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跨文化交往能力提升的全球经验

上海跨文化交往能力提升的全球经验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海应该搭建更多的文化平台,从而加大上海与世界交往的视域和频率。上海主办的大型文化活动大多数是以政府面目出现的,上海应拓展民间社会的文化交往,民间文化社团、民间艺术团体都可以作为民间文化交往的团体。在不断拓展上海城市青年的跨文化交流过程中,扩大上海城市的国际影响和声誉,提升上海城市跨文化交往的能力和水平。

上海跨文化交往能力提升的全球经验

文化交往能力被阐释为三个方面: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敏感性、跨文化熟练度。在跨文化的交往过程中,语言的隔阂、文化的差异、价值观的不同、对他者表达的误读等,往往会造成跨文化交流的困境。

上海在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中,在获得诸多跨文化交往的经验中,须看到上海在跨文化交往方面的缺憾,在提升跨文化交往能力过程中,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近年来,上海在主办国际性文化活动方面有了诸多的作为,上海电影节、电视节、旅游节等活动都有了越来越大的国际影响和声誉,但是与伦敦纽约巴黎、东京等城市相比较,上海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上海应该搭建更多的文化平台,从而加大上海与世界交往的视域和频率。上海在搭建更多的文化平台时,应考虑:

上海有诸多行业协会与文化相关,以行业协会的角度主办有关文化活动,为上海的文化交往搭建更多的文化平台,可以推动行业协会的文化活动,对于推介该行业的发展、促进有关文化产品的促销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而在加强行业协会的发展中,促进上海跨文化的交往。

上海17个区县已有208个文化活动中心,社区的文化活动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生活、联络了社区居民的感情。这些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文化活动,主题不同、形式各异、层次不一,丰富了社区市民的文化生活。在上海的文化建设和发展中,应加强社区文化活动的组织、策划、设计等,尤其应突出社区文化活动的个性和文化层次,努力打造社区文化活动的品牌,甚至将社区文化活动的优秀品牌推向世界。

文化交易已经成为跨文化交往的重要方面,上海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不仅需要有文化产品,更需要将文化产品推介出去,将有竞争力的文化产品推向国际。随着上海与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随着上海文化产品的种类的增多和质量的优化,必须考虑搭建更多文化交易平台,在将境外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引进国内的同时,增加上海文化艺术作品走向世界的契机,无论是书画雕刻篆刻,还是影视、剧作、戏剧,在增加文化艺术品交易机会中,强化文化艺术品的质量和影响,同时扩大文化艺术品交易平台的国际影响和声誉。

在上海的文化建设和发展中,以创新意识打造创新的文化品牌尤为重要。上海文化创意产业有创新意识的文化产品屈指可数。以伦敦为例,“伦敦是英国创意产业发展的龙头和中心,伦敦有10万人从事电影业和传媒业,伦敦电影业的产出占英国的75%,伦敦的创意产业中的就业人数超过50万,英国1300个影视公司中,70%落户在了伦敦”。[15]作为中国电影摇篮的上海,无论是电影业从业人员,还是电影业的产出、影视公司的数量,都远远落后于伦敦。上海电影业的衰弱,不仅与网络、电视、游戏等冲击有关,更与上海电影业缺乏竞争、缺少创新有关,是否可以考虑恢复江南天马、海燕三家电影制片厂,形成竞争与创新的电影制作格网。

上海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必须将打造创新的文化产品置于首位,在电影、电视、动漫、游戏、杂技舞蹈音乐美术雕塑、戏曲等方面,注重借鉴学习国外文化产品的生产与经典化的经验,推出真正有艺术性和商业性结合的精品力作,推向市场、推向世界,以提升上海跨文化交往能力,从而扩大上海与各国城市的跨文化交往。

跨文化交往不仅是各国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交往,而且是世界各国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的重要渠道。各国际大都市之间的跨文化交住,可以在加强城市之间的了解与交流过程中,加强文化产品的传播与贸易,达到文化与经济的互利和双赢。

上海主办的大型文化活动大多数是以政府面目出现的,上海应拓展民间社会的文化交往,民间文化社团、民间艺术团体都可以作为民间文化交往的团体。上海在民间文化的保护与展览方面,已设立不少主题展馆,如上海市群众艺术馆“非遗”展厅、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土山湾博物馆、黄道婆纪念馆、林曦明现代剪纸艺术馆、上海笔墨博物馆、嘉定竹刻博物馆、锣鼓书陈列馆、七宝皮影艺术馆、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奉贤滚灯艺术陈列馆、上海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创意推广中心等,以这些主题展馆为基础,加强与境外城市的文化交往与交流,将上海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传统推向世界。在上海的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形成了诸多有地方色彩的民间文化节,诸如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上海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博览会、上海民俗文化节、宝山罗泾镇民间文化节、浦东三林民俗文化节、金山石化文化艺术节、上海竹文化节、朱泾花灯艺术节、海派文化艺术节、上海清明文化节、上海方塔园塔民俗文化节、普陀区端午民俗文化节、宝山罗店龙船文化节、豫园非遗文化节、嘉定民俗文化节,强化这些民间文化节的地方色彩、民间特性,拓展这些民间节庆活动与境外的文化交往。

改革开放后,上海与诸多国家的重要城市建立了姐妹城市的关系。上海在提升跨文化交往能力过程中,应考虑拓展与各姐妹城市的文化交往,通过政府间的文化交流,或民间社团的文化交往;通过在对方城市举办文化推介活动,或将对方城市的文化艺术引进上海,不断加强与姐妹城市的文化交往,以提升上海跨文化交往的能力,扩大与拓展上海的国际影响和声誉。(www.xing528.com)

青年是城市的未来,青年是跨文化交往的主力,拓展城市青年的文化交往,是关系到城市发展与繁荣的关键,上海在拓展城市青年的文化交往方而已有不少的建树,成立了一些与此相关的组织,这些组织对拓展上海青年的文化交往,起到了重要的组织作用和引领作用。上海在拓展城市青年的文化交往过程中,应注意:一是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二是政府主持与民间主办相结合;三是短期交往与中期交流相结合;四是文化考察与学术交流相结合。在不断拓展上海城市青年的跨文化交流过程中,扩大上海城市的国际影响和声誉,提升上海城市跨文化交往的能力和水平。

城市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关键在人才,只有有了众多的文化人才,城市的文化建设与发展才能真正达到繁荣。巴黎的人才集聚值得关注:“大巴黎区的面积仅占法国国土面积的2.2%,却集中了法国20%的人口。这里集中了法国60%的研究者,75%的记者,法国一半的银行及销售额排名前100的公司有80%的集中于此。”[16]作为世界创意中心的伦敦,汇聚了诸多世界顶尖的创意人才,诸多顶级的设计师、作家艺术家等人才。根据伦敦官方的统计数据,46%的广告人员、80%—85%的时装设计师、40%以上的出版业从业人员在伦敦工作。英国1100个独立电视制作公司中,近700个位于伦敦,全球2/3国际广告公司的欧洲总部设在伦敦。[17]

上海与伦敦、纽约、巴黎、东京相比较,文化人才的集聚和培养有着很大的差距。《上海文化文物广播影视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文化人才与事业发展需要还不完全相适应。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创意人才、创作人才、产业经营人才、高技能人才紧缺,创新创业能力不足,人才培养针对性、有效性不强,人才‘难引进、易流失’的政策机制障碍尚未彻底消除。”[18]近年来,上海在引进和培养文化人才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遴选上海文化新人,主办年度文化人才工作会议,设立了文艺人才基金,实施文化人才认证制,设立上海市文化人才开发专项目录,建立了艺术人才联席会议制度,设定文化人才领军人才评选,构建文教结合的培养、高层次人才开发和文化人才能力水平认证“三大平台”等。2010年,上海首次推出的《文化人才发展规划》,提出了上海“十二五”期间资助文化名家、开发领军人才、培养青年英才、引进海外人才等的人才发展计划[19]

上海在集聚众多文化人才方面,可有以下进一步考虑:

一是人才奖掖和跟踪考察相结合。以往对杰出文化人才选拔奖掖后,缺乏后期跟踪考察,以至于有些人被列入杰出文化人才后,在得到有关方面的奖掖后,便躺在功劳簿上,缺乏文化创造的动力,今后应将前期的评选与后期的考察结合起来,使文化人才真正有大作为、大创造。

二是海外引进和本土培养相结合。文化人才的引进,海外人才应是关注的重点,那些在国外深造后回归的“海归”人士,可以将国外最先进的文化理论硏究方法等带回国内。但必须将海外引进和本土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随着城市发展对文化人才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大部分文化人才必须由本土培养。

三是高校培养和社会培育相结合。髙校应将培养文化人才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对设置的专业、开设的课程、培养的方案等,都必须有系统性的设计。除了高校,社会培育也是一条重要的途径,随者社会需求的变化,开设各种文化人才培训学校,甚至将一些所需要的文化人才放到社会上去历练,从而不断培养和培育出社会所需要的各类文化人才。

四是短期驻沪和长期引进相结合。在引进文化人才的过程中,可采取一些灵活和变通的方法,国外的、外地的著名文化人才的引进,可以采取短期驻沪制度,请这些文化专家在沪短期居住,给予一定的生活、研究条件和经济报酬,或研究某些城市文化问题,或在沪作学术演讲、指导研究生等。在来去自由宽松自主的境况下,活跃上海的文化氛围、学术氛围,促进上海在文化研究方面与国际、外地的交往。

五是项目承包和文化作坊相结合。上海城市发展的重大文化研究项目,可采用项目承包的方式,让海内外学者参与。上海也可鼓励建立诸多文化作坊,无论是艺术品的制作,还是城市文化的研究;无论是影视作品的拍摄,还是传统戏剧的打造,以文化作坊的形式进行文化创造活动,得到政府和民间资本的资助和扶持,从而不断推进上海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