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化大国的首都,巴黎的文化政策一直受到中央(国家)和地方(城市)的双重影响。从国家战略的角度看,自1959年文化部成立以来,法国历届政府都遵循戴高乐将军“让最大多数的法国人能接触全人类、首先是法国的文化精华”的文化政策。这包含了文化民主和文化自主两层含义。所谓文化民主,指文化是每个公民应该拥有的基本权利,无论是资本、市场还是权力都不能对其进行垄断。国家通过文化资源分散化、博物馆减免票制度、加强艺术教育和取消入学附加条件、对艺术和文化产业进行资金扶持、鼓励民间和私人团体的文化活动等手段,保证更多的市民进入文化领域。而文化自主则指国家在战略层面维护本国文化的独立性,推广本国文化产品的国际化,来抵抗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多样性的丧失——“这实质上也是文化民主在国际社会的推广”[22]。在这样的背景下,法国在1993年世界关贸总协定的乌拉圭回合谈判中率先提出了“文化例外”原则,强调文化产品的特殊属性,反对将其列入一般性服务贸易范畴,并主张由国家介入来支持民族文化的创造和生产,保护本国文化独立性。200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3届会议上,法国又向国际社会提出了“文化多样性”诉求,以“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理念来抵制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标准化”威胁。这一提议得到大多数国家的广泛回应,被认为是第一部关于文化的国际法。可以说,“既积极参与全球竞争,又充分尊重地方历史文化”是巴黎文化政策的要义,也是理解巴黎全球城市战略的关键。
从城市的角度看,自2001年以来,巴黎市政府每年发布《文化政策》作为文化行动纲领,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全球文化与创意之都”的建设目标。2011年确立了“活力、民主和空间”三大战略(表1)。经过十年的建设,市政府清晰地意识到:实现国家战略(参与全球竞争)的关键是保护和利用好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后者才是巴黎独一无二的资源,也是区别于其他全球城市最重要的特征。
表1 《巴黎文化政策》(Politique culturelie de la ville de Paris)行动战略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23]
文化政策的三大战略分别从三方面为巴黎参与全球城市竞争提供支撑。
第一,加强文化活力推动了巴黎文化产业的转型。传统工艺和奢侈品历来是巴黎引以为荣的产业,也是城市悠久历史的一部分,包括高级成衣、香水、家具、化妆品、皮革、葡萄酒、美食等行业。这些知名品牌既有高附加值的经济特性,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属于法国传统的文化产业。然而,面对全球城市竞争,巴黎市政府意识到必须拓展文化产业中新的优势领域。从2001年开始,中央和地方政府每年从预算中拨专款资助各类文化团体和建设各类文化场所,加大对视觉、音乐、表演艺术、出版、印刷等文化领域的支持,鼓励全新的艺术创造。2013年文化领域的投入已占到法国地方预算的45%,而巴黎的这一比例更高[24]。经过近十年的努力,2011年全法文化产业(11个子门类)产值达到746亿欧元(占全国总财富2.8%),提供120万就业岗位(占全国就业岗位5%);到2012年,这一数字达到1045亿欧元,占全国总财富的3.2%,占欧盟28国文化产业总值5359亿欧元的1/5[25]。而巴黎集中了全国文化产业岗位的45%,占巴黎总人口3.5%,高达全国水平(0.7%)的5倍。特别是在设计业,巴黎聚集了全国55%的设计公司,提供了全国76%创意设计工作岗位[1]。毫无疑问,优质的文化产品背后是深厚的历史传统和激励创造的文化环境。
第二,降低进入文化资源的门槛。“让所有人都能进入文化资源”有助于提高全民素质,刺激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更重要的是,对于巴黎这样一座移民城市(7),“文化民主”政策的受益者首先是那些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低收入移民,文化资源的开放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法国社会。同时,这些移民群体往往是移出地区文化的继承者,在享受巴黎文化的同时,他们也为巴黎提供着多元文化(8),城市宽容度也得到极大提升——而后者正是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产业形成的重要条件。数据显示,巴黎多元的文化氛围和低成本的文化消费吸引了大量国际留学生和青年艺术家,他们与本国的文化精英一起成为未来城市创意阶层最重要的储备力量。正是这个原因,巴黎文化政策始终坚持通过文化产品数字化和门票优惠等政策为年轻人和业余艺术家提供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9)。(www.xing528.com)
第三,丰富的文化艺术活动让城市空间更有魅力,也更具吸引力。历史与文化需要物质空间来承载,法国历来重视遗产空间的保护,从1887年历史纪念物(monument historique)到1930年的景观地(site),到1962年保护区(secteur sauvegarde),再到1979年建筑城市景观遗产保护区(ZPPAUP:Zone de Protection du Patrimoine Architectural,Urbain et Paysager),法国对遗产空间的认识逐步丰富,保护体系也逐渐完备。在巴黎市区,75%的建筑建于1914年前,85%的建筑建于1975年前,受到保护的古建筑有3816座,法定保护区的面积达到全市用地的90%[27—29];在大巴黎地区,城市建成区也被各类保护区覆盖,且覆盖面积仍在扩大。保护区的扩大意味着对历史建筑维修投入的增加,巴黎市政府在2009—2014年间,仅宗教建筑维修(96处)就投入4800万欧元,2010年全市40个维修工地同时开工——这对于建筑市场持续低迷的欧洲国家来说,投入不可谓不大[23]。
如何对这些遗产空间进行开发利用?十年的文化行动已经给出了答案。
首先,从概念上把遗产的性质从“保护对象”扩展到“地方资源”。这主要体现在2010年实施了30年的“建筑城市景观遗产保护区”制度被新的保护法“建筑与遗产价值提升区”(AVAP:Aires de Valorisation de 1'Architecture et du Patrimoine)所替代。后者强调,遗产保护不是静态的,而应当放在居民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等更大的城市框架内思考,特别要与地方规划(PLU:Plan Local d'Urbanisme)相协调。保护不是目的,只有把遗产作为地方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它的价值才能被真正的释放。经过五年的尝试,巴黎已经在这方面获得了初步成果(10)。
其次,如果遗产是一种资源,那么地方政府和民间社团就可以通过挖掘和利用遗产来推动市镇和社区发展——近年来的“大巴黎计划”中就不乏这种案例。例如巴黎东北部的庞坦(Pantin)地区,过去曾是贫困人口聚居和治安不佳的问题街区,但2000年以来,通过对本地宗教、考古遗迹、社区历史、工业遗产的挖掘和整理,庞坦成功地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知名企业入驻,并说服中心城区将教育、行政、文化、交通设施等优质资源疏散至该区。文化品质的提升让越来越多的青年艺术家和中产阶级选择庞坦作为工作和居住地,这也成为“利用文化资源平衡地区发展”的经典案例。
最后,巴黎文化政策还在城市设计层面提出建议:一个有魅力的全球城市应该具有引人入胜的公共空间和文化活动。市政府一方面开展“争夺公共空间行动”——将废弃的、封闭的,或过度商业化的码头、铁路、车站、花园、街道进行整理,重新向公众开放;另一方面,为了培育城市创意空间,市政府每年资助50位国外艺术家来巴黎进行交流和创作,以极低租金为本国艺术家和设计师提供近千套艺术工作室,并成立艺术管理专业机构,通过“公共艺术委托制度”邀请自由艺术家在巴黎街头进行创作——此举增加了城市街道的艺术氛围的同时,也资助了不少青年艺术家的创作。去年,巴黎还针对全市遗产点和特色场所组织了名为“发现巴黎”的36条参观线路,让游客通过不同主题多角度的认识巴黎[23]。艺术活动和公共空间(包括遗产空间)的结合为巴黎带来了大量的文化游客。根据2010年统计,全法的文化旅游业占全国GDP的20%,而巴黎又占全国的20%。巴黎以3700万的游客成为全世界最具吸引力的旅游地,每年的游客数是巴黎居民的12倍(纽约为5倍)。在这些游客中,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占到总游客数的85%(2013年数据),他们的旅游目的地绝大多数是列入文化遗产保护清单的历史街区与保护建筑。全法25个国际游客最常光顾景点中前6名全部在巴黎,而且都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埃菲尔铁塔、卢浮宫、奥赛博物馆、凯旋门等)。在巴黎市区,文化旅游带来的相关就业岗位就占到全市就业总量的12%[26]。可以说文化旅游是巴黎重要的支柱产业,同时也是巴黎进入全球城市的独特通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