇蒂斯”N-9H作为“飞行鱼雷”的基础,将能够在自动系统的操纵下,携带450千克炸药以140千米/时的速度飞行80千米,然后进行“可控”坠落并进行引爆。当然,“寇蒂斯”N-9H本身要为此进行大幅度的改装,除了加装无线电遥控系统与自动驾驶系统外,也要将“寇蒂斯”N-9H的浮筒拆除,以适应美国海军要求“飞行鱼雷”必须利用辅助装置进行起飞的要求。不过,改装后的“寇蒂斯”N-9H还是没能像斯佩里父子想象中的那样自由腾飞。第一次试飞时,小斯佩里就发生了坠机事故,所幸他本人毫发无损,并志愿进行第二次尝试。这一次他的确设法让飞机上了天,但结局仍然令人失望:当他切换到全自动飞行模式时,飞机又一次开始倾斜翻滚。小斯佩里花了不少心思才从机器手中抢回飞机的控制权,重新让飞机找到平衡并安全降落……令人稍感欣慰的是,虽然以“寇蒂斯”N-9H为基础的试验仍然不尽如人意,但此时时间已经是1917年5月,就在此前的4月6日,美国政府已经以“齐默曼电报”为借口(1917年2月24日,美国驻英国大使佩奇收到齐默曼电报,称如果墨西哥对美国宣战,德国将协助把美国西南部还给墨西哥),正式加入协约国对德宣战。在这个大背景下,参战在即的美国海军一下子慷慨了许多,不但向老斯佩里的公司直接投资200,000美元的巨款,用以支付5架(后又追加2架)“寇蒂斯”N-9H机体和6套无线自动操纵系统的费用(以1917年币值,200,000美元大约能购买一艘驱逐舰),而且还将位于长岛附近的科帕格机场提供给老斯佩里使用。

不过,当个“无人机之父”显然不是老斯佩里的目的,获得美国海军的青睐,以及随之而来的滚滚订单才是。虽然美国海军一开始对老斯佩里的设计不感兴趣,严重怀疑这东西的可行性,海军派出的观察员威尔克森中尉也报告说,这东西的精度远远达不到击中舰艇的程度,但由于美国卷入战争已经是早晚的事情,所以老斯佩里成功地游说了美国政府和参议院,后者下令美国海军为老斯佩里的研究进行资助(不低于50,000美元),同时也拨付了一笔款项给西屋电气公司(Westwood),用于研制老斯佩里要求的远程无线电遥控装置。美国海军这才勉强将老斯佩里的项目转正,认为或许可以尝试一下用它来轰炸威廉二世在赫尔戈兰岛上的海军基地。可令人遗憾的是,1915年12月12日的试飞并不成功,随后的几次试飞也都以失败而告终。这其中的问题不仅仅在于起飞方式,老斯佩里先后试验了发条动力弹射器和莱特兄弟式的“轨道滑车”,但发现都有问题,同时让这个东西上天的困难还掩盖了另一个复杂问题:“飞行炸弹”的空气动力设计其实非常糟糕,而老斯佩里却从一开始就对这个问题选择了忽视。在几次试飞都搞砸了之后,老斯佩里才不得不对此正视起来。无奈之下,“飞行炸弹”的基本设计不得不推倒重来,以一架“寇蒂斯”N-9H水上飞机为基础加以“无线电化”改装,同时保留了最基本的飞行员座椅和操纵装置,至于试飞的飞行员则由自告奋勇的劳伦斯·斯佩里担当。应该说,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选择。“寇蒂斯”N-9H的前身“寇蒂斯”N-9是一架非常成功的教练机,在1916年全年为美国海军生产了560架(这批飞机在战后一直使用到1926年),也为美国陆军生产了14架,至于“寇蒂斯”N-9H则是以功率更大的“伊斯帕诺-絮扎”150马力(Hispano-Suiza)A型发动机进行升级的产物。老斯佩里在考察了“寇蒂斯”N-9H的详细设计后认为,若以“寇蒂斯”N-9H作为“飞行鱼雷”的基础,将能够在自动系统的操纵下,携带450千克炸药以140千米/时的速度飞行80千米,然后进行“可控”坠落并进行引爆。当然,“寇蒂斯”N-9H本身要为此进行大幅度的改装,除了加装无线电遥控系统与自动驾驶系统外,也要将“寇蒂斯”N-9H的浮筒拆除,以适应美国海军要求“飞行鱼雷”必须利用辅助装置进行起飞的要求。不过,改装后的“寇蒂斯”N-9H还是没能像斯佩里父子想象中的那样自由腾飞。第一次试飞时,小斯佩里就发生了坠机事故,所幸他本人毫发无损,并志愿进行第二次尝试。这一次他的确设法让飞机上了天,但结局仍然令人失望:当他切换到全自动飞行模式时,飞机又一次开始倾斜翻滚。小斯佩里花了不少心思才从机器手中抢回飞机的控制权,重新让飞机找到平衡并安全降落……令人稍感欣慰的是,虽然以“寇蒂斯”N-9H为基础的试验仍然不尽如人意,但此时时间已经是1917年5月,就在此前的4月6日,美国政府已经以“齐默曼电报”为借口(1917年2月24日,美国驻英国大使佩奇收到齐默曼电报,称如果墨西哥对美国宣战,德国将协助把美国西南部还给墨西哥),正式加入协约国对德宣战。在这个大背景下,参战在即的美国海军一下子慷慨了许多,不但向老斯佩里的公司直接投资200,000美元的巨款,用以支付5架(后又追加2架)“寇蒂斯”N-9H机体和6套无线自动操纵系统的费用(以1917年币值,200,000美元大约能购买一艘驱逐舰),而且还将位于长岛附近的科帕格机场提供给老斯佩里使用。

不过,当个“无人机之父”显然不是老斯佩里的目的,获得美国海军的青睐,以及随之而来的滚滚订单才是。虽然美国海军一开始对老斯佩里的设计不感兴趣,严重怀疑这东西的可行性,海军派出的观察员威尔克森中尉也报告说,这东西的精度远远达不到击中舰艇的程度,但由于美国卷入战争已经是早晚的事情,所以老斯佩里成功地游说了美国政府和参议院,后者下令美国海军为老斯佩里的研究进行资助(不低于50,000美元),同时也拨付了一笔款项给西屋电气公司(Westwood),用于研制老斯佩里要求的远程无线电遥控装置。美国海军这才勉强将老斯佩里的项目转正,认为或许可以尝试一下用它来轰炸威廉二世在赫尔戈兰岛上的海军基地。可令人遗憾的是,1915年12月12日的试飞并不成功,随后的几次试飞也都以失败而告终。这其中的问题不仅仅在于起飞方式,老斯佩里先后试验了发条动力弹射器和莱特兄弟式的“轨道滑车”,但发现都有问题,同时让这个东西上天的困难还掩盖了另一个复杂问题:“飞行炸弹”的空气动力设计其实非常糟糕,而老斯佩里却从一开始就对这个问题选择了忽视。在几次试飞都搞砸了之后,老斯佩里才不得不对此正视起来。无奈之下,“飞行炸弹”的基本设计不得不推倒重来,以一架“寇蒂斯”N-9H水上飞机为基础加以“无线电化”改装,同时保留了最基本的飞行员座椅和操纵装置,至于试飞的飞行员则由自告奋勇的劳伦斯·斯佩里担当。应该说,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选择。“寇蒂斯”N-9H的前身“寇蒂斯”N-9是一架非常成功的教练机,在1916年全年为美国海军生产了560架(这批飞机在战后一直使用到1926年),也为美国陆军生产了14架,至于“寇蒂斯”N-9H则是以功率更大的“伊斯帕诺-絮扎”150马力(Hispano-Suiza)A型发动机进行升级的产物。老斯佩里在考察了“寇蒂斯”N-9H的详细设计后认为,若以“寇蒂斯”N-9H作为“飞行鱼雷”的基础,将能够在自动系统的操纵下,携带450千克炸药以140千米/时的速度飞行80千米,然后进行“可控”坠落并进行引爆。当然,“寇蒂斯”N-9H本身要为此进行大幅度的改装,除了加装无线电遥控系统与自动驾驶系统外,也要将“寇蒂斯”N-9H的浮筒拆除,以适应美国海军要求“飞行鱼雷”必须利用辅助装置进行起飞的要求。不过,改装后的“寇蒂斯”N-9H还是没能像斯佩里父子想象中的那样自由腾飞。第一次试飞时,小斯佩里就发生了坠机事故,所幸他本人毫发无损,并志愿进行第二次尝试。这一次他的确设法让飞机上了天,但结局仍然令人失望:当他切换到全自动飞行模式时,飞机又一次开始倾斜翻滚。小斯佩里花了不少心思才从机器手中抢回飞机的控制权,重新让飞机找到平衡并安全降落……令人稍感欣慰的是,虽然以“寇蒂斯”N-9H为基础的试验仍然不尽如人意,但此时时间已经是1917年5月,就在此前的4月6日,美国政府已经以“齐默曼电报”为借口(1917年2月24日,美国驻英国大使佩奇收到齐默曼电报,称如果墨西哥对美国宣战,德国将协助把美国西南部还给墨西哥),正式加入协约国对德宣战。在这个大背景下,参战在即的美国海军一下子慷慨了许多,不但向老斯佩里的公司直接投资200,000美元的巨款,用以支付5架(后又追加2架)“寇蒂斯”N-9H机体和6套无线自动操纵系统的费用(以1917年币值,200,000美元大约能购买一艘驱逐舰),而且还将位于长岛附近的科帕格机场提供给老斯佩里使用。(www.xing528.com)

基于“寇蒂斯”N-9H机体的斯佩里“飞行鱼雷”样机

由于巨额资金的投入,老斯佩里的“飞行鱼雷”也的确有了些许进步。在1917年9月的试飞中,改装后的“寇蒂斯”N-9H已经可以在飞行员的辅助下,进行有效的较远距离遥控飞行。而到了当年11月,这一成绩又提高到可令一架从水上人工操纵起飞的“寇蒂斯”N-9H在地面遥控飞行48千米后,于距目标方圆3千米的范围内由人工实施降落。而到了1918年3月6日,更为激动人心的时刻降临了。在这天的试验中,虽然没有装药的“飞行鱼雷”样机仅仅飞了910米就因发动机故障而“迫降”,但这架没有飞行员的“寇蒂斯”N-9H不但是通过滑车装置起飞的,而且在随后的飞行全程都是由无线电自动装置而非飞行员控制,这意味着世界上第一架重于空气的“无人空中设备”已经诞生。基于这些令人鼓舞的成就,美国海军计划批量订购250架“寇蒂斯”N-9H“无人机”(虽然还不够正式,但现在已经可以这么叫了),将其装在平甲板驱逐舰上,用于轰炸对协约国威胁甚大的德国“U艇”基地—如赫尔戈兰岛、基尔港和罗斯托克(截止到1917年1月,德国可用的U艇总数已上升至105艘,其中46艘在公海舰队位于威廉港和赫尔戈兰湾的基地,23艘在比利时港口,23艘在地中海,10艘在波罗的海,3艘在达达尼尔海峡。可用于执行对英国封锁任务的潜艇接近70艘,是1915年时的两倍多,另有28艘新艇正在船厂舾装)。只可惜这一计划直到1918年11月到来之前,从来没有被真正施行过,至于这其中的原因仍在于技术有欠成熟,老斯佩里的“寇蒂斯”N-9H无人机可靠性太差,此后的多次试验均没能复制1918年3月6日的“成功”,美国海军自然不会认为这样的“飞行鱼雷”具有实际的战场价值。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进度上略微落后于美国人,但英国皇家飞行军团的阿奇博尔德·蒙哥马利·罗团队也并非毫无斩获。这些执着的英国人于1917年3月21日在位于索尔兹伯里平原的阿佩文“皇家飞行军团飞行学校”,进行了“拉斯顿普罗克特空中标靶”样机的首飞。有意思的是,这次首飞的场面搞得非常隆重,除了皇家飞行军团的高官外,还有协约国方面的几十位将军。但至于首飞成功与否却存在很大争议,在场的几十位将军没一个人看到空中到底飞起了什么东西,只有阿奇博尔德及其同僚宣称“……在利用压缩空气进行成功弹射后,样机因发动机故障坠毁,但在这一过程中,样机始终处于有效的可控状态……”。此后在1917年6月6日的第二次试飞中,“拉斯顿普罗克特空中标靶”样机再次遭遇了起飞失败的尴尬,从此再无下文……英国人与“无人机”的“发明权”就这样失之交臂。

基于“寇蒂斯”N-9H机体的斯佩里“飞行鱼雷”样机

由于巨额资金的投入,老斯佩里的“飞行鱼雷”也的确有了些许进步。在1917年9月的试飞中,改装后的“寇蒂斯”N-9H已经可以在飞行员的辅助下,进行有效的较远距离遥控飞行。而到了当年11月,这一成绩又提高到可令一架从水上人工操纵起飞的“寇蒂斯”N-9H在地面遥控飞行48千米后,于距目标方圆3千米的范围内由人工实施降落。而到了1918年3月6日,更为激动人心的时刻降临了。在这天的试验中,虽然没有装药的“飞行鱼雷”样机仅仅飞了910米就因发动机故障而“迫降”,但这架没有飞行员的“寇蒂斯”N-9H不但是通过滑车装置起飞的,而且在随后的飞行全程都是由无线电自动装置而非飞行员控制,这意味着世界上第一架重于空气的“无人空中设备”已经诞生。基于这些令人鼓舞的成就,美国海军计划批量订购250架“寇蒂斯”N-9H“无人机”(虽然还不够正式,但现在已经可以这么叫了),将其装在平甲板驱逐舰上,用于轰炸对协约国威胁甚大的德国“U艇”基地—如赫尔戈兰岛、基尔港和罗斯托克(截止到1917年1月,德国可用的U艇总数已上升至105艘,其中46艘在公海舰队位于威廉港和赫尔戈兰湾的基地,23艘在比利时港口,23艘在地中海,10艘在波罗的海,3艘在达达尼尔海峡。可用于执行对英国封锁任务的潜艇接近70艘,是1915年时的两倍多,另有28艘新艇正在船厂舾装)。只可惜这一计划直到1918年11月到来之前,从来没有被真正施行过,至于这其中的原因仍在于技术有欠成熟,老斯佩里的“寇蒂斯”N-9H无人机可靠性太差,此后的多次试验均没能复制1918年3月6日的“成功”,美国海军自然不会认为这样的“飞行鱼雷”具有实际的战场价值。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进度上略微落后于美国人,但英国皇家飞行军团的阿奇博尔德·蒙哥马利·罗团队也并非毫无斩获。这些执着的英国人于1917年3月21日在位于索尔兹伯里平原的阿佩文“皇家飞行军团飞行学校”,进行了“拉斯顿普罗克特空中标靶”样机的首飞。有意思的是,这次首飞的场面搞得非常隆重,除了皇家飞行军团的高官外,还有协约国方面的几十位将军。但至于首飞成功与否却存在很大争议,在场的几十位将军没一个人看到空中到底飞起了什么东西,只有阿奇博尔德及其同僚宣称“……在利用压缩空气进行成功弹射后,样机因发动机故障坠毁,但在这一过程中,样机始终处于有效的可控状态……”。此后在1917年6月6日的第二次试飞中,“拉斯顿普罗克特空中标靶”样机再次遭遇了起飞失败的尴尬,从此再无下文……英国人与“无人机”的“发明权”就这样失之交臂。

基于“寇蒂斯”N-9H机体的斯佩里“飞行鱼雷”样机

由于巨额资金的投入,老斯佩里的“飞行鱼雷”也的确有了些许进步。在1917年9月的试飞中,改装后的“寇蒂斯”N-9H已经可以在飞行员的辅助下,进行有效的较远距离遥控飞行。而到了当年11月,这一成绩又提高到可令一架从水上人工操纵起飞的“寇蒂斯”N-9H在地面遥控飞行48千米后,于距目标方圆3千米的范围内由人工实施降落。而到了1918年3月6日,更为激动人心的时刻降临了。在这天的试验中,虽然没有装药的“飞行鱼雷”样机仅仅飞了910米就因发动机故障而“迫降”,但这架没有飞行员的“寇蒂斯”N-9H不但是通过滑车装置起飞的,而且在随后的飞行全程都是由无线电自动装置而非飞行员控制,这意味着世界上第一架重于空气的“无人空中设备”已经诞生。基于这些令人鼓舞的成就,美国海军计划批量订购250架“寇蒂斯”N-9H“无人机”(虽然还不够正式,但现在已经可以这么叫了),将其装在平甲板驱逐舰上,用于轰炸对协约国威胁甚大的德国“U艇”基地—如赫尔戈兰岛、基尔港和罗斯托克(截止到1917年1月,德国可用的U艇总数已上升至105艘,其中46艘在公海舰队位于威廉港和赫尔戈兰湾的基地,23艘在比利时港口,23艘在地中海,10艘在波罗的海,3艘在达达尼尔海峡。可用于执行对英国封锁任务的潜艇接近70艘,是1915年时的两倍多,另有28艘新艇正在船厂舾装)。只可惜这一计划直到1918年11月到来之前,从来没有被真正施行过,至于这其中的原因仍在于技术有欠成熟,老斯佩里的“寇蒂斯”N-9H无人机可靠性太差,此后的多次试验均没能复制1918年3月6日的“成功”,美国海军自然不会认为这样的“飞行鱼雷”具有实际的战场价值。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进度上略微落后于美国人,但英国皇家飞行军团的阿奇博尔德·蒙哥马利·罗团队也并非毫无斩获。这些执着的英国人于1917年3月21日在位于索尔兹伯里平原的阿佩文“皇家飞行军团飞行学校”,进行了“拉斯顿普罗克特空中标靶”样机的首飞。有意思的是,这次首飞的场面搞得非常隆重,除了皇家飞行军团的高官外,还有协约国方面的几十位将军。但至于首飞成功与否却存在很大争议,在场的几十位将军没一个人看到空中到底飞起了什么东西,只有阿奇博尔德及其同僚宣称“……在利用压缩空气进行成功弹射后,样机因发动机故障坠毁,但在这一过程中,样机始终处于有效的可控状态……”。此后在1917年6月6日的第二次试飞中,“拉斯顿普罗克特空中标靶”样机再次遭遇了起飞失败的尴尬,从此再无下文……英国人与“无人机”的“发明权”就这样失之交臂。

在那个年代,汽车公司代表了技术的最高水平,听上去有点像今天Google、苹果公司的那种感觉。查尔斯·柯特林在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公司里负责研发,他在业界的地位可想而知

在那个年代,汽车公司代表了技术的最高水平,听上去有点像今天Google、苹果公司的那种感觉。查尔斯·柯特林在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公司里负责研发,他在业界的地位可想而知

在那个年代,汽车公司代表了技术的最高水平,听上去有点像今天Google、苹果公司的那种感觉。查尔斯·柯特林在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公司里负责研发,他在业界的地位可想而知

1933年2月9日《时代周刊》封面上的查尔斯·F·柯特林(Charles F·Kettering)

1933年2月9日《时代周刊》封面上的查尔斯·F·柯特林(Charles F·Kettering)

1933年2月9日《时代周刊》封面上的查尔斯·F·柯特林(Charles F·Kettering)

令人感兴趣的是,虽然老斯佩里的“飞行鱼雷”在战争中并没有搞出些什么名堂,但与之类似的项目其实美国陆军也在搞,这就是被称为“柯特森虫子”的陆军版“飞行鱼雷”。“柯特森虫子”的设计者查尔斯·F·柯特林是一位与老斯佩里不相上下的美国发明家,其名气甚至还要更大一些。在那个年代,汽车公司代表了技术的最高水平,听上去有点像今天Google、苹果公司的那种感觉。查尔斯曾经担任在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公司—通用汽车公司研发主管27年之久,他在业界的地位可想而知。此人一生拥有超过140项的发明专利,30多家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不过令其早年声名鹊起的一项重要发明却是汽车电子启动器。这是一项具有历史里程碑意义的汽车工程技术,当时的汽车上普遍配置的是笨重且危险的手动曲柄启动器,所以为了解决这种不便,查尔斯发明了电子启动器。当时,通用汽车凯迪拉克分公司的经理亨利·利兰立即敏锐察觉出了这项技术成果的潜力,并很快将其作为标准配置,应用在公司1912版的凯迪拉克车型上,这款凯迪拉克也因此得名“无曲柄汽车”。电子启动器的应用使驾驶汽车变得更加安全,也更易于操作,因此受到了广大司机尤其是女性司机的欢迎,不久,这项技术就被整个汽车工业所采用。时至今日,电子启动器一直被业界广泛认为是继内燃机后最为重要的汽车技术创新。也正是因为这项发明所带来的名气,在战争开始后的1917年3月,受老斯佩里为海军制造“飞行鱼雷”的启发,美国陆军也找到查尔斯·F·柯特林,希望这个点子大王能为他们鼓捣出来一个差不多的东西,其技术要求与海军也基本类似:携带82千克炸药,起飞后以80千米/小时的速度全自动飞行至少64千米。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查尔斯·F·柯特林接受了美国陆军的邀请,但在当时的技术环境和认知范围内,他不可能脱离老斯佩里“飞行鱼雷”的窠臼。事实也的确如此。“柯特森虫子”的无线电自动控制装置仍然由老斯佩里提供,整个系统的构思也与海军版“飞行鱼雷”没有区别。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柯特森虫子”就毫无亮点,飞行平台的气动设计和滑车式起飞装置均由莱特兄弟中的奥维尔·莱特亲自操刀,此为亮点之一;将成本控制作为设计的首要因素,为此不但采用了一台售价仅40美元的福特汽车引擎,机体材料也多为木材和经过硬化处理的“纸夹板”,目的是将来批量生产出的“飞行鱼雷”每“条”成本不超过400美元,此为亮点之二;“投弹”方式也比老斯佩里的设计有所进步,在发动机停转后,通过一个关联机构机翼将自行脱落,命中精度在理论上会更高一些,此为亮点之三……

令人感兴趣的是,虽然老斯佩里的“飞行鱼雷”在战争中并没有搞出些什么名堂,但与之类似的项目其实美国陆军也在搞,这就是被称为“柯特森虫子”的陆军版“飞行鱼雷”。“柯特森虫子”的设计者查尔斯·F·柯特林是一位与老斯佩里不相上下的美国发明家,其名气甚至还要更大一些。在那个年代,汽车公司代表了技术的最高水平,听上去有点像今天Google、苹果公司的那种感觉。查尔斯曾经担任在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公司—通用汽车公司研发主管27年之久,他在业界的地位可想而知。此人一生拥有超过140项的发明专利,30多家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不过令其早年声名鹊起的一项重要发明却是汽车电子启动器。这是一项具有历史里程碑意义的汽车工程技术,当时的汽车上普遍配置的是笨重且危险的手动曲柄启动器,所以为了解决这种不便,查尔斯发明了电子启动器。当时,通用汽车凯迪拉克分公司的经理亨利·利兰立即敏锐察觉出了这项技术成果的潜力,并很快将其作为标准配置,应用在公司1912版的凯迪拉克车型上,这款凯迪拉克也因此得名“无曲柄汽车”。电子启动器的应用使驾驶汽车变得更加安全,也更易于操作,因此受到了广大司机尤其是女性司机的欢迎,不久,这项技术就被整个汽车工业所采用。时至今日,电子启动器一直被业界广泛认为是继内燃机后最为重要的汽车技术创新。也正是因为这项发明所带来的名气,在战争开始后的1917年3月,受老斯佩里为海军制造“飞行鱼雷”的启发,美国陆军也找到查尔斯·F·柯特林,希望这个点子大王能为他们鼓捣出来一个差不多的东西,其技术要求与海军也基本类似:携带82千克炸药,起飞后以80千米/小时的速度全自动飞行至少64千米。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查尔斯·F·柯特林接受了美国陆军的邀请,但在当时的技术环境和认知范围内,他不可能脱离老斯佩里“飞行鱼雷”的窠臼。事实也的确如此。“柯特森虫子”的无线电自动控制装置仍然由老斯佩里提供,整个系统的构思也与海军版“飞行鱼雷”没有区别。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柯特森虫子”就毫无亮点,飞行平台的气动设计和滑车式起飞装置均由莱特兄弟中的奥维尔·莱特亲自操刀,此为亮点之一;将成本控制作为设计的首要因素,为此不但采用了一台售价仅40美元的福特汽车引擎,机体材料也多为木材和经过硬化处理的“纸夹板”,目的是将来批量生产出的“飞行鱼雷”每“条”成本不超过400美元,此为亮点之二;“投弹”方式也比老斯佩里的设计有所进步,在发动机停转后,通过一个关联机构机翼将自行脱落,命中精度在理论上会更高一些,此为亮点之三……

令人感兴趣的是,虽然老斯佩里的“飞行鱼雷”在战争中并没有搞出些什么名堂,但与之类似的项目其实美国陆军也在搞,这就是被称为“柯特森虫子”的陆军版“飞行鱼雷”。“柯特森虫子”的设计者查尔斯·F·柯特林是一位与老斯佩里不相上下的美国发明家,其名气甚至还要更大一些。在那个年代,汽车公司代表了技术的最高水平,听上去有点像今天Google、苹果公司的那种感觉。查尔斯曾经担任在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公司—通用汽车公司研发主管27年之久,他在业界的地位可想而知。此人一生拥有超过140项的发明专利,30多家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不过令其早年声名鹊起的一项重要发明却是汽车电子启动器。这是一项具有历史里程碑意义的汽车工程技术,当时的汽车上普遍配置的是笨重且危险的手动曲柄启动器,所以为了解决这种不便,查尔斯发明了电子启动器。当时,通用汽车凯迪拉克分公司的经理亨利·利兰立即敏锐察觉出了这项技术成果的潜力,并很快将其作为标准配置,应用在公司1912版的凯迪拉克车型上,这款凯迪拉克也因此得名“无曲柄汽车”。电子启动器的应用使驾驶汽车变得更加安全,也更易于操作,因此受到了广大司机尤其是女性司机的欢迎,不久,这项技术就被整个汽车工业所采用。时至今日,电子启动器一直被业界广泛认为是继内燃机后最为重要的汽车技术创新。也正是因为这项发明所带来的名气,在战争开始后的1917年3月,受老斯佩里为海军制造“飞行鱼雷”的启发,美国陆军也找到查尔斯·F·柯特林,希望这个点子大王能为他们鼓捣出来一个差不多的东西,其技术要求与海军也基本类似:携带82千克炸药,起飞后以80千米/小时的速度全自动飞行至少64千米。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查尔斯·F·柯特林接受了美国陆军的邀请,但在当时的技术环境和认知范围内,他不可能脱离老斯佩里“飞行鱼雷”的窠臼。事实也的确如此。“柯特森虫子”的无线电自动控制装置仍然由老斯佩里提供,整个系统的构思也与海军版“飞行鱼雷”没有区别。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柯特森虫子”就毫无亮点,飞行平台的气动设计和滑车式起飞装置均由莱特兄弟中的奥维尔·莱特亲自操刀,此为亮点之一;将成本控制作为设计的首要因素,为此不但采用了一台售价仅40美元的福特汽车引擎,机体材料也多为木材和经过硬化处理的“纸夹板”,目的是将来批量生产出的“飞行鱼雷”每“条”成本不超过400美元,此为亮点之二;“投弹”方式也比老斯佩里的设计有所进步,在发动机停转后,通过一个关联机构机翼将自行脱落,命中精度在理论上会更高一些,此为亮点之三……

调试中的“柯特森虫子”样机

1918年初,第一架装配完成的“柯特森虫子”样机交付美国陆军通信兵司令部航空处进行评估(美国陆军航空队也就是美国空军的这一前身当时仍然隶属通信兵),并在1918年10月2日进行了首飞。虽然“柯特森虫子”的这次处女航以失败而告终,起飞后飞行器的角度太高,以至很快擦着参观者们的头顶失速坠毁,好在随后进行的试飞还是获了程度不一的成功,并得到了美国陆军的官方确认:“在代顿的6次试飞中成功了2次,在阿米蒂维尔的4次试飞中成功了1次,在卡尔斯姆的14次试飞中成功了4次”。美国陆军通信兵司令部的报告中如此写到。遗憾的是,“柯特森虫子”还是没能在战争中一展身手。平心而论,在查尔斯·F·柯特林和奥维尔·莱特的努力下,作为陆军版“飞行鱼雷”,“柯特森虫子”要比海军版“飞行鱼雷”更为完善,但仅仅29.17%的成功率还是让人心有余悸,美国陆军中的某些将领甚至认为“它给自己人造成的麻烦要比敌人多”。在战争即将结束的大背景下,这样的武器自然不会被认真考虑。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1918年11月11日德国签署停战协议前,按照设计“每架成本只有400美元”的“柯特森虫子”只生产出了45架,但美国陆军却已经为整个项目投入了275,000美元的巨款,为了不白白浪费这些先期投入,没能在战争中派上用场的“柯特森虫子”在战争结束后获准进一步发展,“以便将其技术用于下一场战争”。就这样,在美国陆军航空勤务队(United States Army Air Service)(1918年5月24日—1926年7月2日,由美国陆军军事航空处改编而来)的监督下,作为技术储备项目的“柯特森虫子”一直“存活”到了1920年年底,直至项目经费耗尽。与“柯特森虫子”样机的情况类似,老斯佩里的“飞行鱼雷”也在战后继续“存活”了一段时间。1920年,美国陆军展开了一个名为“信使”的研究项目,这个项目的设想很简单,就是利用一种相对较廉价的飞行器代替传令兵来传达总部下达的命令。这次美国陆军找到了斯佩里,希望他能将这个信使设计出来,也就是在“飞行鱼雷”基础上,制造一架能在各个作战指挥部间遥控飞行的“空中无人设备”。借此机会,老斯佩里改进了“飞行鱼雷”的无线电控制和惯性导航系统,在航空导航技术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MAT的概念在当时还不成熟,美军于1926年宣布取消了该项目。

调试中的“柯特森虫子”样机

1918年初,第一架装配完成的“柯特森虫子”样机交付美国陆军通信兵司令部航空处进行评估(美国陆军航空队也就是美国空军的这一前身当时仍然隶属通信兵),并在1918年10月2日进行了首飞。虽然“柯特森虫子”的这次处女航以失败而告终,起飞后飞行器的角度太高,以至很快擦着参观者们的头顶失速坠毁,好在随后进行的试飞还是获了程度不一的成功,并得到了美国陆军的官方确认:“在代顿的6次试飞中成功了2次,在阿米蒂维尔的4次试飞中成功了1次,在卡尔斯姆的14次试飞中成功了4次”。美国陆军通信兵司令部的报告中如此写到。遗憾的是,“柯特森虫子”还是没能在战争中一展身手。平心而论,在查尔斯·F·柯特林和奥维尔·莱特的努力下,作为陆军版“飞行鱼雷”,“柯特森虫子”要比海军版“飞行鱼雷”更为完善,但仅仅29.17%的成功率还是让人心有余悸,美国陆军中的某些将领甚至认为“它给自己人造成的麻烦要比敌人多”。在战争即将结束的大背景下,这样的武器自然不会被认真考虑。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1918年11月11日德国签署停战协议前,按照设计“每架成本只有400美元”的“柯特森虫子”只生产出了45架,但美国陆军却已经为整个项目投入了275,000美元的巨款,为了不白白浪费这些先期投入,没能在战争中派上用场的“柯特森虫子”在战争结束后获准进一步发展,“以便将其技术用于下一场战争”。就这样,在美国陆军航空勤务队(United States Army Air Service)(1918年5月24日—1926年7月2日,由美国陆军军事航空处改编而来)的监督下,作为技术储备项目的“柯特森虫子”一直“存活”到了1920年年底,直至项目经费耗尽。与“柯特森虫子”样机的情况类似,老斯佩里的“飞行鱼雷”也在战后继续“存活”了一段时间。1920年,美国陆军展开了一个名为“信使”的研究项目,这个项目的设想很简单,就是利用一种相对较廉价的飞行器代替传令兵来传达总部下达的命令。这次美国陆军找到了斯佩里,希望他能将这个信使设计出来,也就是在“飞行鱼雷”基础上,制造一架能在各个作战指挥部间遥控飞行的“空中无人设备”。借此机会,老斯佩里改进了“飞行鱼雷”的无线电控制和惯性导航系统,在航空导航技术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MAT的概念在当时还不成熟,美军于1926年宣布取消了该项目。

调试中的“柯特森虫子”样机

1918年初,第一架装配完成的“柯特森虫子”样机交付美国陆军通信兵司令部航空处进行评估(美国陆军航空队也就是美国空军的这一前身当时仍然隶属通信兵),并在1918年10月2日进行了首飞。虽然“柯特森虫子”的这次处女航以失败而告终,起飞后飞行器的角度太高,以至很快擦着参观者们的头顶失速坠毁,好在随后进行的试飞还是获了程度不一的成功,并得到了美国陆军的官方确认:“在代顿的6次试飞中成功了2次,在阿米蒂维尔的4次试飞中成功了1次,在卡尔斯姆的14次试飞中成功了4次”。美国陆军通信兵司令部的报告中如此写到。遗憾的是,“柯特森虫子”还是没能在战争中一展身手。平心而论,在查尔斯·F·柯特林和奥维尔·莱特的努力下,作为陆军版“飞行鱼雷”,“柯特森虫子”要比海军版“飞行鱼雷”更为完善,但仅仅29.17%的成功率还是让人心有余悸,美国陆军中的某些将领甚至认为“它给自己人造成的麻烦要比敌人多”。在战争即将结束的大背景下,这样的武器自然不会被认真考虑。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1918年11月11日德国签署停战协议前,按照设计“每架成本只有400美元”的“柯特森虫子”只生产出了45架,但美国陆军却已经为整个项目投入了275,000美元的巨款,为了不白白浪费这些先期投入,没能在战争中派上用场的“柯特森虫子”在战争结束后获准进一步发展,“以便将其技术用于下一场战争”。就这样,在美国陆军航空勤务队(United States Army Air Service)(1918年5月24日—1926年7月2日,由美国陆军军事航空处改编而来)的监督下,作为技术储备项目的“柯特森虫子”一直“存活”到了1920年年底,直至项目经费耗尽。与“柯特森虫子”样机的情况类似,老斯佩里的“飞行鱼雷”也在战后继续“存活”了一段时间。1920年,美国陆军展开了一个名为“信使”的研究项目,这个项目的设想很简单,就是利用一种相对较廉价的飞行器代替传令兵来传达总部下达的命令。这次美国陆军找到了斯佩里,希望他能将这个信使设计出来,也就是在“飞行鱼雷”基础上,制造一架能在各个作战指挥部间遥控飞行的“空中无人设备”。借此机会,老斯佩里改进了“飞行鱼雷”的无线电控制和惯性导航系统,在航空导航技术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MAT的概念在当时还不成熟,美军于1926年宣布取消了该项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