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就国内生产总值而言,大东京(城市本身及其首都圈)已经构成了“大区”。此外它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根据统计门户网站Statista的数据,到2020年大东京将有约3830万人口。
东京城市规划过程的主要参与者是城市发展局,而市政府、城市发展局、居民、能源公司、其他企业和非政府组织都参与了规划的实施。城市的总体规划描述了几个方面:
(1)城市空间规划:从长远角度确定城市未来的愿景,以及实现愿景的路径。
(2)城市的改造:涉及城市的重建。
(3)住宅区的发展政策:提高市民住房质量和承受能力的长期规划。
(4)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政策:城市和居民区的再开发,以提高公共安全水平。
东京的项目以节能、安全、环保、提高城市居民的流动性、城市流程自动化等为目标。除了东京之外,日本还有一些小型的真正的智慧城市,这些城市几乎完全按照东京的原则建设,这些居住区的规模通常不能称之为一个完整的城市,其中一个例子是位于东京附近的藤泽生态城,它是与松下共同创建的,面积约为19公顷,城市人口大约只有三千人。在不久的将来,类似的计划将在几个小城镇中普及,包括山本町、毛神市、石卷市等,当然这些城市都有大公司作为其赞助商和推动者,例如丰田、三菱、东芝、松下等。
除了来自这些小型城市的影响,东京建设智慧城市的另一个困扰是原定于2020年举办的夏季奥运会。原本为了举办这样的大型活动,城市的准备工作经常在利益冲突不断的背景下进行,奥运会需要投入巨额的资金,从主办方的角度看,这些投入在经济上未必能得到回报,而且奥运设施还往往不受当地居民的欢迎,去年在日本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奥运会一再拖延,上述种种因素使得东京在奥运会上投入的资金可能无法用于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的既定目标。
但是,日本在一些方面仍走在世界前列,譬如说,日本仍然是“绿色”技术和解决方案的主要发源地,欧盟国家一直以来对日本的技术很感兴趣。研究者认为,欧盟国家的需求将刺激智慧东京和相关技术解决方案的发展,从而促进日本城市的可持续发展。(www.xing528.com)
综合上述案例来看,这些作为研究案例的智慧城市有一些共同的优点。首先,这几座城市在城市规划上的共同特点在于,它们都很关注社会和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的目的也都致力于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在巴塞罗那和夏洛特市,人们非常关注偏远地区的改善。然而在巴塞罗那,更多的资金用于住房重建和二次建设,而不是用于建设新的建筑物。在上海,正在采取行动建立市中心和郊区之间的基础设施连接。在夏洛特市和巴塞罗那,正在实施保护城市历史面貌的计划。在东京,城市规划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改善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给市民带来的安全隐患。
其次,在上述智慧城市中也都有一定的机构从事城市规划,它可以是如东京市发展局那样的组织,也可以是一个庞大的组织网络,像上海就有着不同的中心、管理部门和委员会分管这方面事务。在巴塞罗那的城市规划中,发挥关键作用的不仅是城市当局,如市议会和智慧城市的负责人,还包括了普通市民、企业家、企业、研究中心和大学。东京也不断尝试建立居民、市政管理机构、企业和NPO之间的沟通。
最后,上述这些城市也都在不同层面上实施公私伙伴关系战略。这种做法在夏洛特市最为发达,公私合作在那里已经成为一种传统。而类似合作在上海虽然最不显著,但类似战略仍得到了成功的实施,在上海主要是通过特定贸易区实现了私营企业和政府间的互动。东京的公私合作与其他智慧城市的区别在于,在东京郊区已经开始形成由企业主导的小型智慧城市。在巴塞罗那,城市管理部门不仅与企业代表、研究中心和投资者合作,还与其他城市的市政当局合作。
巨型城市不可能无所依凭地成为高科技城市,因此城市当局需要与技术和服务供应商、基础设施运营商和许多其他私人利益相关者合作。智慧城市中一些最重要的事件往往是公私合作的结果,这绝非巧合。所以这项研究充分考虑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如城市规划的原则和参与者、公私部门合作的实施机制等。综合起来,该研究以这些组成部分为基础,确定了上述智慧城市的主要发展驱动与障碍:
(续表)
因此,每一座智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着实现预期目标的动力和障碍。促进城市发展的共同因素是发达的基础设施、信息通信技术的广泛使用、市民广泛参与城市发展以及公私合作。在夏洛特市,最重要的驱动力之一就是其他城市的经验,而城市也乐于将这些经验运用到自己的环境中。至于发展的障碍则可以区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市政当局、市民和企业的利益冲突,信息安全问题——城市系统的自动化导致黑客攻击和数据被盗的风险增加。在巴塞罗那和上海,土地资源短缺的问题非常严重,这也是发展智慧城市时必须注意的问题。
总之,在全球开始推行智慧城市建设数年后,这项研究对该理念在各个城市的“落地”作了比较初步的评估。研究主要从城市规划、规划的执行者以及公私合作三个角度来观察实施“智慧城市”理念的四座城市。从我们对“智慧城市”的理解来看,单凭这三个角度所作出的评估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不过这项研究仍有一些案例自身的价值,至少,研究罗列的许多要点为今天在中国建设智慧城市提供了来自其他城市的经验和思路。尤其是像“智慧城市”这种高度依赖私营企业提供技术等支持的城市建设模式,本身就对城市管理提出了挑战——在对城市进行统筹规划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开放与私营企业的全方位合作,吸纳来自政府之外的广泛社会力量,才能在共同协作的基础上造就一座高品质的、使人民满意的智慧之城。
(金方廷 编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